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明康德“转机”真来了?美国BIO报告“暗挺”:更换中国CXO,最长得8年……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BIO的最新报告,似乎为药明康德在美国赢得八年缓冲期。

撰文| Qsher

编辑| 顿河 润屿

药明康德在美国市场的不利局势有望迎来转机。

自年初以来,美国《生物安全法》草案风波沸沸扬扬,纷争大戏不断。尤其是自3月以来,美国参议院在听证会上对《生命安全法案》按下通过键时,药明康德股价一度暴跌不止。长时间来,当事人“奔走呼告”,合作方“心惊胆颤”,看客、观望者无不揪心。

不过,这远非最终结果。

昨日,据Fierce Pharma报道,美国权威生物技术组织BIO向美国立法者递交了一份最新调查结果,有望为药明等企业赢得转机。该报告为与中国CXO“突然脱钩”,对于美国公司及患者究竟有多大影响,做了更为具体的量化。

这一报告透露了两大关键要点:第一,立即与中国CDMO断绝关系,可能对美国长久以来的药物获取造成损害;二是行业受访者估计,美国生物制药公司将需要长达八年的时间,才能在中国境外找到替代合同服务提供商,来生产其批准的药物。

背后意味着,有市场力量制约,美国“突然脱钩”或许没那么容易,但选择“渐进脱钩”也始终是更长期的隐忧。

刚刚,有消息透露,众议院同样担心立即与中国CDMO断绝关系这一决定过于仓促,将给行业8年时间来转换生产合作伙伴和服务,包括现有合同/产品的祖父条款,直到2032年1月1日。而最终结果不日或能知晓。

事件似乎越来越明朗了。下周,也就是5月15日,《生命安全法案》将正式迎来众议院听证。对于药明康德而言,这将是更为关键的时刻。同样对于中国CXO来说,这段煎熬的日子有了更具体的时间指向。

首战曙光:赢得八年缓冲期

国内CXO在海外向来以性价比取胜。

不乏有投资者直言,“等哪一天海外国家出现比中国CXO成本更低,交付效率与质量更高的CXO出现时,再来谈中国CXO会‘玩完’才适合。”

而BIO组织的最新调查结果也似乎印证了国内CXO在美国的参与度。BIO组织,即此前药明康德“退出群聊”的另一主角,全称为“美国全球生物技术工业组织”,是全世界最大的生物技术贸易协会,旗下有1200多家会员企业,其庞大的成员基础和专业知识可为“所需政策和投资类型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在Fierce Pharma获得的BIO报告副本中,BIO警告立法者,立即与中国CDMO断绝关系,行业与中国CDMO的突然脱钩可能会伤害数百万患者,此外美国生物制药公司更换生产合作伙伴可能需要长达八年的时间。

具体来看,共有来自124家生物制药公司的134人,对BIO的调查做出回应。从受访者来源角度分析,大多数受访者就职于员工人数少于250人的Biotech,约19%的受访者代表员工人数超过1000名员工的大型公司,超过40名受访者代表已处于商业化阶段的药企。

在所有受访者中,79%的受访者表示,至少有一份合同或产品得到了中国CDMO的支持,其中约9%的受访者拥有超过25份此类合同。交易涉及的服务涵盖临床前和商业生产的各方面,包括分子和蛋白质的开发生产、原材料采购、毒理学评估、化学表征和细胞系生长等。

最关键的问题来了,如果要更换供应商,会有哪些影响?

对于临床前和临床工作,85%的受访者表示,更换供应商可能需要六个月到六年的时间,具体取决于:一是服务的类型和规模,二是其他供应商的可用性。对于已上市产品的生产,52%的受访者表示,更换供应商可能需要两年到八年的时间。

背后掺杂了各项时间成本。寻找替代供应商的困难、进行试运行和验证的需要、监管部门批准的需要、成本增加及其他因素,均可能会成为此中转换痛点。“尤其当多个创新药企和生产商同时被迫转换时,这种供应限制将更加复杂,从而推高需求”。有受访者直言。

除了直接影响美国药企外,患者也是需要着重考虑的一大重要因素。毕竟在技术含量高的生物制药领域,时间至关重要。

当中国CDMO为批准药物提供的服务中断时,有多少患者可能受到影响?被问及这一问题时,约18%的受访者认为这一数字超过五十万,大约20%的受访者估计在10万至50万之间。

很明显,这意味着,如果贸然“一刀切”,由此造成的药物研发延迟,对于美国药企及患者的影响也不可小觑。这或许将是此次美国众议院需着重评估的一大关键。

“我们要看他法案的目的是什么,最后要达到什么样的结果,如果过程中就事与愿违,导致生物制药供应链不具有弹性和持久性,难免需要慎重考虑了。”一位投资人吐露心声,脱钩牵涉极其复杂,生物技术行业专业复杂性、互相依赖性、供应链完整性非常重要。从产业规律出发,这一法案显然不符合产业分工的原则,更多是基于政治立场的考虑。

推荐阅读

* 基金“逃离”CXO!药明乏力,博腾承压,睿智亏损扩大,2024是CXO的至暗时刻吗?

* 裁员,出清,产能利用率不足50%,CXO的未来在哪儿?

“渐进脱钩”也有潜在隐患,但8年能改变很多

不过,这份报告并不意味着以药明康德为首的国内CXO有了份“保险”。正如另一些投资者所担忧的那样,如果美国立法方最终执意选择这份“阵痛”呢?

这一点同样体现在了BIO的报告中。BIO首席执行官约翰·克劳利(John Crowley)认为,基于美国的国家安全利益,生物制药供应链分割是必要的,必须深思熟虑“在合理的时间内努力摆脱依赖,重新获得美国生物制造的主导地位,以推进我们的国家安全和公共卫生利益”。

这一言语背后同样透露了不可忽视的信息。因阻力较大,纵使此次对“突然脱钩”按下了暂停键,但隐忧仍在,或许会转变为“渐进脱钩”,不过需要更长的时间罢了。

虽然这场博弈并未停止,但也给了药明康德等企业更多喘息时间。毕竟,自风波起,它承担了不少内外压力。

近一月间,由于这一潜在风险,与药明康德合作多年的BMS、诺华等跨国药企纷纷表态,正在制定应急方案,或管理其与中国服务提供商现有关系,以应对可能的风险。背后意指不言而喻。

这不仅影响海外合作方,这股火也传至更多国内潜在合作方上。有受访者透露了自身担忧,一旦《生物安全法案》出台了,如果所在公司想借船出海,合作方展开尽调,无论是生产还是临床等阶段,看到此前跟药明康德有过合作,这个生意可能就会“黄”掉。投资人也会开始掂量,是否兵行险招。

一面是“老客户”开始评估供应链选择,并为潜在的中断做准备;一面是部分潜在新客户尚在观望。这也意味着,一旦法案真的落地,或将影响药明康德本身新老客户构成。

目前,这一最新消息或给外界暂时吃下了一颗定心丸。但有受访者建议,以药明康德为首的国内CXO企业,仍然需要持续推进两件事,一是积极开拓美国之外的海外市场,转移战略风险;二是根据该法案做相应调整,着重看能否实现部分所有地生产制造和本地数据管理,尤其数据独立安全运营方面,产业仍有不少可应对方案空间。

8年期限,必须打一场有准备之战。毕竟此前药明康德对于美国客户依赖程度过高,2023年药明康德境外收入超八成,尤其是美国客户收入占比占了大头,收入贡献65%,还有受访者担心,一旦后续法案真的落地,难免不会引起更多海外区域的跟进。

所以人都在期盼下周众议院最新结果。这一次,还会有变量吗?

参考资料:Fierce Pharma《BIO survey to elucidate US biopharma's reliance on Chinese CDMOs amid decoupling thre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