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利用股市规律,为什么有人赚、有人亏?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1喜欢:11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市场的运行看似是毫无章法,实则有内在的运行规律。成功的投资者必然是掌握了一些规律,并将其善加利用,变为自己赚钱的工具。失败的投资者很可能是因为想利用规律赚钱,但实际操作中出现了很多偏差,导致结果不理想。

下面就来为大家介绍四个股市的基本规律,一起来探讨如何才能够加以理解和应用,改善大家的投资收益情况。

一、周期:高低轮回易懂,时间和幅度难料

周期指事物的发展会按照一定的规律循环往复,不会重演过去的细节,却有着相似的韵脚。资本市场中周期主要体现为资产价格在低估和高估之间轮回。其运行轨迹不是直线,而是一条高低起伏、周期性变化曲线。我们很容易想到可以利用周期规律,在周期底部买入、周期顶部卖出进行获利,看似简单,实际操作起来却很难。

首先,很多人不具备感知周期波动能力。春江水暖鸭先知,大部分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中是高峰时来、低谷时走的跟风者,操作往往与周期相逆。霍华德在《周期》一书中将此总结为“牛市三阶段”。第一阶段只有少数特别有洞察力的人相信,基本面情况将会好转,即市场低估阶段转身离去。第二阶段大多数人都认识到,基本面情况确实好转。第三阶段每个人都得出结论,基本面情况将会变得更好,而且永远只会更好,即市场高估阶段疯狂涌入。

其次,周期底部或顶部往往会出人意料的极端走势。资本市场周期并不像旋转木马、摩天轮那样按规则的圆形周期运行。由于人类天然的不理性,对资产的看法要么“好到完美无缺”、要么“坏到无可救药”,导致资产价格在顶部泡沫过大、在底部下跌过度,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

实战中,有的投资者感知市场高估的时候离场了,没想到后面的加速上涨行情太诱人,忍不住又冲了进去,导致收益回吐、高位被套。比如2015年的5月至6月初、2020年的12月至2021年的1月均是极其诱人但风险极高的加速赶顶期间。有的人感知市场处于底部,大胆出手布局,却没想到熊市不言底,加速下跌过程异常惨烈。

图:沪深300指数走势

来源:Choice,2010.4至2024.4.8

最后,对于资本市场来说,下跌时快速而猛烈,上涨时缓慢而温和。就像电视剧《繁花》里爷叔所说:在纽约帝国大厦,你从底下跑到屋顶要一个钟头,从屋顶跳下来只需要8.8秒。周期高点时,很多投资者沉浸在兴奋中、没有做好撤退准备就被套住了。周期底部想要重聚信心、形成上涨趋势,需要很长时间的酝酿,很多投资者即使敢于在底部收集便宜筹码,却没有足够的耐心坚持到黎明到来的那一天。

投资启示:与周期共舞,要锻炼把握周期脉搏的能力,在市场疯狂的时候离场要果断,不赚最后一枚铜板。在低位布局要有耐心、有章法,不可盲目全仓抄底,要采取定投等方式让低位布局不慌不忙。周期轮回中,跌的快、涨的慢是我们不得不接受的事实。目前的A股,正处于漫长的磨底期间,正是我们利用周期规律低位布局的黄金时刻,未来谁能够“吃到大肉”,比拼的就是耐心和信心。

二、价值决定价格:正确的价值判断是前提

股票、债券等证券属于无形商品,价格的涨跌由内在价值决定,市场先生虽然在很多时候报出的交易价格并不合理,从短期看价格经常背离价值,从长期遵循均值回归规律,即价格向价值回归。比较经典的比喻是“牵着绳子溜狗,价格(狗)不停的围绕价值(人)前后随机走动,但总是在一定估值范围内(遛狗绳子的长度)波动。不过,在实践中投资者可能会遇到一些误区,甚至对此产生怀疑。

首先,对价值的正确判断是前提。如果价值确定错了,就像航海时将东南西北搞错而迷路,价格围绕价值波动就成了空谈。市场一般通过分析公司的财务报表、盈利能力、竞争力等基本面指标来确定企业价值,比较流行的是用DCF模型将未来企业现金流折现,其中牵涉到很多假设条件,会因自身判断力、市场情绪干扰等因素做出不客观的设定。

比如2019年、2020年,核心资产行情火热的背后,是投资机构普遍利用DCF对各行业具有稳定经营特征的龙头企业进行估值。在赚钱效应较好的环境中,高估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给出过高的估值溢价。而当海外进入加息周期收紧流动性、地区冲突不断、疫情冲击经济时,核心资产经历了估值杀、业绩杀、逻辑杀等残酷考验。

其次,价格向价值回归,虽然是终极目标,但过程是随机的。有时候价格确实偏离了价值,但何时回归不确定,以什么样的路径回归也不确定。比如2018年至2022年,长达4年的时间里有不少银行股始终处于低估值、甚至破净状态,在多次较大的行情中表现不温不火,让很多持有银行股投资者郁闷至极,直到2023年以来“中特估”行情持续演绎后才开启价值回归之路。

投资启示:对投资标价值的判断是既需要专业也需要理性的事情。普通投资者往往同时缺乏专业性和理性,很难利用均值回归进行个股投资,因此多借助行业指数、宽基指数布局是不错的选择。一方面行业指数或宽基指数可以淡化个股估值错误带来的影响,对低估或高估的判断更加客观。另一方面行业指数或宽基指数估值数据在很多权威平台都可以查到,方便普通投资者进行价值判断、相互印证。

三、顺势而为:顺大势,逆小势

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在资本市场中,资产价格的运行也有一定的趋势性,顺势而为,才有望获得不错的投资收益。

首先,趋势有外在表现和内在驱动之分。股价趋势(如K线)肉眼可见,自然成为大部分投资者投资时的重要参考信息,但这只是外在表现,运行规律很难把握。决定股价趋势的内在驱动力是宏观经济趋势、行业景气趋势、企业发展趋势,偏理论化,反而不被投资者关心。产生的后果就是,投资者往往对于钱是如何赚的、如何亏的懵懂无知。

其次,趋势有大趋势和小趋势之分。大趋势有大机会,长期景气度很高的行业,业绩持续超预期概率大,行业盈利能力有望不断上台阶,推动股价螺旋上升;小趋势带来的行情往往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引起的调整也往往比较短暂,终究还是会沿着大趋势运行。比如2000年至2020年,互联网行业经历了长达20年的高景气发展阶段,有时候也会遇到逆风时刻,很多长期持有腾讯阿里百度的投资者早早就实现了财富自由,期间因为调整早早离场的投资者则收益有限。因此投资中若能真正区分什么是大势,那么操作上则应“顺大势,逆小势”。

最后,趋势有上升趋势和下降趋势之分。投资者往往能够在资产价格处于上升趋势时大胆出手,但当处于下降趋势时却不愿意调整策略做好防守,很容易造成收益得而复失,甚至小亏变大亏。比如发展新能源是大势所趋,2019年至2021年,新能源行情火热,但2022年以来因产能过剩担忧、海外加息压制成长股估值等原因,新能源板块调整幅度较大,没有做好仓位调整、提高防御能力的投资者损失较大。

图:新能源指数日K线走势图

来源:Choice,2018.7至2024.4.8

投资启示:利用趋势进行投资,看的不是表面的资产价格走势,而是行情背后的推动力,这决定了趋势持续的时间和空间;要顺大势、逆小势,不要因为小赢小亏错失大机会;顺势而为和顺势而退都是对趋势的应用。

四、资金:长期配置型资金才是“定海神针”

证券是一种虚拟资产而非实物,很容易因为资金流动产生较大幅度的涨跌波动,资金偏紧可能助推资产价格下跌,而资金充裕则可能促使资产价格上涨。

首先,宏观流动性偏紧时要降低风险偏好。当整体货币保持宽松时,资本市场中的资金也会相对充裕,交易活跃度提升,购买资产的需求提高。但当整体货币政策偏紧时,即使行业或企业基本面没有发生重大变化,也要加强风险防范措施。比如2012年以来,日本“安倍经济学”采取了较为激进的宽松货币政策,长期维持负利率水平,日元贬值推动很多企业盈利改善,日经225自2012年1月至2024年2月,大涨363.21%(来源:Choice,区间为2012.1.1至2024.2.31),但日本央行今年3月份决定加息、解除负利率政策,对日股未来的走势,大家要更加注意风险。

其次,存量资金推动的是结构性行情,增量资金持续入场才有望推动行情逆转。存量资金会长期留存在市场中寻找机会,但总量有限,只能推动结构性行情,比如2021年至2023年的“电风扇行情”,行业轮动快速,赚钱难度很高;增量资金一般是看到资本市场有较大的机会是才会进场,是行情持续性非常重要的条件之一,比如自去年以来中央汇金等重磅机构资金入场、企业加大回购力度等,都是长期配置型的增量资金,使股市资金供需结构发生逆转,让今年年初的“春季躁动”行情格外温暖。

投资启示:宏观流动性的松紧,既会影响企业基本面,也会影响资本市场中整体资金量的大小,也是影响牛熊轮回的重要因素之一;当长期配置型资金持续入场时,我们需要高度重视,思维要逐渐从悲观转向乐观。

五、小结

股市中存在很多规律,善加利用有望获得不错的收益。问题在于知易行难,当我们真正尝试利用规律进行操作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偏差。我们需要多实践、多总结,深入的认识市场规律的本质和特性,总结出能够将规律转化为可以落地执行的方法。

目前从周期的角度来将,A股正处于比较有性价比的周期底部。从价值角度来讲,A股最具代表性的沪深300中证500指数的估值处于历史较低位置。从趋势角度来讲,很多领域发生着的变化翻天覆地的趋势性变化,投资机会非常值得把握,比如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强调科技创新成果在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的应用。无人驾驶技术、人工智能的实用性越来越强。从资金角度来讲,长期、维稳的增量资金持续入市,体现了对权益资产价值的认可。这些背后暗藏着一定的规律,值得我们深思并把握其中的机会。

声明:基金、基金投顾组合的研究、分析不构成投资咨询或顾问服务,本账号发布的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作为买卖的依据。基金投资有风险,基金及基金投顾组合的过往业绩不预示其未来表现,为其他客户创造的收益,并不构成业绩表现的保证。基金投顾业务尚处于试点阶段,基金投顾试点机构存在因试点资格取消不能继续提供服务的风险。敬请认真阅读相关法律文件和风险揭示声明,基于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进行理性投资。

全部讨论

05-16 1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