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年轻人鄙视进体制的人?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就这两天,老家的省考成绩公布了。

但凡考试,就是几家欢喜几家愁,但是对于体制内的岗位不太一样。

有的时候,反而考进去了更不开心。

老家的姐姐就是这样的人,北漂多年,没车没房没对象,但是已经做到了总监级别,收入非常可观,同事们眼中典型的女精英。

但是,老家人并不这么想:“女孩子嘛,就应该找个体制内的工作,找个好人共度一生。”

直到今年她终于妥协了,双亲年纪大了,需要人贴身照顾,就这样决定回老家考个公务员,考试成绩出来,考上了。

她跟我说:“我从明年就在老家工作了,奔波了十年,还是回来了,这辈子就这样了。”

言语间少了一分欢喜,多了一分苦笑。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把体制内等同于稳定,没发展,没前途,一辈子望到底。

不可否认,现在很多年轻人是鄙视进体制内的人,即便出于各种原因考进了体制内,也丝毫不会减轻这种鄙视感。

不禁感叹,追忆往昔,体制内,曾是一代人最终极的梦想,一旦进入了“体制内”,那就意味着高地位,高收入,金饭碗。

不过,体制内这个名号到底经历了什么?为什么从昔日的追捧沦落到今日的鄙视?体制内的工作真的像这届年轻人鄙视的那样嘛?

01

为什么很多年轻人鄙视进体制的人?

如果你现在问今天的大学生,毕业之后想去哪儿工作,答案大概率是BAT、四大、投行、券商这些企业。

但是,我们追溯到60年代,当时求职时,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和理想就是体制内,那时的体制内意味着,高收入,高低位,职业发展明确,一辈子再也不用为生计烦忧了。

那时,最优秀的人应该去体制内,最优秀的人大多在体制内,大学生毕业想进体制内,当然体制外的人也是想往体制内跳。

曾经那个将“人才”等同于“体制内的人”的时代,已经不在了。

与中国市场化经济不断开放和强大形成强烈的对比,是体制内的“混日子”。被贴上“混日子”标签更主要的原因是体制内赚不到钱了。

记得当年考上北京市选调生的同学跟我说的一句:“你赚4000,我赚7000;你赚7000,我赚7000;你赚10000,我赚7000;你赚多少,我还是赚我的6000。”

这就是体制内的稳定,稳定的qiong。

再加上,各大社交平台、自媒体平台的发酵,“选择安逸就放弃发展、你要的稳定就是混吃等死“等等诸如此类的言论,把体制内的工作描述成单一、机械、低能,就是泯灭年轻人梦想、斗志的地方。

如果体制内真如上面描述的一样,我想但凡是个年轻人都会绕道而行吧,顺便还会加一句:“没本事的人才进体制内呢。”

你看,这种情绪的传播是最为生动形象的,然后也就有了“很多年轻人鄙视进体制的人”的现象了。

关于体制内收入上的问题,我们还是用我同学的案例简单计算一下:

1、工资收入:每月7000元,年入8.4万,38年。合计:319万。

2、住房公积金:个人交950元,单位交950元,每个月共1900元,一年2.28万,38年。

合计:86.64万3、买房享受公积金贷款,而自由职业者只能商贷。100万的贷款,30年期,对比商贷,公积金贷款可以节省:44万。

4、医保卡:每月500元,一年6000元,38年。合计:22.8万。

5、退休年金及投资收益一次性领取:按复利,越往后收益越大,指数级增长。因该制度实施时间不长,只能按现在保底一年1万的分配额,38年,合计:38万。

6、免费食堂,算成伙食补助每月500元。一年6000元,38年,合计:22.8万。

7、退休工资:因为养老保险缴费高,退休工资约1.5万,一年18万,15年。合计:270万。

8、高比例医疗保险报销。这个无法固定测算,各人身体状况不同。假设能节省10万。

9、其他:奖金,比1个月工资稍多一点,一年算1万,38年,合计:38万。

总计:319+86.64+44+22.8+38+22.8+270+10+38=851.24万。

实际工作时间:38年,每年工资22.4万。

算到这里,你可能觉得不算高呀?如果要是在企业工作会更高。

02

企业的钱更容易赚?

体制内的工资只是是看起来低,一些福利,休假加上去的话,就知道体制内实际上并不低, 如果比时薪的话就能看出来对比企业的相对优势。

再对比一下市场化机构的竞争情况,被年轻人嗤之以鼻的体制内稳定也成了优势之一。前段时间,华为宣布大规模裁员,宁愿冒着赔偿10亿元的风险,也要在中国区裁掉近7000人,年龄大多在34岁以上。

对此,任总的回应是:一个公司想要长远发展,企业的员工不能太过安逸,这样公司的氛围会非常懒散,失去危机意识......

市场化机构都是以盈利为目的,行情好的时候,薪资当然高。但是经济不好的话,可能明天行业黄了公司没了, 收入不稳定因素还是蛮多的,而且在企业35岁是个坎。

所以说,旱涝保收带来的巨大稳定性,本身也是一种优势,这种优势也导致千军万马报考公务员。

有一个形象的比喻,用1-10来给体制内和体制外打分,体制外的分数是1-10都用可能,最差的情况就是1,而体制内的分数一般是4-7,最低的情况是4,如果单看最坏的情况,体制内不失为更理性的选择。

03

体制内优秀的人也大有人在

体制内与外,都会有做得好的,也有混的差的。而大多数人对职业的既定印象都是比较极端的,非好即差,从而得出的结论都是片面的、不科学的。我们需要辩证的看待一件事。

在500强企业叱咤风云的强人,到了机关单位,可能四处碰壁。但从体制内混得好的人,走出去也往往风生水起。

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原来是学校的教师;壹号土猪的创始人陈生,原来是市委秘书科的公务员。

同时,体制内也存在一群有家国情怀的人,他们无论在哪个层级上,都立志为人民服务,为百姓办实事。

可不是体制内一定没有技能优势,体制外更不可能每个人都是精英。不应妖魔化体制的迂腐机械,更不应给体制扣上抹杀了国家创造力的“帽子”。

体制内其实有很大的舞台,也有很多的机会。所以,无论体制内外,真正应该鄙视的是混吃等死、不思进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