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银行网点上班,还香不香?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1

“如果连续三次完不成任务,银行也不是铁饭碗。”

在最近的热播剧集《城中之城》中,陶无忌与其同事们低头,默默承受着主管的严厉训斥。

图片来源:《城中之城》电视剧

艺术源于生活,但现实生活中的挑战与压力远比荧幕上的故事更加纷繁复杂。在这部电视剧中,银行新人陶无忌的经历,或许正是许多银行从业者心中难以言说的真实写照。

过去,到银行工作,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时的热门选择。他们进入银行工作,往往要从银行柜员、大堂经理、客户经理等网点岗位做起。体面、稳定、高薪、有明确的培训机制和晋升路径……银行岗位如此吸引着一批又一批年轻人。

中国的银行业有着庞大的用户群体和分支机构网络,以及广泛的业务覆盖。有人曾形象地比喻银行系统为一棵大树,普通员工如同树叶般悬挂在这棵大树的枝头。各营业网点如同树上的小枝杈,这些小枝杈最终交汇于更为粗壮的主干之上——网点的上一级管理机构支行。全国超过22万个银行网点,汇聚着一线银行人的梦想与现实。

以往,银行经营稳定、盈利能力强的黄金时代,为员工提供了一个相对轻松和较低压力的工作环境。然而,随着宏观经济和银行业的变迁,银行员工面临的挑战和压力与日俱增。

经济观察报发起的“关于银行一线员工的问卷调查”显示,在受访的102位银行一线员工当中,有超过60%的受访者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职场压力,仅有不到24%的受访者认可银行的薪资水平。在当今的金融浪潮中,曾被誉为“金饭碗”的银行岗位,已经有所“褪色”。

早在2018年7月,新浪微博上就出现了一个名为“今天你从银行辞职了吗”的超话。截至目前,该超话已有9.3万位网友参与,发帖11万条,获得了约10.2亿的阅读量。在这个圈子里,银行人在超话中吐槽自己的经历:高强度的工作节奏和长时间的工作、考核指标的压力、降薪和调岗的无奈……有人戏称自己为“狱友”,有人分享自己的“越狱”经验。与此同时,还有很多年轻人在这里为应聘银行而打卡备考。“围城”内外的两批人,相遇在同一片网络天地。

图片来源:新浪微博

图片来源:新浪微博

在这个“逃离银行”的浪潮中,背负着业绩、营销和晋升等多重压力,李煜程等人选择了离开银行体系;而张扬、小澄等大学毕业生,还在为了去银行上班这个梦想而奋力前行。

考进银行的执念

“皇天不负苦心人。”这是考研失败的张扬经常安慰自己的一句话。

张扬是2023年的毕业生,本科学的是人力资源管理。找工作、考试,是他升入大四以来每天睡前要想的“头等大事”。

张扬经常跟同学说,自己是考试体验派,省考、事业编、海关、烟草局……啥都考过。张扬也热衷参加银行的招聘考试。银行的基本岗位不限专业,本科毕业就可以参加应聘考试。

张扬发现,近几年,银行信息科技岗的招聘人数挺多,可惜要求计算机就业年限。张扬遗憾地说:“这就把我这个文科生‘卡’死了。”

张扬参加过中行、农行工行、河北银行的招聘考试,农行、工行和河北银行进入了面试环节。她觉得,只要进了面试环节,就还是有希望的。

在参加农行面试的时候,张扬发现一上午考场里就有两三百人。“(农行)五六天都在面试,我都不敢算跟我竞争的有多少人。”张扬说。

张扬的嫂子硕士毕业就通过考试进入一家银行。在工作多年之后,因为觉得天天加班,营销压力大,没有发展空间,不想一辈子留在基层网点工作,所以她在去年辞职了。

那又如何呢?

应聘银行数次失败、亲人放弃银行工作,并没有让张扬打消考进银行的念头。

为何张扬对此心存执念?“福利待遇、稳定、体面度,这是我选择银行的三个因素。其中,我最看重的一点是工作的体面度。工作体面,比赚钱更能让我感到幸福……在银行工作,不被风吹日晒,衣着亮丽,说出去倍儿有面子,相亲也占优势。”

根据经济观察报发起的“关于毕业生去银行网点工作的意愿调查”的结果,在179位受访的应届毕业生中,有112位毕业生有意愿在银行网点工作,其中超过70%的人被银行的福利待遇和稳定性所吸引。绝大部分受访者将该工作的稳定性视为选择的首要因素。可谓虽说宇宙的尽头是考公务员,但考不上公务员还有银行“兜底”。

(数据来源:关于毕业生就业意向的调查问卷“您对银行工作有哪方面的期待?”)

就读于河北某二本金融专业的小澄即将本科毕业,她选择银行工作更多还是考虑到职业的稳定性。

小澄的父亲一直从事金融行业。他希望小澄能到银行工作。“不指望她能挣大钱,女孩子嘛,进银行工作稳定点,有份稳定的工作就挺好!”小澄的父亲说。

(数据来源:关于毕业生就业意向的调查问卷“银行工作的稳定性对您是否具有吸引力?”)

这份在求职者眼中或体面或稳定的职业,正在中国经济和金融业飞速发展之中,给更多的人提供就业机会。

建设银行为例,截至2023年末,建设银行共有376871名员工;其中,30岁以下的员工为 92188名,占比24.46%,较2021年的73709名、2022年的78594名大幅增加。银行招聘扩容,年轻人“挤破头”想进,可谓年轻人与银行的“双向奔赴”。

2023年,在建设银行的员工中,有299949名员工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占总数的六成以上。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该行有50427名员工具有硕士学历,较2021年的35703名、2022年的38671名明显增加。

即便如此,考进银行的难度却与日俱增。已经“通关”的小澄对此深有体会。

在小澄看来,银行笔试内容覆盖面广,跟考公务员差不多,但是比考公务员简单。题目还是挺偏、挺杂的,经济、国际金融、会计基础、管理学、市场营销、时政都要考,题量很大,还要考英语。

正式入职前,需要进行为期十天的培训。在培训的自我介绍环节,听完每一个人的介绍,小澄才对银行的竞争环境有了具象的感知。小澄说:“有两百多人参加培训,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比例大概是七比三。我这个岗位还是以本科生为主,但进总行的大部分都是研究生。”

问题又回到了最初的起点。进了银行,一切都会好起来吗?

“初探”银行业

孟珂是北京本地人。本科毕业后,在家人的期望中,她选择了中国银行作为职业生涯的起点。经过严格的选拔和培训,她被分配到了一家支行,在大堂经理助理的岗位上实习。

要成为一名正式柜员,需要通过六个月的转正实习期。银行的制度严格要求持证上岗,接触现金的岗位硬性要求反假资格证(反假货币考试合格证),客户经理岗要求有保险从业资格证才可以售卖保险,有基金从业资格证才可以售卖基金,入行满一年且考过客户经理专业技术职务等级测试初级才能卖理财。孟珂满怀信心地说,“银行人就是要不停地考证。我的目标很明确——成为一名理财经理。”

在孟珂眼中,理财经理不仅意味着能够拥有独立办公室,更重要的是,这一职位的收入非常可观。她了解到,行内的理财经理每月的薪资能达到1.5万元。除了底薪,还有客户佣金。每当成功为客户推荐一款理财产品,理财经理都能获得相应的佣金。这些佣金往往比底薪更可观,甚至可能超过底薪的数倍。

许慧妍是某国有银行的一名普通职员。在网点工作了三年的她对于柜员这一工作深有体悟,“我的工作就是存款、取款、办卡,比起大堂经理,任务不算重了。”柜员工作需要一丝不苟,但也难免百密一疏。在一次给客户存款的过程中,许慧妍输入金额时出现了错误,领导就把她痛骂了一顿。“那天我觉得天都塌了,甚至怀疑自己会不会坐牢。”许慧妍现在想起来还觉得很无奈,“从小到大爸妈都没这么骂过我。”

有一次,一个顾客要存25万元的纪念钞,许慧妍直接就傻眼了。“我们最怕发行纪念钞了,因为纪念钞过不了验钞机,只能一张一张地数。那天经理还专门为那个顾客开了个柜台,我数了4个多小时,数完手酸痛得不行。”许慧妍说。

就读金融专业的陈睿,在求职时选择了银行。他见证了近几年银行业务转型的每一步,尤其是数字化浪潮席卷而来,不仅彻底革新了传统的业务处理流程,连营销策略也焕然一新。

自助服务机、智能柜员机、在线银行……这些新兴的科技工具,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的柜台服务。大数据分析让银行能够更精准地把握客户需求,实现个性化服务。

然而,在这场大潮中,并非人人皆受益。时代的巨轮似乎不经意间遗落了那些年迈的身影。陈睿注意到,即便智能设备和大堂经理们随时待命,他们还是偏爱与柜员面对面交流。

让陈睿头疼的是,有好多老年人偏执地相信短视频平台上所谓“专家”博主的话,导致他们在办理银行业务时产生了一些误解。

比如,在为老年客户开立账户并建立信息时,有一项需要客户选择“中国税收居民”或“外国税收居民”的信息。部分老年人听信了一些博主的说法,认为选择带有“税收”字眼的选项会导致存款被扣税,坚决不选择这项。然而,系统规定,这个选择必须由客户本人作出,柜员不能代劳,所以在这一步上会耗费几十分钟……

陈睿对自己的薪酬还算满意,每年算上基础工资、福利、补贴和绩效奖金,共计能挣到10万元左右。刚入行的人通常会处于最低的职级,基础工资相对较低。陈睿第一年的基础工资是每个月2000元多一些。如果银行的经营业绩好,陈睿的基础工资会有每年5%左右的涨幅,加上交通补贴、住房补贴、中餐补贴,比陈睿大部分在其他行业工作的朋友要好,而且薪酬也相对稳定。

“这段时间的薪资水平,与之前有差异。”在银行业的这三年间,陈睿感受到了收入的波动、福利的缩减,以及作为柜员不得不承担的营销压力。“三年前我刚进银行的时候,逢年过节都会发几百元的购物卡和礼品,但今年元旦什么都没发,春节就发了一桶油,价值不过几十元钱。”晨会也不再是简单地布置工作,而是变成了一场场营销技能的演练和培训。特别是像陈睿这样入行没几年的新人,几乎每次晨会都要在全体同事面前表演一遍营销话术。他们面对不同客户群体要用不同的话术,比如面对大学生客户的时候,要说“有没有兴趣办一张学生信用卡?有90元优惠券”。

陈睿所在的银行,有一种特殊的“弹屏”机制。每当系统叫号,如果这位客户符合办理信用卡的条件,柜员面前的电子屏幕上会立刻弹出一条提示,要求回复营销信用卡的结果。如果弹屏10次都未能让客户办理一张信用卡,那么该柜员就会被列入“信用卡黑榜”,需要在工作群里录制并分享一段自己的营销话术视频;如果柜员成功为客户办理了一张信用卡,就能拿到50元的奖金。

尽管面临这些变化,陈睿依旧保持淡定。他在寻找机会,希望能晋升为一名对公客户经理。

“现在银行赚钱主要是靠对公业务,毕竟存款对银行来说是负债。如果能谈好一个公司,用我们银行的卡作为员工的工资卡,那这些工资就算是银行的吸金,银行的客户量也相应增加。这都算作对公客户经理的业绩,我们银行的对公客户经理年收入比理财经理还要多。”陈睿说。

香与不香,苦乐自尝

近十年来,高利率时代逐渐远去,银行存款利率持续下降,理财市场得到了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银行客户开始购买理财产品。32岁的沈逸菲是一家国有银行的理财经理,她主要负责根据客户的财产情况与收益预期,推荐适合的理财产品。

只要察觉到客户对理财表现出兴趣,沈逸菲就会耐心讲解并热情地回答客户的问题,并滔滔不绝地向客户讲解着各种理财产品的优势。

沈逸菲每月必须完成一定的理财产品销售指标,这些业绩会与她的收入挂钩。如果指标未能达成,她的月收入会回到几千元的水平——甚至还不如当初她做柜员时的工资。“支付宝基金功能的崛起对我的收入影响很大,很多人更愿意在支付宝上买理财产品。但这两年行内的创利指标居高不下,我从制定月计划到周计划再到日计划,一年12个月我能有4个月完成任务就很好了。”沈逸菲说。

在沈逸菲的桌面上,贴了一张“今日目标50个有效电话”的便签。“升职路漫漫。如果不是因为年龄到了不得不转岗,我真的想一直做柜员。”沈逸菲感慨地说,“没同意转岗前那会儿,主管领导天天找我谈话,说让我体谅他的难处,银行要进新人,我就得换岗。”“中年危机”“裁员”这些词汇在如今的职场中犹如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让每一个打工人都感到惶恐。

李煜程在某国有银行西北省份的基层网点工作,有五年工作经验,当过柜员、大堂经理、客户经理。35岁的他,庆幸自己终于“逃离”了银行。“我最初选择进入银行,一方面是因为自己的家人在银行业工作,另一方面是我就读的本科院校实力一般,只想找份稳定的工作。”李煜程说。

和李煜程一样,很多人就业选择银行,就是看中了稳定性。银行一般不主动辞退员工,这也是银行工作被称为“金饭碗”的原因。

(数据来源:关于银行一线员工的调查问卷“您从事银行工作的原因”)

但李煜程选择主动离职。

李煜程说:“我在进入银行工作的第二年就有了离开的打算,开始私下报名并参加各种公务员、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招聘考试。在参加了二三十场考试后,才换了份满意的工作,彻底告别了银行业。”

压力大、情绪紧绷、自我“消化”,李煜程如此形容自己在银行的五年工作经历。

“我每天接待客户少则数十人,多则上百人,工作期间很难有休息时间,甚至正常吃饭喝水和上厕所的时间都不能保障。”

“全年下来有十余种指标,各种营销指标、柜台迁移率(能去智能柜台办理但不劝客户去智能柜台办理)等,但我们能完成的指标不足一成,完不成不仅要被各层领导督办通报,下班后还得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弥补业绩空额,我的工作与生活严重不平衡。”

“听起来很要命吧,但是工资还特别低,涨薪更是难上加难。我的工资水平一直处于‘温饱线’。”

“如果过得舒心,这些都可以忍。但现在银行的外部监管越来越严,有的客户动不动就投诉。无论谁对谁错,银行都会觉得是员工的问题。我的委屈和愤怒无处发泄,只能自己消化。”

同为银行人,李煜程的父母难以感同身受。

图片来源:新浪微博

“现在的银行业已经不比当年他们工作的那个年代了。他们整体的观念还留在银行业比较辉煌的那些年,所以总想着让我好好工作,然后一切问题就能水到渠成。他们一再劝我留下来,努力工作离开一线岗位就行。他们不相信我能找到更好的工作。”李煜程说。

李煜程拼命学习,除了想逃离银行,还想向父母证明自己。他想拿出成绩,让父母知道自己离开银行也能过得很好。

距离从银行离职已经一年的时间,李煜程坦言,原来天地如此广阔,原来自己能过上想要的生活。

在中国另一端的一个小县城,老刘选择了坚守。

老刘1991年从财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县城的农业银行。用他的话来说,“这是当时最体面的活儿了,说出去别人都觉得你是个高层次知识分子。”

如今已到知天命的年纪,老刘对自己的工作感到十分满意:“说到底还是看自己努不努力。倘若你刚进来什么业绩都做不出来,只想着升职加薪,那别说银行,就是给你一个总经理职位你也留不住。”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去银行上班是否依然“香”,或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银行人的故事还在继续,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自己的职业篇章。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张扬、许慧妍、陈睿、沈逸菲、李煜程为化名)

(本文作者为北京工商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