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盘预警频频、规模持续缩水 公募FOF承压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1

经济观察报 记者 陈姗在A股市场持续震荡之下,公募FOF(即基金中的基金)清盘警报不断。

5月16日,广发积极回报3个月持有混合(FOF)和鹏华易诚积极3个月持有期混合(FOF)发布清盘预警,因基金规模持续低于5000万元的清盘红线而发布风险提示公告。此外,前海联合基金、平安基金、诺德基金、新华基金等多家基金公司近期就旗下迷你型公募FOF召开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审议持续运作或终止基金合同事项。

数据显示,目前全市场规模低于5000万元的公募FOF占比为22%,超过六成FOF产品规模低于2亿元。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公募FOF总规模已连续7个季度出现下滑。

行业人士普遍认为,近年来,权益市场调整、公募FOF业绩表现欠佳,是导致部分FOF产品走向清盘、行业规模整体缩水的主要原因。此外,公募FOF发展迟滞也折射出其发展面临的诸多难题和挑战。

规模缩水

5月16日,广发积极回报3个月持有混合(FOF)发布提示性公告,截至5月14日日终,该基金的基金资产净值已连续30个工作日低于5000万元人民币。根据基金合同约定,若该基金连续50个工作日出现基金份额持有人数量不满200人或者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人民币的情形,基金管理人应当终止基金合同,并按照基金合同的约定程序进行清算,不需要召开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进行表决。

同日,鹏华易诚积极3个月持有期混合(FOF)也发布了类似公告。截至5月13日,该基金资产净值已连续30个工作日低于5000万元,若连续50个工作日低于5000万元,基金管理人将终止基金合同并进入基金财产清算程序,无须召开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审议。

此外,近期还有南方浩鑫稳健优选6个月持有混合(FOF)、平安养老2045五年持有混合(FOF)、鹏华长乐稳健养老混合发起式(FOF)、国投瑞银兴顺3个月持有混合(FOF)等多只公募FOF发布了类似的风险提示公告。

公募FOF规模持续缩水,甚至沦为迷你基金走向清盘,成为摆在很多机构面前的困局。

Wind数据显示,截至5月16日,全市场共有公募FOF产品501只(各份额分开计算,下同),较年初增加了15只。不过,FOF规模不增反降,较年初减少了76.15亿元,总规模降至1478.58亿元。

拉长时间来看,截至今年一季度末,FOF总规模已经连续7个季度下滑,较2022年二季度末的2222.76亿元缩水33.91%。另据经济观察报统计,目前规模低于5000万元的公募FOF占比22%,规模低于2亿元的占比达到64%。

上海一家公募的FOF基金经理向经济观察报表示,部分公募FOF走向迷你化,与过去两年权益市场缺乏持续性的投资机会有关。同时,大部分FOF倾向于均衡化配置,所以不太会出现吸引眼球的中短期高收益率。

经济观察报梳理发现,目前市场上多数公募FOF成立于2019年之后,随后权益市场遭遇大调整,权益类基金净值随之下滑,导致投资于公募基金的FOF产品近年来也出现规模和业绩双重下滑的现象。截至5月16日,全市场过半公募FOF自成立以来仍处于亏损状态。

在盈米基金研究员李兆霆看来,FOF规模下滑的原因是业绩持续承压。他指出,2021年、2022年间成立的偏股型FOF至如今区间收益率均为负值,这间接导致了投资者参与的热情与市场热度的减弱。截至5月14日,从相对收益来看,FOF基金并未因分散化投资而在熊市中获取更高收益,近一年FOF指数表现弱于万得全基指数。

济安金信基金评价中心基金研究员刘思妍表示,在近期市场行情波动的背景下,FOF的业绩表现不佳,投资者参与热情和市场热度逐渐减弱。部分FOF产品由于投资亏损,引发投资者赎回,加剧了迷你化现象。

刘思妍认为,国内发展FOF产品的时间较短,投资者市场认知度较低,加上产品同质化严重,使得FOF本身发行规模就比较小,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的产品逐渐被市场淘汰,沦为迷你基金甚至走向清盘。

南方基金FOF投资部总经理、基金经理李文良向经济观察报详述了FOF市场发展的三方面困难和挑战:

其一,可投资资产种类偏少,制约了FOF分散配置优势的发挥。具体来看,FOF实质分散化配置标准资产,穿透后看包括二级市场权益、利率债、信用债、可转债、大宗商品,既包括境内资产也包括境外资产,能够利用各资产低相关性的优势,实现组合层面更好的夏普比例。但在投资管理实践中,现有的大宗商品、境外权益和债券的细分资产类别还不够丰富,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资产配置的实质分散化。而且即使存在相关标的,有时候又会因为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额度缺乏而不能实现配置。若转为配置其对应的场内产品,又大概率面临高溢价的障碍。

其二,养老FOF的权益资产配置比例较其他三类养老产品更高,且在投资范围上存在一些限制,因此,在控制净值回撤方面优势不明显。例如养老FOF不能投资股指期货,这导致其只能依靠子基金的申赎来实现再平衡调整,冲击成本和操作灵活度都欠佳,长期看或减少了一些再平衡收益。而在海外成熟市场,再平衡收益有可能达到多资产组合超额收益的50%。

其三,第三支柱客户缴费意愿较弱,更加偏好低含权比例产品,制约了养老FOF的规模增长。尽管第三支柱开局良好,开户热情较高,但也必须承认,个人养老金账户的实际入金规模偏低。同时,投资者过度关注短期业绩,在第三支柱开通的首年恰逢权益市场暂时波动,因此,投资者更偏好低含权比例的非公募养老产品。

如何破局

面对公募FOF清盘危机,机构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方式。

4月18日,新华精选成长3个月混合(FOF)计划召开持有人大会,提议终止该基金合同。截至今年一季度末,该基金资金净值仅0.35亿元。资料显示,该基金成立于2020年4月26日,5个月后规模由2亿多元减少至0.5亿左右,此后该基金规模多在0.5亿元下方。

而前海联合基金、平安基金、诺德基金、宏利基金倾向于对旗下迷你FOF采取持续运作。

由于规模持续低于5000万元的清盘线,5月7日,新疆前海联合智选3个月持有混合(FOF)、平安盈瑞六个月持有(FOF)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进行权益登记,审议持续运作的相关议案。

4月19日,诺德基金发布公告称,截至3月12日,诺德惠享稳健三个月混合(FOF)已连续60个工作日出现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的情形。为保护基金份额持有人的利益,诺德基金决定以通讯方式召开份额持有人大会,提议持续运作该基金;宏利基金于4月2日至5月6日,以通讯开会方式召开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审议《关于持续运作宏利全能优选混合型基金中基金(FOF)的议案》。

一位行业研究人士表示,对迷你FOF采取清盘还是保壳,基金公司各有思量。一些基金公司倾向于保壳,可能是出于保留产品线布局的需要,并对FOF产品后续发展寄予期望;对于另外一些基金公司来说,FOF规模过小导致维护成本较高。尤其是近期监管部门鼓励基金公司承担迷你基金的各类固定费用,基金公司保壳动力不强,有可能会选择清盘。

公募FOF已行至发展瓶颈期,未来应该如何破局?

对此,刘思妍认为,基金经理应该提高产品的投资运作能力,在拥有自己的投资框架的基础上,具备筛选子基金的能力,有效提高投资组合的投资质量,以优秀的业绩表现吸引投资者。此外,基金公司方面应该提高产品投入,整合资源,开发具有差异化投资策略的FOF产品,满足投资者的不同需求,降低市场产品同质化,推动FOF市场健康高质量发展。

李文良认为,基金管理人首先应当坚持FOF的固有优势,进一步加强全球宏观、大类资产的研究,做深做强多资产、多策略的投资体系和框架,由此尽量推出夏普比例更优的产品。同时,FOF可以借鉴基金投顾的充分投资者教育、密切投资者服务两个优点,在基金净值曲线之外要效益。

在李兆霆看来,基金投顾的扩容可能会进一步挤压FOF未来的发展空间。“因为基金投顾的费率比FOF要低,且基金投顾相对更加灵活,可以为投资者带来更个性化的投资组合与投资建议,因此FOF发展可能会遇到一些挫折。”李兆霆认为,未来FOF可以通过优化基金组合,降低管理费和销售服务费来提升FOF的竞争力与整体收益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