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光绍:股权投资“资本扎堆”导致资源利用效率降低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蔡越坤5月28日,上海市原常务副市长、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执行理事屠光绍在“2024·青岛创投风投大会”上指出,科技金融为科技创新和科技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但科技金融发展力度还需加大。

谈及当下科技金融发展的基本状况,屠光绍表示主要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第一,从金融体系与科技产业的关系看,科技金融服务需求量大但科技金融供给较小。从科创信贷来看,尽管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贷款余额有所增长,但占总贷款余额的比重偏低。2023年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贷款余额为13.64万亿元,仅占全国总贷款余额的5.63%;

第二,从金融资源体量与金融资源流向看,金融体系资源丰富但科技金融资源不足;

第三,从融资结构与科技行业的匹配看,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强但科创企业的股权融资弱。我国融资结构以间接融资为主,历年股权投资总规模小于当年新增人民币贷款总量,2022年全国股权投资总金额占新增人民币贷款总量的6.14%。此外,我国科技行业股权投资金额占高新技术企业贷款余额的比重偏低。2022年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贷款余额11.35万亿元,而科技行业股权投资金额仅0.54万亿元,占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贷款余额的4.75%;

第四,从PE(私募股权)投资周期与科创企业的成长期对比看,短期资金资本较多但长期资金资本较少。美国等发达国家私募股权投资市场机构投资者构成更为丰富,养老金、大学捐赠基金等中长期资金占比高于中国,中国私募投资的投资周期普遍短于美国等发达国家。从投资期限上来看,美国的私募股权基金合同期通常在十到十二年之间,而国内的私募股权基金合同期限一般长的为七到八年,短的只有三到五年;

第五,从PE投资的资金来源与科创企业资金渠道看,PE投资资金需求量大但多元化不足。从募资来源来看,企业、居民和各类资管计划为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募资主要来源。国有资本正成为私募股权投资市场中人民币基金最主要的出资方,地位日益重要;

第六,从PE投资资金进入与退出平衡来看,PE投资流动性需求高但退出渠道不畅通。从2006至2023年,中国科技行业共发生投资事件24.16万起,退出事件总数2.97万起,退出事件总数占投资事件总数的12.30%。科技行业投资总金额12.26万亿元,退出总金额9.33万亿元,退出总金额占投资总金额的76.10%。美国市场PE/VC(风险投资)的主要退出路径为并购(52%)、S基金(43%,Secondary Fund))和IPO(5%),而我国不论从退出数量还是退出金额方面,上市退出都是科技行业股权投资退出的主要渠道;

第七,从科创投资的资源利用状况看,在科创投资总体不足情况下,存在“资本扎堆”的现象。股权投资存在一定的“资本扎堆”现象,短期内大量资金跟风涌入特定行业赛道,形成估值泡沫导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比如集成电路行业、生物医药行业、元宇宙行业、共享单车行业,大数据行业。

屠光绍表示,在金融体系以间接融资为主的格局中,发展科技金融需要相应机制将大量的银行资源引导到科技领域,投贷联动是重要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