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避资本的脆弱:风口是短暂的,趋势是长远的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一是对资本市场周期性的认知不足和缺乏敬畏。二是“一窝蜂”,追逐风口、重复创新、哄抬价格。

当投资的传统退出通道IPO越来越难的时候,大家在探讨能不能在投资机构之间形成接力。我投早期,你投中期,后来的投资者不必把前面的投资再投一遍,承认早期投资的价值,接力投资项目的中后期。

这样的场景能不能出现,取决于投资机构有没有对项目的专业研判能力,如果没有这个能力,就不敢接。没有能力的体现就是一窝蜂地投所谓风口的项目。

风口是短暂的,趋势是长远的。

投资机构的退出通道除了机构之间形成接力,还有一个是资本和产业的打通。产融结合现实地看有两条路:一个是投资机构被投企业产品与Pharma公司之间的合作,另一个就是并购。

关于投资机构和产业公司互相渗透,打破边界有两个最典型的例子。

一个是丹纳赫,“并购之王”丹纳赫是典型的通过商业并购造就的诊断和生命科学霸主。和传统医药公司不一样,丹纳赫完全没有医药甚至化工相关的背景,其成功来自于对商业模式的坚持,通过高回报于股东引入更多投资,从而进行投资并购。观察丹纳赫的成长史,更像是观察资本对于生物医疗行业的押注。

另一个是黑石,黑石是美国规模最大的上市投资管理公司,也是世界知名的顶级投资公司,但它同时也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商业地产所有者。

产融渗透,打破边界,核心需要的是专业能力。

要解决投资退出的问题,还必然要面临怎么做好投后管理。投资越来越需要超强的专业能力。中国的医疗融资规模,从2011年400亿元的水平,发展到2021年巅峰时的5000多亿元。这样的发展速度,是世界投资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中国的医疗投资人做出的贡献,将永远载入中国医药行业发展的史册。我们可以无愧地说,没有中国医疗投资人,就没有中国医药创新的今天。

H50轮值主席、德福资本董事长李振福在H50年会上深感自豪和幸运的同时,也对这段史诗进行了深刻复盘。作为投资人,最大的存在价值就是令资金配置最优化,把每一元钱都配置在回报最高的资产上,将无效或低效的投资降到最低。怎么才能做得到?一句话,投资需要强大的专业化的体系能力。

这种专业能力在过去是脆弱的,一是对资本市场周期性的认知不足和缺乏敬畏。中国私募投资自诞生之日起,几乎保持了十年的高速发展,从没经历过下行周期,因此助长了投资人自以为是、过分乐观的情绪。许多人把周期带来的高回报归因于自己的能力,结果潮水落去,“裸泳”者比比皆是。二是“一窝蜂”。追逐风口、重复创新、哄抬价格,屈服于从众压力和短期回报的贪婪,造就了一个个“泡沫”。这种盲目和狂热,也是世界绝无仅有的。

——在路上

本期导读

从创新勃发到资本市场遇冷,从新赛道、新技术涌现到内卷与反内卷,从集采降价到医保调整确定性增加,从国际化战略有序推进到地缘政治影响中的海外市场遇挫。

日渐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对中国医药产业所有参与者都是一次“逆商”大考。本期中国药企年报季特刊,希望通过复盘2023年“成绩单”,寻找药企逆势而上的动力与内核,穿越荆棘,基业稳固。

识别二维码▼查看期刊

目录

阅读推荐

康哲药业:穿越周期保卫战

兴齐眼药:眼科药茅发家史

长春高新:点燃市场战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