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华能再发声明“打假” 中国电建曾中标“李鬼”9亿元大单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2

经济观察网 记者 郑晨烨身披“央企”虎皮的“李鬼”,在外展开各类重大项目招标,甚至进行直接诈骗的事件,今年以来可谓屡见不鲜。

5月16日,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国华能”)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了一则“严正声明”,称近期发现有不法分子通过伪造中国华能所属企业证照和印章,在市场监督管理机关将相关企业虚假登记为中国华能所属企业的出资企业,并可能存在涉嫌以中国华能及所属企业名义开展经营活动的情形,已对中国华能的声誉造成不良影响。

在上述“严正声明”中,被中国华能直接点名的三家“李鬼”企业分别是:广西中达建交基础建设有限公司(下称“中达建交”)、正信(辽宁)高科技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正信集团”)、中科绿能控股(厦门)有限公司(下称“中科绿能”)。

中国华能明确表示,上述三家企业及其下属各级子公司与中国华能及所属公司无任何隶属和股权关系,也不存在任何投资、合作、业务等关系,“其一切行为均与中国华能所属企业无关”。

经济观察网记者发现,上述三家企业在国家企业信息信用公示系统上所登记的股东信息均为绿色煤电有限公司(下称“绿色煤电”);绿色煤电的主要股东则包括中国华能、中国华电集团公司、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等。对于中国华能与绿色煤电的具体关系,记者于5月16日向中国华能方面求证,但截至发稿时,尚未得到回复。

在调查被中国华能点名的三家公司的过程中,记者注意到,正信集团曾在2023年6月发布了一则名为康平农产品批发及冷链物流产业园项目设计施工总承包EPC项目(下称“康平项目”)的招标公告,而中国电力建设股份有限公司(601669.SH,下称“中国电建”)成为该项目的最终中标方。据中国电建披露,康平项目所签订的合同金额高达9.05亿元。

无独有偶,记者亦注意到,A股另一家上市公司创意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300366.SZ,下称“创意信息”)在2024年2月份亦曾遇到绿色煤电“旗下”孙公司合同诈骗的情况。此外,绿色煤电“旗下”多家公司都曾被公开“打假”。

中国电建中标“李鬼”9亿元大单

记者在国家企业信息信用公示系统上查询到,正信集团成立于2022年8月19日,注册资本高达1亿元人民币。值得注意的是,该公司在2023年年报披露的参保人数为0,且在2024年4月7日,被齐齐哈尔市龙沙区人民法院列为被执行人,执行标的金额为108.4万元。

在正信集团成立初期,该公司的主要股东为中国正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国正信”);2023年3月10日,正信集团进行了投资人变更登记,中国正信退出,中勤慧(深圳)实业有限公司(下称“中勤慧”)则成为新的股东。

作为正信集团新的母公司,中勤慧在正信集团进行投资人变更登记的6天前才成立,而中勤慧自身的登记股东则是绿色煤电。换言之,通过中勤慧,正信集团顺利地成了绿色煤电的孙公司。

但正信集团披上央企孙公司身份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2023年4月,国资委就公布了第三批假冒中央企业名单,中勤慧的大名赫然在列,随后中勤慧便被撤销登记。但失去了中勤慧依靠的正信集团并没有放弃,转而在2023年12月再次进行了投资人变更登记,已被撤销登记的中勤慧退出,绿色煤电作为唯一股东被新增。

事后来看,根据中国华能5月16日发布的声明,正信集团此次变更登记很可能是通过伪造中国华能所属企业证照和印章,在相关市场监督管理机关将企业虚假登记成了绿色煤电的下属公司。

5月16日,记者试图拨打天眼查平台上显示的正信集团座机,但并未接通。值得一提的是,天眼查信息同时显示,正信集团所留下的官方座机号码一共有7家企业在用。

那么,正信集团大费周章把自己登记为央企子公司的目的是什么?记者查询到,2023年6月,正信集团曾发布了一则康平项目的招标公告。从公告内容来看,该项目建设地点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康平县,项目总建筑面积约30万平方米。计划建设仓储保鲜冷库区、速冻冷库区、物流区、加工区、农特产品批发区、员工宿舍以及电商培训中心等附属配套设施;该项目公告的资金来源为自筹资金与银行贷款。

在2023年9月21日中国电建发布的2023年1月至8月主要经营情况公告中,康平项目作为新签合同金额在人民币5亿元以上的单个项目被披露,合同金额高达9.05亿元。

5月17日,记者以投资者身份致电中国电建,该公司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经核对,中国电建所披露的康平项目业主方确为正信集团,但对于正信集团被中国华能“打假”的具体情况,中国电建尚不知情。

“正信那边可能跟华能存在一些法律上的纠纷,但是跟康平项目本身没有关系,我们的合同也不是跟华能签的。”中国电建相关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而根据中国电建的年报信息,中国电建去年全年实现新签合同金额高达1.14万亿元。

“康平项目未来是否会正常实施不好说,但这个项目就算是有问题,对于电建本身也不会有什么影响,无非是损失一些新签合同金额,电建目前在康平项目上还没有投入。”上述工作人员进一步告诉记者。

绿色煤电成假央企“窝点”

中国电建不同,同样曾与绿色煤电所谓下属公司做过生意的创意信息,可就是实实在在地被“骗”了。

2024年4月26日,创意信息发布了关于前期会计差错更正的公告,需要进行差错更正的原因,则是该公司于2022年遭遇的一起合同诈骗案。

根据其公告,2022年11月25日,创意信息与国网四川综合能源服务有限公司(下称“川综能”)签订了七份《物资采购合同》。根据合同约定,川综能向创意信息采购了56套协同一体机产品及服务,合同金额达3.64亿元。随后川综能先后支付了货款人民币1998.83万元及人民币1900万元,后续再未支付款项。

同月,创意信息与自己的供应商签署了采购合同,合同金额达3.29亿元,并在2022年12月将合同金额付清。直到2024年,自己垫了钱却始终收不到款的创意信息,直接向警方报了案,并获立案。

创意信息披露,2022年10月,该公司了解到国宁睿能绿色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国宁睿能”)正在推进“国网分布式IDC项目”,该项目与创意信息主营业务方向较为匹配。该公司随即对国宁睿能的资信及主营业务开展情况等信息进行了查询。根据查询结果,创意信息判断国宁睿能资信情况良好且确实在推动相关项目,于是便安排专人进行跟进。

到了2022年10月底,国宁睿能项目负责人告知创意信息,该项目不采用公开招投标方式,由其他企业进行承接后再转至创意信息进行相关交付。

于是,在国宁睿能项目负责人的对接下,创意信息便与自称为川综能方面的项目负责人建立了联系,川综能向创意信息提供了国宁睿能与川综能于2022年11月签订的物资采购合同扫描件,其采购内容与川综能计划向公司采购的产品及服务完全一致,商业逻辑合理。随后创意信息与川综能完成了合同谈判及七份《物资采购合同》签订。

简而言之,在创意信息所涉的这起合同诈骗案当中,国宁睿能将川综能推出作为中间商,间接采购创意信息的产品。

2023年9月至11月期间,已完成了产品交付的创意信息在就川综能项目回款事宜与川综能及川综能的货物购买业主方国宁睿能进行了多次沟通,但未取得实质性进展。

根据相关公告,到了2023年11月23日,创意信息发现川综能存档的《物资采购合同》与公司存档的《物资采购合同》存在重大差异。随后,国宁睿能相关负责人到该公司就川综能协同一体机物资采购项目合同不一致的情况进行解释,并表示国宁睿能作为最终用户愿意承担剩余货款的支付义务。

但国宁睿能却始终没能按照约定付款。于是2024年1月19日,创意信息向成都市公安局青羊区分局经济犯罪侦查大队进行了正式刑事报案。

记者在国家企业信息信用公示系统上查询到,国宁睿能成立于2022年1月7日,注册资本高达10亿元,2022年年报参保人数为46人。在进一步股权穿透后,记者发现国宁睿能的控股股东华创绿色能源控股(深圳)有限公司(下称“华创绿色”),也是登记为绿色煤电的子公司。

而华创绿色早在2024年2月25日就已经被中国华能公开声明“打假”,彼时华能发布了一份涉及96家企业的“打假”名单,并称相关企业通过伪造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企业证照和印章,在市场监督管理机关将企业虚假登记为中国华能所属企业的出资企业,华创绿色的名字就在这96家企业的名单之中。

目前,创意信息已将国宁睿能、川综能、华创绿色、绿色煤电一起“打包”告上了法庭。

5月17日,记者致电创意信息了解案件最新进展,该公司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此次合同诈骗事件尚处于立案侦查阶段,公司正在全力配合公安机关开展相关工作,对于尚未追回的货款,公司已经计提了相关损失,并进行了会计差错更正。

“谁都不想遇到这种事,现在的假央企不少,公司已经出台了一系列制度,进一步加大对重大项目管控力度。”创意信息证券部工作人员在电话中向记者表示。

经济观察网记者注意到,目前绿色煤电似乎正在成为“假央企”集中的“窝点”,其“旗下”各类子公司、孙公司披上绿色煤电的“虎皮”开展着各类重点项目。除了上述中达建交、正信集团、中科绿能、国宁睿能、川综能、华创绿色之外,绿色煤电旗下还有多家被公开“打假”的所谓控股子公司,例如国弘科能(北京)能源有限公司(下称“国弘科能”)、慧能供应链(深圳)有限公司(下称“慧能供应链”)、广东九天绿色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下称“九天绿色”)等。

其中九天绿色、国弘科能均出现在今年4月26日国资委公布的第三批假冒中央企业名单中,慧能供应链则在2023年4月27日被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发表声明公开“打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