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气最差”上市药企,创新8年,“亏了”8亿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1喜欢:2

与其抓风口,不如攥拳头。

撰文| 石若萧

编辑| 顿河

试想,有这样一家国内药企。它创立于世纪之初,从原料药和仿制药起家,为了追赶时代,收购了多家创新药公司。

但它并没有把本来的业务落下,不光在一些原料药类别上有一定议价权,还在国谈、集采上取得了不少成果。

此外,它还有中药板块,拥有高达100多个中药品种,其中还有不少是全国独家品种。

并且它的创新药业务也绝非业内常见的“干打雷不下雨”,正儿八经有产品获得了美国FDA上市批准。出海它也没闲着,是中国目前为数不多的在国内、欧洲及亚太区域同时拥有药品研发、生产和营销网络的企业。

而就在最近,它还赶上了最近大热的合成生物学热点,受到了二级市场不少关注。

这样一家全方位开花的企业,市值应该多少比较合理?以下是一些参考:华东医药近600亿,济川药业近400亿,恒瑞医药近3000亿,和黄医药超300亿(港元),中国生物制药近600亿(港元),石药集团超800亿(港元)。

可本文的主角——亿帆医药,市值竟然只有“可怜巴巴”的170亿,几乎只是一个中游Biotech的水平。

梳理亿帆医药旗下的板块,该有的都有了,布局不可谓不庞大,但市值看上去却一点都不匹配。这是为什么?是个人的不努力?还是历史的不给力?

浙商与徽商的结合

追溯历史,亿帆医药最初共有两个前身。

首先是成立于2000年,以精细化工产品、食品和饲料添加剂,泛酸钙等原料药为主营业务的鑫富药业,创始人名叫过鑫富,看经营作风,是个典型的浙商。

浙商历来以生猛著称,创业往往不是慢慢生根发芽,而是只要看准方向,就什么都敢做,版图越打越大,便成了集团。比如新和成集团创始人胡柏藩,横店集团创始人徐文荣,复星集团创始人郭广昌,都是江浙企业家的典型代表。

过鑫富也不例外,他本是一名国企员工,80年代辞职下海,创建了一家电缆厂,觅得了第一桶金,算是个敢想敢干的“狠人”了。

然而好景不长,90年代,光缆取代了电缆,逼得他只好另选赛道。这一次他选定了饲料添加剂维生素B5,创办了临安生物化学有限公司,即后来鑫富药业的前身。

这一次过鑫富赌对了。2004年,深交所中小板正式开板,同年鑫富药业在深交所挂牌上市,2005年,鑫富药业成功收购国内第二大维生素B生产商,并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B5生产商。

本可以好好当个大老板的过鑫富,或许是性格使然,始终没法安定下来。接下来几年,他在资本市场上大展身手,涉足行业众多,却接连卷入了行贿案、财务造假等风波中。加上原料药价格的周期性波动,搞得公司一度处于ST退市风险警示状态。直到2014年公司被亿帆生物借壳上市后,过鑫富本人才逐渐淡出了公司的经营。

而第二个前身,正是成立于2003年的“合肥亿帆医药经营”有限公司,这家公司原本也没什么创新药基因,而是专注于药品流通环节,主要从事药品的配送、代理和销售。

同浙商过鑫富相比,徽商程先锋的打法显得稳重得多,十多年来一直在医药行业深耕,在亿帆内部不断增资扩股,扩大经营范围,并推动了公司上市,此外还在多家医药公司担任董事长、执行董事等职位。

2014年,经过重大资产重组,程先锋将亿帆生物和亿帆药业分别作价14.8亿和2.7亿注入鑫富药业构成借壳上市,过鑫富等股东及原管理层陆续减持并退出。

但和许多借壳上市的案例不同的是,亿帆医药没有把鑫富药业本来的业务“甩掉”,许多业务至今仍在运行。据亿帆医药年报披露,公司原料药维生素B5及原B5产品全球市场占有率40%-45%,居龙头地位。

或许正是当年这段复杂的历史,奠定了亿帆医药如今业务“四面分叉”的基础格局。

早期“BD狂人”

借壳上市成功后,恰逢泛酸钙进入上行周期,公司业绩不错,账上有了钱,亿帆医药便顺势开启了它的一连串收购战事。

先是在2015年,与国药一心签订协议,以2.35亿元自有资金受让国药一心制药的7个血液肿瘤药品种和1个皮肤科肿瘤药品种。

除了化药,还有中药。同年,又以自有资金2.4亿元收购安徽天康药业100%股权(现名天长亿帆)。彼时后者拥有治疗白血病、妇科病及品牌OTC等药品批准文号62个,其中独家品种、独家剂型与规格产品10个,中药三类新药产品7个。最具亮点的独家品种为复方黄黛片,主要用于治疗白血病。

同年年底,又以自有资金3.03亿受让四川天联药业有限公司100%的股权;以自有资金7142万元受让沈阳澳华制药有限公司100%的股权。前者拥有除湿止痒软膏、银杏叶丸等产品;后者的独家产品皮敏消胶囊较为知名。

总体来看,2015年的一系列收购占用的资金虽不算大,却有点乱,肿瘤药、皮肤病药、降血脂中成药都有涉及,找不出一个重点方向。

引发资本市场更大关注的,还是自2016年起的一系列收购。比如当年以10亿人民币控股创新药公司健能隆(后更名为“亿一生物”),相当于正式宣告了进军创新药。

同年,公司中文证券简称由“亿帆鑫富”变更为“亿帆医药”,证券代码不变,宣示其终于成功去“过鑫富”化。

拿下健能隆后,亿帆医药的国际化野心进一步显露,2017年以1.36亿元收购了进口药品代理商业公司NovoTek的100%股权,后者拥有面向全球的医药行业商业谈判、技术引进及进口产品在中国境内成功准入的完备的国际化团队。

2018年,亿帆医药的关注重心基本就移到了胰岛素上,先是以2.5亿人民币从Summit Bioteck收购了胰岛素类似物产品(Insulin Analogues)平台技术;然后要约收购了赛臻公司(SciGenLtd),后者的业务同样也是胰岛素;与佰通公司(Bioton S.A.)签订了《全球产品代理协议》,成为其重组人胰岛素国际销售的唯一代理商。

次年,亿帆医药又拿下了佰通公司31.65%股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而佰通此前正是赛臻的母公司。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底,亿帆医药以3000万美元收购了注册于意大利的非索医药和特克医药,从而拥有了具有美国FDA与欧盟GMP等审计认证的小分子注射剂药品的生产能力和质控水平,以及意大利、德国、加拿大、克罗地亚、荷兰、英国、以色列等10余个国家或地区的药品销售与市场资源。

粗略总结一下,2016年亿帆医药改掉名字后,渐渐明确了自身的发展方向:即在原料药、化药和中药的基础上,猛烈发力生物药——主要是胰岛素和健能隆的艾贝格司亭α注射液。同时还立下了出海的大志向,一出手,就是横跨欧美的全球布局。

这套打法颇受业界青睐。彼时,健能隆的独立上市一度还成为了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

如今回顾这段历史,不得不感叹亿帆医药管理层的眼光足够超前,动作也是真的快。其收购健能隆,入局创新药的时间点,几乎和中国药审改革的节奏是一致的。

做个对比,如今的华东医药常被业界称为“BD狂人”,然而华东虽早有转型意愿,但直到2020年初拳头产品阿卡波糖集采失标后,才开始了大手笔的连续BD。反观亿帆医药的一系列动作,比华东医药提前了足足三四年。

可惜时也运也,接下来的发展,并没按照管理层设想的剧本走下去。

梦想接连“破灭”

就在亿帆医药成为佰通公司大股东后的第二年,新冠疫情汹汹来袭。

疫情影响了出行。亿帆医药收购控股的许多胰岛素公司都在海外,交流不顺,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第三代胰岛素产品的研发进度。

但这还不算什么,更伤元气的是随后执行的国家第六批集中带量采购,导致胰岛素市场大幅“缩水”,行业龙头甘李药业通化东宝都出现了业绩承压,亿帆医药代理的波兰佰通第二代胰岛素A类虽然中标,销量增长了42.83%,但销售收入却下降了18.63%。

胰岛素战略受挫,一条支柱摇摇欲坠;另一边,创新药也没能给公司续上一口气。

2023年5月,艾贝格司亭α注射液(亿立舒)在国内获批上市,同年11月,亿立舒的在美上市申请(商品名Ryzneuta)获FDA通过。亿帆医药便成为了国内首家以药品上市持有人(MAH)身份在美国FDA获得批准的创新生物药企业。

虽然如今肿瘤新疗法此起彼伏,但许多患者依然需要接受化疗,并承受其副作用,对升白药的需求一直在增长。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中国长效GCSF类药物在2025年预计达到102.70亿元的销售规模,在2030年将达到135.37亿元。

作为与安进的原研Neulasta头对头达到非劣效成果的自主研发创新型1类生物药,全球首个双分子G-CSF Fc融合蛋白,亿帆医药对亿立舒无疑寄予了厚望。

然而现实残酷,升白药领域实在太卷了。海外有安进的原研药,在国内,竞争者有百克生物的津优力、齐鲁的新瑞白、恒瑞的艾多、鲁南的申力达,甚至还有一些中药,比如梦阳药业的生白口服液。亿立舒想从中切下一块蛋糕,还欠许多市场教育工作要做。

重磅原研药的市场推广不及预期,只能在财报中进行大额减值。今年4月20日,亿帆医药发布公告称,本次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合计约9.52亿元,其中对亿立舒的无形资产计提就高达8.48亿元。直接导致的结果是,2023年,亿帆医药的利润为负值,亏掉5.5个亿,同比下降388%。

至此,亿帆医药的生物药转型战略不说一败涂地,离最初的目标也是相去甚远。

现在回到文章开头的那些对标企业,不难发现,其中不少都有“大单品”以及相匹配的强悍销售团队。比如济川药业有蒲地兰口服液;和黄医药拿出了在美超高定价的呋喹替尼;华东医药在仿制药时代有阿卡波糖,现今又处在国产GLP-1研发进度第一梯队中。

两条腿走路,无论当下的业绩支撑还是未来预期,都有故事可讲。

反观亿帆医药,庞大版图下,竟连一个拳头产品都找不出来。并且在多年的生物药转型战略执行之下,2023年生物药营收占总销售比例仅4%出头。

更尴尬的是,公司自2016年股价就在15元上下来回波动,现在8年过去,几乎没怎么变。

真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的典型。究其原因,宏观战略眼光到位了,但具体的赛道选择和战术执行上却出现了偏差,外加运气实在太差,导致理想与现实相去甚远。

不过,至少一口气将减值风险出清,宣告“认栽”后,亿帆医药的业绩终于开始了回升。2024年第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26亿,增长41.28%;归母净利润1.46亿,同比增长125.55%。

公司表示,业绩大幅增长主要系公司新增及原有医药自有产品(含进口)完成市场初步布局,销售毛利增长幅度大于费用增长幅度,以及取得与收益相关政府补助同比增加所致。

如此看来,有厚实的资产包托底,亿帆医药其实还是能打的,输个一回两回,也不是输不起。既然过去选择的方向都未达预期,那么当务之急,就是选定下一个重点发展方向。

这个方向会是什么?合成生物类产品或是答案。前些天,亿帆医药宣布,合成生物类产品是公司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首个合成生物研发项目预计将于2024年年底建设完成。

目前还无法判断这一决策是否能见效,但就过去的经验来看,当下的亿帆医药,比起急于抓住风口,更重要的恐怕是好好梳理一下自己旗下庞大的资产,明确自己的优势,削减不必要的开支,把张开的手掌攥成一个拳头。

然后,再轻装上阵,开启下一趟征程。

回复“CM10”,获取医药资本市场E周动态,欢迎订阅~

全部讨论

胡扯八道的自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