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瑞大跳水!恒瑞下滑、石药消失、白药重归,2024全球制药50强出炉!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2喜欢:7

IRA,药品定价审查;供应链中断;数字化监管,合规审查;专利到期,生物仿制药竞争强劲威胁……种种因素影响下,全球制药50强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其支撑、拓展业务的节奏与方式,已经不同往常。

撰文| 润屿

编辑| 顿河

今日,美国《制药经理人》杂志(PharmExec)发布了2024年全球制药企业TOP50榜单,这已是该榜单连续第24次发布。以全球医药市场研究机构Evaluate Pharma数据为基础,榜单包含了过去一年全球50强药企在处方药业务上的销售收入、年度研发投入以及核心产品收入。

榜单最受关注的两点,莫过于10家头部药企排名变化,以及上榜的中国药企情况。

TOP10最大的变数在于辉瑞。以一骑绝尘优势连续当了两年霸主后,这一次辉瑞排名跌至第6名,新霸主变成了强生,其后依次是艾伯维、诺华、默沙东和罗氏。对于7个月削减3次成本、暂停大额并购的辉瑞来说,内部调整能否使明年排名回升,还极具不确定性。而TOP10中其余MNC排名虽无太大变化,但无一没有陷入整合、裁员重组、调整产品优先级或并购与BD的急躁当中。除此之外,排名分别升到第11名、第12名的诺和诺德礼来,有可能在明年冲入前10。

此次上榜的中国药企共有4家:云南白药(33名),中国生物制药(38名),上海医药(42名),以及恒瑞医药(48名)。

“消失”两年后,云南白药重新回归全球制药50强,且是几家中国公司中排名最靠前的。中国生物制药上海医药表现最稳,前者是连续第6年上榜,后者是第5年上榜,两者排名变化不大。

稳定在榜者其实还有恒瑞。然而,自2022年起,恒瑞的排名在3年里持续下滑,从32位,下滑到43位,再跌至今天的48位。此外,创新转型“三剑客”之一石药,排名已在连年下滑后,正式“出局”。

几家中国公司,孰升孰降,孰消失?

4家跻身全球制药50强阵营的中国企业,分别是行业熟知的中药企业代表,超千亿营收医药流通巨头,以及两家处于本土创新转型第一梯队的Pharma。

排名最靠前的是云南白药。近年来,云南白药只要一入榜单,其排名都是中国区第一,只不过在2022年和2023年并未上榜。此次杀回该榜单,其排名还刷新了自身记录,冲至第33名。

2023年,云南白药营收为391.11亿元,同比增长7.19%;扣非净利润37.64亿元,同比增长16.45%,创同期历史新高。对应几大业务板块,其收入在2023年分别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药品事业群主营业务收入达64.81亿元,同期实现了单个数的增长;中药资源事业群板块,实现对外收入17.1亿元,同比增长约22%;医药流通业务上,省医药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约245亿元,同比增长5.63%。

在今年4月召开的股东大会中,云南白药提出了一个雄心勃勃的目标:未来十年内,要实现1000亿元营收,市值达1000亿美元。

在榜单中连年发挥最稳定的是上海医药,以及中国生物制药

上海医药关于医药工业板块的收入,在2023年超过了260亿元。据美国《制药经理人》统计信息,参麦注射液、丹参酮Ⅱ A磺酸钠注射液以及硫酸羟氯喹片是上海医药三大畅销药。

中国生物制药在2023年总收入约260亿元,销售最为火热的药物包括安罗替尼(福可维)、异甘草酸镁注射液(天晴甘美)。值得一提的是,去年,中国生物制药创新产品收入同比增加13.3%至98.9亿元,即将冲破百亿大关,同期创新收入占比从2015年的11%提升至了38%,创新药数量从2个变为11个。

2025年,中国生物制药创新产品数量有望达20个,近半的收入来自创新产品。

而除了中国生物制药,创新转型”三剑客“中的恒瑞与石药,在制药50强榜单中的表现很是波动。

此次不在榜单中的石药,于2023年遇到了一些关卡,首现近五年增收不增利的情况,在其主要业务板块中,成药业务板块中的抗肿瘤、心血管治疗领域业绩出现了下滑。

而排名在近三年连续下滑的恒瑞,在被市场赋予了极较高期待的眼神中,背负着一定压力。2023年,恒瑞营收规模近230亿元,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为76.44亿元,同比大增504.12%,业绩回归增长轨道,三大畅销药分别为艾瑞卡、艾坦和吡咯替尼。但面对此番业绩,资本市场却“不买账”,业绩发布后连续两天股价下跌,背后暗含了投资者对于一哥的期待更高、以及研发费用资本化的担忧。

但自2023年以来,恒瑞有3大亮点颇值得关注。

其一,创新药收入冲破了百亿元大关,占总营收的46.6%;其二,国际化上大步推进,2023年共达成了总交易金额超40亿美元的5项授权合作。接着在今年5月,恒瑞将3款GLP-1产品的海外开发、生产和商业化有偿许可给海外公司,交易总金额高达60亿美元。其三,研投水平高。2023年,恒瑞累计研发投入超60亿元,研发管线数量处于全球第8的水平,且超九成的研发管线为自主研发。

MNC们:集体陷入”失焦“时刻

并购有罪,无罪?该快速砸钱购买哪条赛道的C位?该如何制定重组计划,裁多少人,关多少工厂?

这一次,制药50强里的“巨无霸”们,集体被这动荡不安的内外形势所中伤,各自弊端与短处在2023年至今一一显现。面对下一步选择,有的MNC甚至无法坚定回答是对是错。

如果只看排名变化,那么辉瑞的“大起大落”,最为直观,其最大的问题在于,早期研发能力不足,并购后期管线管理上存有一定顽疾。

囿于自研能力,辉瑞了错过太多站稳新兴技术市场的机遇,典型的,CAR-T是一个,GLP-1也是一个(去年二度在口服GLP-1R激动剂上折戟)。几天前,辉瑞还宣布其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MD)基因疗法PF-06939926的III期临床失败消息。

而除了新冠疫苗和口服药两款产品,2023年辉瑞超10亿美元销售额的80%产品,都来自于2010年之前的外部收购或BD。排名在最前面的三大畅销药(Comirnaty ,Prevnar 13和Ibrance),一个在新冠大流行结束后彻底落寞,一个市场垄断地位早已不再,一个表现不如”后来者“。

近两年,辉瑞仍旧靠疯狂大额并购的方式来做产品布局,但当业绩大跌、甚至开始出现季度性负增长,股价也开始剧烈波动,辉瑞痛定思痛,开始止损,今年来先是宣布40亿美元“成本调整计划”,又在不久前宣布一项新的“销售成本削减计划”,到2027年底前节省约15亿美元。在近日,辉瑞又再度强调,暂停大额并购。

辉瑞不得已“收紧”并购的态度相反的是BMS。这家MNC明确表示,接下来,如果有合适的并购目标,会持有开发态度。

然而,2023年来,各种大额收购(如KRAS抑制剂公司Mirati ,持有精神分裂资产的Karuna和核药公司RayzeBio),导致BMS债务水平创下了新高。

但最近几笔大型收购,所含核心产品未来皆具不确定性。以收购核药资产为例,近期,BMS表示目前已经暂停了核药RYZ101的III期试验的新患者招募,原因是同位素供应短缺问题。

此外,当来那度胺这一产品专利到期后,其市场萎缩速度大超预估。然而,BMS大型收购的“消化”能力与效率亟需改善,能接续的新”重磅炸弹“产品亟待哺育。从今年Q1表现来看,BMS的新药表现尚不够理想,尤其是心脏药物Camzyos(Mavacamten)、银屑病药物Sotyktu(氘代来昔替尼)和CAR-T疗法Abecma的销售额集体低于早前预期。值得注意的是,今年Q1,BMS净亏损高达119亿美元。

对此,BMS首席执行官Christopher Boerner在一份重组声明中表示:计划在2025年前削减15亿美元成本,其中重要一步即“裁员2200人”,约占全球员工的6%,包括精简管理层在内。

今年以来,不止是辉瑞、BMS,事实上前20强制药企业中,约7成药企都在进行调整。

诺华(第3名)宣布调整计划,计划在未来两到三年内调整其全球研发部门,将裁减约680个职位。

罗氏(第5名)选择削减制药产品开发部门的部分职位,计划在产品开发团队中裁员数百人。旗下子公司基因泰克同样再人员上进行了大幅调整,裁掉了超400名员工,还在年初进行了一场管理层变动调整。

赛诺菲(第9名)在“Play to Win”战略下,于今年延续裁员态势,加强对生物制药业务需求的资本重新配置,进一步优化成本结构。如关停此前收购的NK细胞疗法公司,并在本月从旧金山的一家工厂裁员100人。

GSK(第10名)在人员架构上进行“洗牌”和调整,今年3月,GSK证实在去年夏天斥资20亿美元收购加拿大Bellus Health后,将有数目不详的员工失去工作。

拜耳(第17名)在今年Q1透露了关于重组计划的情况,前三个月,拜耳裁减了1500名全职员工,其中约三分之二是管理职位。几天前,据行业媒体报道,拜耳高级副总裁兼全球生物技术负责人Jens Vogel在组织架构调整之际离职。

武田(第13名)为了应对利润骤降的情况,计划投入1400 亿日元(约9亿美元)进行全公司重组活动,目标是从2025年起每年将核心营业利润率提高1%至2.5%。

通货膨胀削减法案(IRA),药品定价审查;供应链中断;数字化监管,合规审查;畅销药专利到期,生物仿制药竞争强劲威胁……种种因素影响下,全球制药50强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其支撑、拓展业务的节奏与方式,已经不同往常。在MNC环环相扣的战略调整中,裁员重组是一面,优化管线则是另一面。不过,省钱最终都是为了更好的“花钱”。

回复“V”,了解电子期刊详情

精彩推荐

CM10 | 集采 | 国谈 | 医保动态 | 药审 | 人才 | 薪资 | 榜单 | CAR-T | PD-1 | mRNA | 单抗 | 商业化 | 国际化 | 猎药人系列专题 | 出海

启思会 | 声音·责任 | 创百汇 | E药经理人理事会 | 微解药直播 | 大国新药 | 营销硬观点 | 投资人去哪儿 | 分析师看赛道 | 药事每周谈 | 医药界·E药经理人 | 中国医药手册

创新100强榜单 | 恒瑞 | 中国生物制药 | 百济 | 石药 | 信达 | 君实 | 复宏汉霖 |翰森 | 康方生物 | 上海医药 | 和黄医药| 东阳光药 | 荣昌 | 亚盛医药 | 齐鲁制药 | 康宁杰瑞 | 贝达药业 | 微芯生物 | 复星医药 |再鼎医药|亚虹医药

跨国药企50强榜单 | 辉瑞 | 艾伯维 | 诺华 | 强生 | 罗氏 | BMS | 默克 | 赛诺菲 | AZ | GSK | 武田 | 吉利德科学 | 礼来 | 安进 | 诺和诺德 | 拜耳 | 莫德纳 | BI | 晖致 | 再生元

全部讨论

06-16 10:25

中国的云南白药,世界的云南白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