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生再度斩获全球制药企业TOP1,品牌焕新蓄力创新发展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1

在变革的时代浪潮中,坚守根本原则与追求创新同等重要。

6月18日,强生旗下两款重磅新药在中国获批。

全球首创、靶向B细胞成熟抗原(BCMA)和CD3的双特异性抗体泰立珂®(特立妥单抗注射液),单药被批准用于既往至少接受过三线治疗(包括一种蛋白酶体抑制剂、一种免疫调节剂和一种抗CD38单克隆抗体)的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MM)成人患者。

每六个月给药一次的长效针剂善久达®(棕榈帕利哌酮酯注射液(6M))被批准用于接受过棕榈帕利哌酮酯注射液(3M)至少3个月充分治疗的成人精神分裂症患者。

连续囊获两个创新产品的获批不仅是该公司坚守长期承诺与创新能力的有力证明,也标志着自去年九月全球品牌焕新以来,强生创新制药业务已经完成了组织磨合,蓄势待发,为制药领域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在变革的时代浪潮中,坚守根本原则与追求创新同等重要。对于一家拥有超过百年历史的企业而言,强生公司的成功在于它能够巧妙地平衡这两者。

01

变化中,那些不变的坚持

一个企业想要持续发展,需具备适应性,必须与时俱进、不断进化,但总有一些基因层面的东西不会动摇。

强生创新制药中国区总裁黄琛曾在采访中表示,无论品牌焕新之后还是之前,强生创新制药都始终坚持着三个原则:科学为本、使命为上和患者为先。

科学为本,最大的体现在研发和产品布局。

在研发层面,目前,强生与全国100座城市的300多家医院合作开展临床试验研究。自2011年以来,已成功实现54个产品和适应症在中国的获批,这些获批涵盖了所有强生创新制药专研的治疗领域,为患者提供了创新的治疗方案,在应对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方面贡献了强生力量。2020年至今,强生在肿瘤、免疫、神经科学领域的十个品种适应症已被纳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突破性治疗药物程序。

在产品布局层面,以肿瘤领域为例,近两年强生在肿瘤领域的规划很清晰:专注于first-in-class的产品,在多个疾病领域推动更综合的解决方案,同时不断向肿瘤的早期阶段推进。

在前列腺癌领域,通过持续引入创新疗法,强生目前已逐步从晚期治疗的产品组合覆盖到更早期阶段。同时,强生在该领域内的精准联合复方制剂也即将获批,其针对特定基因突变,可通过精准诊疗方案实现前列腺癌疾病全程管理,显著改善患者获益。

在多发性骨髓瘤领域,强生也持续进行产品迭代。从硼替佐米到达雷妥尤单抗,再到目前在研的双特异性抗体和CAR-T疗法,强生致力于将多发性骨髓瘤慢病化管理,让更多患者有机会实现功能性治愈。

在肺癌领域,强生在全球率先推出的全人源EGFR-MET双特异性抗体,进一步推动了肺癌领域的精准治疗,目前在研的适应症包括联合用药治疗EGFR外显子20插入突变以及经EGFR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成年患者。

在免疫领域,强生早在2007年就推出了TNF-α抑制剂,是我国较早投入临床使用的生物制剂之一,开启了我国自免领域使用生物制剂的先河。同时通过不断挖掘新的“高潜力靶点”如白细胞介素23(IL-23),最大限度释放靶点潜力。目前强生已在业内建立了一个丰富的免疫产品组合和管道,产品线跨越了从银屑病到炎症性肠病等多个治疗领域。

在神经科学领域,强生基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实际用药需求,在已有产品(一月一针和三月一针的长效针剂抗精神病药)的基础上,持续优化产品,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全病程治疗和管理,提供持久稳定可升级的诊疗方案。

使命为上,体现在医药生态建设层面。

多年来,强生一直致力于打造一个更加长久的健康管理生态,助力优化整个中国的健康基础,设立专项研究奖金、积极开展与政府及研究机构合作,协助中国不断培养储备医疗人才。

2021年,强生宣布以三大战略、六大举措助力构建共同富裕健康防线,成为首个宣布支持“共同富裕”的世界领先跨国企业;2023年,强生分别与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以及中国防痨协会达成战略合作,旨在共同推动重点疾病领域的学科发展、科研创新及诊疗水平的提升。

同时,强生一直在本土研发投入和布局方面发力,为中国的医药创新生态夯实基础。近5年,强生在华投资超4亿美元,早在2019年就将全球最大、亚太首家创新孵化器JLABS落在了上海张江,这也是强生全球13家JLABS中规模最大的一家创新孵化器。目前已有88家初创企业入驻,入驻企业获得融资和战略关系总值超过51亿美元。

患者为先,是强生企业理念的根本。

黄琛曾不止一次在接受采访时强调,强生的目标不仅仅是在研发上领先,还要协助打通药品可及性和患者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推动创新支付模式、设计创新患者服务模式,支持构建患者服务型社区,利用数字技术为患者精准匹配靶向药物,提供个性化治疗方案等,让药品和服务能切实惠及患者。

有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强生在中国已引进了六大治疗领域的36个创新药物,其中31个产品进入国家医保目录。特别是肿瘤领域,目前在华上市的所有符合条件的肿瘤药物均已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8个创新药品和19个适应症已惠及近35万名肿瘤患者。

此外,强生还积极推动疾病科普的传播,帮助提高患者的疾病认知。以多发性骨髓瘤为例,该疾病的高发人群为60岁以上的中老年,由于患者缺乏对于骨痛、贫血等“不典型”症状的关注,多发性骨髓瘤很容易出现误诊或延误治疗的现象。对此,强生支持公益组织和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发起了“健康中国·肿瘤患者赋能公益行”项目,针对性提供权威易懂的疾病知识。过去三年,该项目涉及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前列腺癌三大疾病领域,举办了近50场科普采访,覆盖了超过20个城市,实现超过6000万的观看量。

在精神卫生领域,强生凭借自身的深厚积累,不仅连续十四年通过精神卫生月公益宣传项目提升公众的疾病科学认知,更是通过持续支持“精神分裂症社区管理模式”这一创新模式,在科学管理疾病、提供情感支持、帮助恢复社会功能等方面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带来获益,帮助他们提高治疗依从性的同时,更好地回归家庭和社会。

在免疫领域,以炎症性肠病为例,强生不断打破疾病认知的藩篱,通过艺术展览、公益广告等在业界颇具先锋意义的创新形式,发展出了形式新颖、颇具特色的疾病教育新模式,不断改变社会对于炎症性肠病的认识,推动早诊早治意识的提高。

这些工作既为强生带来了持续的业务发展动能,也为其赢得了各个方面的认可。2014-2023年,强生连续9年蝉联《财富》杂志“全球最受赞赏公司”制药类企业第一位。

02

辉煌,源自传承

强生今天的价值体系和取得的一系列成绩,其实都根植在其过往的历史中。

故事还得从西安杨森说起。强生创新制药的前身西安杨森是最早进入中国的跨国制药公司之一。1976年,杨森制药的创始人保罗·杨森博士第一次来到中国,成为了第一位参观兵马俑的外国友人。1985年,他怀着对中国的情结在古城西安成立合资公司西安杨森,并将位置坐落在了通往兵马俑的必经之路上。

西安杨森的出现,对彼时的中国可谓耳目一新。时任陕西省常务副省长的张斌曾回忆:西安杨森的工厂是中国第一个符合国际GMP标准的制药车间,得到了多方的高度认可。

更珍贵的是,“新”不光体现在研发能力和硬件设施层面上,商业模式层面上亦然。

除了带来新药和新设备,西安杨森还带来了崭新的学术推广理念,建立了最早的医药代表培训体系,为行业输送了大批人才,因此也在业界赢得了“黄埔军校”的称号,说是开创了一个时代也毫不为过。至今,西安杨森培养出来的大批人才,依然活跃在各大MNC,Biopharma和新锐Biotech中。

当然,任何企业组织都不可能永远保持上行,回顾西安杨森在中国近40的发展历程,能做到持续与中国患者和医药行业同行的秘诀在于以快速变革和灵活调整等形式去更好地适应变化。

2015年,中国药审改革启动后,西安杨森通过战略调整陆续引进了棕榈帕利哌酮酯注射液(3M)、匹韦林片、芦那韦考比司他片、伊布替尼胶囊等大批处方新药,为公司业务发展再续马力。

2017年,西安杨森OTC业务与上海强生制药整合成核心产品事业部。此举整合了双方的优势资源,也让西安杨森可以更加专注于处方药领域。第二年,随着14款新药或新适应症在中国的获批上市、多款重磅产品进入医保目录,西安杨森迎来了又一个发展里程碑。

2023年,强生全球启动品牌焕新,以崭新的品牌形象和更加整合的业务板块,专注于医疗健康领域,持续促进医疗健康创新。

中国区之外,强生整体的全年销售额也在保持增长,连续多年总营收超过800亿美元。据强生2023年财报显示,销售额达852亿美元,同比增长2.3%,净利润达133亿美元,超过了华尔街之前的预期。

6月中旬,美国《制药经理人》杂志(PharmExec)发布了2024年全球制药企业TOP50榜单,榜单以全球医药市场研究机构Evaluate Pharma数据为基础,包含了过去一年全球50强药企在处方药业务上的销售收入、年度研发投入以及核心产品收入。而强生不负众望,再度回到了榜单第一的位置上。

自1985年进入中国,强生一直与中国医疗健康行业同发展、共进步。未来虽然有了新的名称,但战略目标一如既往地明确:在肿瘤、免疫、神经科学、肺动脉高压等重点领域开创独创性疾病解决方案的同时,持续加大在华创新研发投入,积极探索本土战略合作,联动医疗行业中的产、学、研、媒等各个关键方,把最先进的科学与实践成果传递给更多的患者和医疗工作者,共同完善中国医药生态系统,助力“健康中国2030”战略目标的实现。

一审| 黄佳

二审| 李芳晨

三审| 李静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