三中公报速评

发布于: Android转发:0回复:0喜欢:0

三中公报速评
1、总体基调:从重增量到重协调
整体来看,20届三中全会基本是二十大报告的延续,围绕着“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改革的部署。
18届三中提出了三个“解放”,更加侧重做增量,具体的安排部署也基本围绕着做多增量展开(“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20届三中则提出了三个“注重“和三个“相适应”,更加侧重不同领域之间的协调一致,是站在解决资源配置不协调、提高体制效率的角度上提的要求(“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
2、议题顺序出现变化
仅从直接涉及经济的议题来看,18届三中是“经济体制-资源配置-宏观调控-财税体制-城乡融合-对外开放”,而20届三中则是“经济体制-高质量发展-科教人才-宏观调控-城乡融合-对外开放”。
新增了“高质量发展”和“科教人才”,并放在了较为靠前的顺位,而相对弱化了“资源配置”和“财政体制”(“资源配置”内嵌在“经济体制”中,“财税体制”内嵌在“宏观调控”中),改革重心显而易见,说明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仍然是未来一个阶段的重中之重。
3、经济体制改革更强调制度公平
相比于18届三中突出非公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20届三中则更加强调公与非公在制度上的公平性(“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预计将加快针对民营经济的立法进程,促进公与非公站在同等外部条件下竞争。对于民营企业而言,稳定、透明、可预期的竞争环境可能比具体的优惠、补贴更加重要。
4、宏观调控的改革重心出现变化
18届三中对于宏观调控的要求,更多是落在了政府职能的转变上(“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而20届三中则更多落在了不同政策的协调统筹上,将各领域政策统一到同一个目标上、避免政策之间的互相掣肘可能会是未来一个阶段的重点(“完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统筹推进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完善国家战略规划体系和政策统筹协调机制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
财政、金融体制仍然是重点改革领域,但由于《》全文尚未发布,具体内容有待进一步明确。
5、城乡融合更突出要素流动
18届三中关于城乡融合的重心更多地在于农民参与城镇化发展、共享城镇化成果(“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而20届三中的重心则更多地是在要素的流动上(“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 ,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深化土地制度改革 ”)。
城乡融合重心的变化与城镇化发展的阶段有关。2014年,我国仍然在加速城镇化的过程中,核心是做增量,因此需要推动更多的农民进城助力城镇化,并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增加农民收入。而当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66%,城镇化斜率持续放缓,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有48%,更重要的是优化存量。一方面,推动常住城市但未落户的农民在城市落户扎根;另一方面,加快要素的双向流动(城市资本多但缺土地,农村土地多但缺资本),在现有基础上挖掘更大的发展空间。
此外,本次会议明确提到了“深化土地要素改革”,预计农村土地流转、土地指标市场化交易的改革将进一步提速。
6、强调了几个短期重点工作
18届三中基本聚焦在中长期的改革议题上,很少涉及短期的具体工作,但20届三中则在公报末尾提及了几个短期的重点工作,如扩大内需、外贸、绿色低碳、三大风险(房地产、地方债、中小金融机构)等,说明政策层面对相关的问题关注度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