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亿全现金,股东纯赚400%!当中国首家ADC Biotech被收购,下一个又是谁?

发布于: 雪球转发:1回复:2喜欢:3

中国第一家被收购的ADC企业,终于出现了。海外Biotech收购中国Biotech之风似乎愈吹愈烈,下一个,又是谁?

撰文| 润屿 Erin

编辑| 彡氜

继上周葆元医药被美国小型Biotech收购后,中国新锐ADC公司普方生物(ProfoundBio),也被纳斯达克上市公司Genmab收入囊中。

此事有几个关键点值得关注:

收购价格为18亿美元(全现金收购),约人民币130.24亿元,对应普方生物目前手握4条在研ADC偏早期管线。开年至今,上次收购ADC药企的还是强生Ambrx之间20亿美元的交易。这样来看,Genmab给到普方生物的价格,还比较高。有观点称,相对于B轮融资的估值,此次收购让普方生物的B轮股东纯赚400%。

中国ADC创新实力有目共睹,BD成绩不言而喻,但被收购还是近两年首次。

目前普方生物最大的亮点有三个:核心资产为叶酸受体α(FRα)ADC,同类已上市产品目前只有一个Elahere,市场销售峰值预估在20亿美元;三位创始人均出自ADC先驱Seagen,公司国际化背景浓厚;今年2月完成了1.12亿美元的B轮融资,此前A+轮还由红杉中国领投。

InScienceWeTrust BioAdvisory 创始合伙人唐钧告诉E药经理人,当葆元医药被Nuvation收购后,后者“几乎一分钱没花,就让自己市值翻了倍”,不排除后续还有更多Nuvation、Genmab出现,但合适资产或标的并不多,“创新性的Biotech公司要脱颖而出,被顶级投资机构或者大药厂认可,优质的早期药物开发能力,国际临床开发能力,以及国际BD/资本运作能力这三者缺一不可。”

小“Seagen”藏不住了

从靶点、结构、作用机制,到抗体、连接方式、细胞毒物、组合方式,中国的ADC企业本领不同,在差异化方面下足了功夫。放在中国ADC企业发展的语境中,普方生物是诸多备受资本青睐的新锐公司中的一家。

其核心在研产品Rina-S是靶向FRα的新型下一代Topo1 ADC,有望成为治疗卵巢癌和其他实体瘤的BIC药物。

Rina-S的靶点很重磅,在诸多瘤种上都呈现高表达,市场尤其看好其在治疗卵巢癌上的突破。不少人认为,FRα极有可能成为未来诸多重磅炸弹药物的靶点。

不过,目前真正布局且有不错进度的企业并不多。2023年ASCO大会上,Immunogen的FRα ADC(Elahere)关键III期临床成功实现“本垒打”,一雪此前III期临床失败之耻,并在DS-8201阴影笼罩之外,开辟了又一场“第一名游戏”。先驱Immunogen,凭借Elahere再次改命,这一产品上市后放量迅速,市场给到的预期很高。

而Rina-S所用到的载荷和连接子也值得考究。Topo1,即拓扑异构酶1抑制剂,曾改变了行业对有效载荷的传统认知。Topo1抑制剂可分为喜树碱和非喜树碱类,普方生物采用了喜树碱衍生物——伊立替康。据了解,伊立替康能够特异性作用于Topo1,能够影响DNA的结构,使DNA的双链解旋。值得注意的是,DS-8201便是采用的喜树碱类Topo1抑制剂。此外,国内恒瑞、科伦,以及与MNC达成重磅授权交易的明星公司百利天恒、宜联生物似乎都以此作为ADC的有效载荷。

连接子上,Rina-S采用的是普方生物自主研发的新型亲水性连接子。据了解,普方生物连接子经改造后,展示出了良好的亲水性。

今年1月,Rina-S已获得美国FDA授予快速通道资格认定,用于治疗表达FRα的高级别浆液性或子宫内膜样铂耐药的卵巢癌患者。

当然,能撑起18亿美元收购总额的不止是普方生物的产品,普方生物的团队同样重要。三位创始人赵柏腾、韩泰熙、尚晓皆来自于ADC先驱Seagen,并且三位创始人还拥有不同的技术背景,赵柏腾、韩泰熙来自药代动力学领域,尚晓则曾是Seagen的首席科学家,具有丰富的小分子药物发现和工艺开发经验。也就是说,普方生物的核心团队,恰好掌握了ADC产品开发做最核心环节的优势。而正如上述观察人士所言,“团队”几乎是当下一流VC选择投资标的时最为关注和聚焦的因素之一。

推荐阅读

* 员工仅百济1/10,股价7年翻28倍,这家biotech如何10年造出潜在重磅炸弹FIC?

* 活久见!一场没提“钱”的并购,为何刷屏医药圈?

小“再生元”谋独立

Genmab或许早就“盯”上了普方生物。

在很多公司中,5年、10年常常被定为一个规划周期,对于Genmab也是如此。

2024年正是Genmab成立的25周年,从其2023年年报披露的信息来看,公司已经坐拥8款抗体疗法,总收入达到了164.74亿丹麦克朗(约23.77亿美元),同比增长14%。同时,Genmab还预计,到2024年公司的总营收将以19%的增速,达到196亿丹麦克朗(约28亿美元)。

但也值得一提的是,Genmab的绝大部分营收都来自于授权使用费和合作收入。业内知名的重磅产品,例如强生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达雷妥尤单抗、EGFR/cMET双抗Amivantamab、诺华治疗多发性硬化症的奥法妥木单抗、艾伯维用于治疗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双抗epcoritamab-bysp等皆来自于这家公司的合作或技术授权。

而这些重磅级合作,几乎都基于Genmab的四大抗体平台DuoBody、HexaBody、DuoHexaBody和HexElect。可以想象,Genmab的未来或许就是下一个再生元制药

虽然坐拥4个重磅抗体平台,技术得到重磅炸弹级别的商业化产品验证,但是Genmab的想象空间仅仅停留在产品商业化之前,市值其实仅有不到200亿美元。

重磅炸弹、超级重磅炸弹级别的产品在公司估值之时的“缺位”,成为其市值长期止步不前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这当然不是Genmab的最终愿景。Genmab首席执行官Jan van de Winkel在财报电话会上就直言,公司下一阶段的目标是“独立”。

手握42亿美金现金流的Genmab ,“独立”的直接动作就是“买买买”。显然,收购普方生物是它迈出的第一步。

那么,为什么是普方生物呢?

从行业层面来讲,ADC治疗实体瘤在AZ/第一三共DS8201的验证下,点燃了行业研发热潮,ADC治疗血液肿瘤、自免等疾病领域的产品研发也在罗氏、艾伯维等MNC的持续输出中井喷,进入到2024年,ADC更是成为最受并购、BD青睐的方向。

而从Genmab角度来讲,其四大平台技术其实都作用于ADC结构中的抗体部分,也就是说,Genmab进入ADC领域竞争,自带优势光环。

同时,Genmab凭借四大平台优势所推出的8款双抗、单抗产品都是同类首个或最佳,目前与艾伯维、Seagen/辉瑞BioNTech等跨国药企合作的关键临床产品,也都集中在CD3/CD20双抗、PD-L1/4-1BB双抗、TF靶向ADC等全新靶点或尚无成药的领域。

此外,如果打开Genmab 的官网或是其宣传资料,“knock your socks off product(让人刮目相看)”也是这家公司一直以来的口号。因此,Genmab也一直致力于开发FIC、BIC类产品。

可以看出,普方生物的四款ADC产品,“全新靶点+未来重磅炸弹潜力”的属性,恰恰是对Genmab的吸引力来源。而正在走向Pharma的Genmab也有信心实现产品更高的价值,就像Jan van de Winkel所言,“Genmab 拥有相当不错的购买力,一旦我们引入它,可以对其进行最佳开发,而且可能比小公司更好。”

回复“CXO”,了解电子期刊详情

精彩推荐

CM10 | 集采 | 国谈 | 医保动态 | 药审 | 人才 | 薪资 | 榜单 | CAR-T | PD-1 | mRNA | 单抗 | 商业化 | 国际化 | 猎药人系列专题 | 出海

启思会 | 声音·责任 | 创百汇 | E药经理人理事会 | 微解药直播 | 大国新药 | 营销硬观点 | 投资人去哪儿 | 分析师看赛道 | 药事每周谈 | 医药界·E药经理人 | 中国医药手册

创新100强榜单 | 恒瑞 | 中国生物制药 | 百济 | 石药 | 信达 | 君实 | 复宏汉霖 |翰森 | 康方生物 | 上海医药 | 和黄医药| 东阳光药 | 荣昌 | 亚盛医药 | 齐鲁制药 | 康宁杰瑞 | 贝达药业 | 微芯生物 | 复星医药再鼎医药亚虹医药

跨国药企50强榜单 | 辉瑞 | 艾伯维 | 诺华 | 强生 | 罗氏 | BMS | 默克 | 赛诺菲 | AZ | GSK | 武田 | 吉利德科学 | 礼来 | 安进 | 诺和诺德 | 拜耳 | 莫德纳 | BI | 晖致 | 再生元

全部讨论

04-03 20:28

就国内这个支付环境,创新药企只有卖身或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