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狙击”CXO:招数用尽,赌美国政客“枪里再无子弹”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3

撰文| 石若萧

编辑| Kathy

5月15日,修改版《生物安全法案》(H.R.8333)以40比1的赞成票,于美国众议院监督委员会获得通过。

尽管几乎整个医药行业都在关注这件事,但当结果真的出来之后,二级市场上,法案“主角”药明康德的A股股价不但没有下跌,反倒略有微涨。

为什么会这样?

一方面,关于该法案的风波,年初就已经开始了,连带着CXO板块股价大幅波动过好几次,早已将预期风险出清。

另一方面,至少从乐观的角度看,法案还没有提交给美国总统签字,正式成为法律,并且条款中还留了一个长达8年的缓冲时间,算得上是坏消息中的一点好消息。

更关键的是,行业已然累了、疲了。这些年,类似的事不是一桩两桩,而是平均一年好几桩。将经济议题泛政治化,成了美国政客们惯打的牌。

回溯历史,自2018年以来,美国对于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遏制,是由面及点,范围逐步缩小,力度逐步加强的。

特朗普时代,打击范围颇广,几乎所有领域都有涉及。雷声虽大,造成的实际伤害却有限。

随着新冠大流行和拜登上台,美国各个部门机构进而开始针对性、有条理性地制定计划,“进攻范围”逐步缩小到了原料药和CXO产业上。

新的政策,的确切身伤害到了一部分中国公司的股价和利益。不过也要看到,随着时间推移,美方能打的牌越来越少,无论怎么打,都离不开脱钩、罚款、拉清单这几板斧,产生的边际伤害也越来越低,甚至让人觉得有些黔驴技穷。

但无论如何,类似的法案对于中国生物科技企业,尤其是CXO企业来说都是冲击,即便拥有8年缓冲期,还是需要“抱最好的期望,做最坏的打算”,扎扎实实做好自己的工作,降低成本,强化技术,在全球范围开拓新的市场,将自己变成“别人看不惯又干不掉”的顽强存在。

E药经理人根据公开信息整理了自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以来,美国政界对中国医疗行业的多次打击,以下按时间排序(不完全统计):

2018年

这一年,中美贸易摩擦开始。

当年6月,美国宣布对价值5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关税,并分两批对1102项产品征税。第一批清单中没有药品,只有部分医疗器械。

10月,《纽约时报》报道,特朗普表示,联邦政府将在11月10日开始,更积极地监管在美国的外国投资,通过更严格的审查制度,来阻止中国获得敏感的美国技术。

报道显示,美国财政部旨在从当年11月10日开始,实施一项加强外国投资审核的临时新规,该规定涵盖27个行业,除了通讯业,半导体,电脑和国防等传统敏感行业,生物医药行业也出现在列。

这意味着,在中美资金交流越来越密切的情况下,中国药企对美国医药领域的投资、收购等资本行为会面临着更为严厉的审查。至此,战火悄然蔓延到了生物医药行业。

2019年

这一年,贸易摩擦的波及范围迅速扩大。

5月5日,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对另外价值约2000亿美元、合共2500亿美元的中国输美商品征收25%的关税。

8月1日,特朗普在社交平台宣布自次月起,对余下价值3000亿美元的所有中国输美商品征收10%的关税。

有专家分析表示,这几次关税加征涉及生物医药的内容依旧不多,但对原料药出口有一定影响。与此同时,我国还有一部分原料药(精细化工)产品需要进口,可能会提升药企的生产成本,给供应带来不确定性。

2020年

年初,新冠大流行开始,美方对中国的态度和政策出现了明显的“左右互搏”现象。

一方面,美国的确需要中国的口罩、呼吸机等产品,因此接连在加征关税商品清单中对许多类目进行了排除:

3月6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公布了对3000亿美元加征关税商品清单项下的产品第一批排除公告,对8个10位税号下的所有产品完全排除,包含口罩等医疗防护产品。

3月12日,USTR公布了对3000亿美元加征关税商品清单项下的产品新一批排除公告,共涉及19项产品,包含口罩等医疗相关产品。

5月8日,USTR公布了对3000亿美元加征关税商品清单项下的产品新一批排除公告,新增8项排除产品,修订1项历史排除产品描述。包含医用塑料水壶、医用一次性塑料识别腕带等产品。

另一方面,随着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加大,美方的担忧也在逐渐加深,“脱钩”论此起彼伏:

2月27日,联邦参议员霍利提出《医疗供应链安全法》。法案赋予FDA更大的权力,可以要求药品和器械制造商提供采购信息,以保护美国医疗产品供应链免受疫情的冲击。

3月11日,《纽约时报》报道,中国的制药公司生产了美国90%以上的抗生素、维生素C、布洛芬和氢化可的松,约70%的乙酰氨基酚,以及40%至45%的肝素。

3月19日,有参议员提出《保护我们的药品供应链免受中国侵害法》,希望以此终止美国对中国制药业的依赖。

另也有参议员也发表声明:“冠状病毒暴发清楚表明,我们必须努力解决美国供应链的薄弱环节,并在我国经济的关键领域中克服对中国的依赖。”

12月2日,美中经济安全审查委员会(USCC)发布了2020年年度报告。具体内容包括中国提出的技术标准替代方案对全球技术秩序和美国的影响;疫情下全球供应链的重新评估和中美贸易紧张局势升级问题;中美生物研究合作风险及医疗数据使用问题;中国融入全球金融市场及香港作为全球金融中心的风险等。

2021年

2月24日,就职美国第46任总统不久的拜登签署了14017号行政命令,启动“百日供应链审查”,为打响对华供应链脱钩之战做出前期准备。这项审查针对美国四个关键产品供应链安全进行详细评估,其中药品是四个关键产品领域之一。

报告称,稳定的药物供给链取决于活性药物成分(APIs)及其原始材料的获取。然而,美国医药用品企业追求低成本以及不公平的贸易行为,导致了美国国内药品生产的空心化。美国几乎已经没有原料药生产商,中国和印度控制了APIs供应链的重要部分,在关键时刻可能的供应中断行为将使得美国的药物供给面临严重短缺的风险。

除此之外,当年大多数时间里,“战火”暂有所缓和,转折出现在年底。

12月中旬,有消息称,美国财政部可能将8家中企列入“中国军工复合体企业”清单,美国投资者被禁止投资清单上的中国企业。同时,美国商务部预计将把20多家中国企业列入“实体清单”,包括部分涉及生物技术的企业。

受上述传闻影响,A股和港股的生物医药企业一度集体“跳水”,CXO概念股成为暴跌的“重灾区”,其中港股药明生物股价大幅下挫近20%。

自此,美方对中国CXO行业的“精准打击”宣告开始。

注:1997年2月,美国商务部首次发布实体清单。有具体和明确的事实表明违反了美国国家安全或外交政策的最终用户将被列入该清单,美国商务部通过公布该清单明确告知美国出口商,在未获得许可证的情况下不得协助清单中的实体获取EAR管制物项。

2022年

这一年,以药明系为代表的中国CXO的命运,堪称跌宕起伏。

2月7日,药明生物被列入“未核实名单”(Unverified List,UVL清单),原因系公司业务赖以开展的核心设备“一次性生物反应器控制器和中空纤维过滤器(超滤膜包)”。过去十年里,该设备一直从美国进口,且属于美国商务部出口管制商品。

注:UVL清单是BIS的四个“制裁”手段之一,除此之外还包括被拒绝人名单(Denied Persons List)、军事最终用户清单(MEU List),实体清单(EL)。UVL可以理解为“观察清单”,不同于实体清单,被列入UVL不意味着实体直接违反了美国法律,企业仍然可以与其供应商进行贸易往来。但企业也将受到多方面影响,会对其经营发展带来负面效果。

次日,药明康德在A股开盘半小时不到跌停,H股药明生物上午收盘也遭遇跌停,其余CXO企业大多跌幅惨重。

7月5日晚间,药明生物发布声明称,公司在中国商务部的协调下已于最近完成了美国商务部的最终用户访问,这是药明生物从UVL清单中移除的重要一步。

10月7日,美国商务部工业和安全局(BIS)官网显示,9家公司正式从UVL清单中移除,并将在10月13日全网公开,其中包含药明生物

但同年9月,美国总统拜登签署了《关于促进生物技术和生物制造创新以建立可持续、安全和有保障的美国生物经济的行政命令》。该行政命令旨在启动一项国家生物技术和生物制造计划,以促进美国生物技术的创新发展并确保其国内的生物制造能力。

拜登政府希望,通过该新法案能确保“在美国生产国内发明的所有东西”,建立强大的供应链,从而减少美国在生物技术领域对中国的依赖,尤其是在制药领域。

白宫宣布,将利用超过20亿美元的资金来推进该行政命令的施行,启动这一国家生物技术和生物制造计划。

上述内容公布后第一个交易日,国内以“药明系”为首的CXO公司再度全线暴跌。

2023年

1月10日,美中战略竞争特别委员会成立,共和党议员迈克·加拉格尔(Mike J. Gallagher)出任委员会主席。该委员会不具有立法管辖权,也无权对任何法案或决议采取立法行动。委员会唯一的权力,是对中国的经济、技术和安全发展情况及其与美国的竞争进行调查并提出政策建议,委员会可就其调查职能的任何议题举行公开听证会。

5月30日,美国财政部以参与跨国销售非法药品生产设备为由,宣布制裁13个中国实体与个人。

6月,美国密歇根州民主党参议员、参议院国土安全和政府事务委员会主席加里·彼得斯(Gary Peters)和爱荷华州共和党参议员乔尼·恩斯特(Joni Ernst)提出立法,要求美国多个政府机构调查供应链中的弱点,并制定一项计划减少美国对外部国家包括中国在内的供应链依赖。

9月15日,拜登向国会提交《2024财年总统认定的主要毒品过境国或非法药物生产国的备忘录》报告,将中国认定为所谓“主要毒品来源国”。

11月27日,拜登宣布成立“白宫强化供应链韧性委员会”,由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与国家经济顾问莱尔•布雷纳德担任共同主席,成员包括联邦政府当中负责农业、商务、国防、能源、运输、情报等各部门之内阁部长,以及美国国务卿与美国贸易代表。白宫官员表示,包括医药、半导体等关键供应链,都要避免地缘政治的风险。

“白宫强化供应链韧性委员会”将于2024年12月31号前进行第一次四年一度的供应链审查,并将定期更新攸关美国国家安全与经济安全之关键产业、部门与商品的定义及标准。在公布标准的12个月后,委员会将每年应用该标准进行审查,并酌情更新关键部门清单。

同时,拜登总统将根据《国防生产法》扩大卫生与公共服务部(HHS)的权力,投资3500 万美元用于无菌注射药物关键原材料在美国国内生产,并将指定一名新的供应链弹性和短缺协调员,来缓解美国的药物短缺问题。

2024年

1月26日,成立约一年的“美中战略竞争特别委员会”提出了《生命安全法案》草案,表示将限制联邦资助的医疗服务提供者使用外国对手生物技术公司的设备或服务。

3月,美国参议院国土安全委员会听证会上,《生命安全法案》(S.3558)以11:1通过。

5月14日,美国白宫发布公告称,美国总统拜登指示对来自中国的价值180亿美元的商品提高关税,以保护美国工人和企业,被加征关税的中国商品类目中,包括医疗耗材这一项。其中,税率增加幅度最高的是注射器和针头,2024年将从0%提高到50%;然后是包括口罩、部分呼吸器在内的个人防护品,2024年税率将从0%—7.5%提高到25%;最后是医用橡胶手套,税率将从7.5%提高到25%,加征时间为2026年。

5月15日,修改版《生物安全法案》(H.R.8333)以40比1的赞成票,于美国众议院监督委员会获得通过。

据外媒报道,美国相关部门的目标,是使《生物安全法案》成为“年底必须通过的立法一揽子计划的一部分”。

尽管目前法案仍在审议中,并设置了豁免期,以及长达8年的缓冲时间,但包括诺华、罗氏等在内一些MNC已经开始制定应急计划,以减少对中国供应商的依赖。

回复“V”,了解电子期刊详情

精彩推荐

CM10 | 集采 | 国谈 | 医保动态 | 药审 | 人才 | 薪资 | 榜单 | CAR-T | PD-1 | mRNA | 单抗 | 商业化 | 国际化 | 猎药人系列专题 | 出海

启思会 | 声音·责任 | 创百汇 | E药经理人理事会 | 微解药直播 | 大国新药 | 营销硬观点 | 投资人去哪儿 | 分析师看赛道 | 药事每周谈 | 医药界·E药经理人 | 中国医药手册

创新100强榜单 | 恒瑞 | 中国生物制药 | 百济 | 石药 | 信达 | 君实 | 复宏汉霖 |翰森 | 康方生物 | 上海医药 | 和黄医药| 东阳光药 | 荣昌 | 亚盛医药 | 齐鲁制药 | 康宁杰瑞 | 贝达药业 | 微芯生物 | 复星医药再鼎医药亚虹医药

跨国药企50强榜单 | 辉瑞 | 艾伯维 | 诺华 | 强生 | 罗氏 | BMS | 默克 | 赛诺菲 | AZ | GSK | 武田 | 吉利德科学 | 礼来 | 安进 | 诺和诺德 | 拜耳 | 莫德纳 | BI | 晖致 | 再生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