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中国医药创新同频共振,复星医药“三十而立”后的底气与实力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2回复:22喜欢:4

昔日的产业“整合者”,如今的创新“排头兵”。越过30岁门槛的复星医药,下一个角色会是什么?

时代给予大公司的严苛命题是,与产业大势同频共振。

进入而立之年的复星医药,用30年书写了一份有别于其他传统药企的发展史。这家曾经以资本见长,从而形成独特资源链接方式的传统大药企,用持续饱有的“战略危机感”指引,在每次行业竞争力迭代时,总能敏锐地识别到机会,且将机会转化为业务,进一步夯实复星医药在中国医药产业中的独特生态位。

5年前,汉利康上市,让产业界看到复星医药在自主创新中“十年磨一剑”的笃定与坚持,不止为复星医药带来第一款单抗产品,也为中国市场带来首个按照新规获批的生物类似药。

5年来,复星医药的创新布局逐步开花结果,汉利康、苏可欣、汉曲优、奕凯达、汉斯状……在中国医药创新转型升级的黄金窗口期,依靠多年积累的国际化视野和对全球创新的敏锐嗅觉,复星医药构建“创新航母”的体系日渐成熟,轮廓日渐清晰。

在汉利康上市5周年,同时也是复星医药成立30周年之际,E药经理人独家专访复星医药CEO文德镛,站在复星医药“三十而立”的重要节点,描绘这艘“医药巨轮”的未来航线。

复星医药CEO文德镛

01

汉利康“十年磨剑”

2010年之前,中国医药产业可以说是创新“荒漠”,新医改刚刚开始,药品审评审批改革还无从谈起,彼时医药产业的竞争语境是招标降价,创新氛围因缺少政策面、资本面的系统推进,显得“冷冷清清”。

不过,未来燃起10年后医药创新激情的火苗的中坚力量们,在彼时已经开始集结。2008年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开始实施,让产业界看到国家对医药创新的重视,并为“海归”人才回国创业提供了土壤。复星医药旗下的复宏汉霖也在此时应运而生,其目标是紧跟国际前沿研发趋势,做中国患者可及可负担的新药。回顾复宏汉霖的立项策略,主要围绕着创新与可及两个层面,首先要做生物药,聚焦在抗体上,因为彼时在全球最畅销的药品中,生物药已经出现取代化药的趋势;其次从生物类似药入手,更有益于提升当时中国患者的可及性。

其后便是10年“磨剑”。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汉利康的研发与上市过程,也是中国生物类似药行业从无到有的产业基础和技术标准构建的过程。要知道,在汉利康立项开始研发的5年后,中国才发布《生物类似药研发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试行)》,这使得汉利康成为中国首个根据新标准获批上市的生物类似药。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汉利康的生产采用了国内彼时仍存在巨大争议的一次性生产系统。而到汉利康获批上市时,一次性生产系统已经被生物创新药企广泛采用。

2019年2月,汉利康获批上市,时任复星医药董事长陈启宇发表文章《傻的,十年》:做创新,经常是傻的,长期是傻的,明知可能会失败,有多少聪明人愿意坚持,而没有聪明人也做不了创新,也许创新就是要一批聪明人傻傻地在一起,傻傻地努力和坚守,为的是初心。

让陈启宇如此兴奋和激动的原因,除了汉利康用10年坚持终于面世外,在外界看来,更是复星医药过去10年所有付诸于医药创新上的努力,终于有了更多可描绘的未来图景,同时也为中国医药创新带来充足的底气。

汉利康的上市是复星医药在探索和创新生物类似药方面的重要里程碑,也让中国成为全球继欧盟、美国、韩国之后,按照国际生物类似药严格标准研发审批出单抗产品的国家。

在采访中,文德镛着重提及了汉利康上市后提升中国患者可及性上的贡献。

众所周知,在生物类似药上市前,原研药一般会采用专利期内较高定价的方式,在缺乏市场竞争的情况下希冀快速收回研发成本。而生物类似药的上市,会因改变市场格局进而带来价格上的降低。

据文德镛介绍,复星医药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将汉利康的价格定为原研产品的60%,极大提升了患者可及性,同时大大缓解了医保支付压力。根据IQVIA数据测算,2020年国内利妥昔单抗的惠及患者数对比产品上市之前的2018年预估增长了65%。

此外,为了惠及更多患者,汉利康不仅获批上市了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适应证,在原研利妥昔单抗未在中国获批的类风湿关节炎(RA)适应证领域,复星医药也进行了差异化开发,并获批上市了类风湿关节炎适应证,这也是目前国内唯一具有类风湿关节炎适应症的利妥昔单抗,为更多风湿病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选择。截至2023年,根据复星医药数据统计,汉利康上市五年已累计惠及超过了23万中国患者。截至目前,复星医药已上市了4款生物类似药,产品覆盖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这一过程中,复星医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自身的优势,持续加快推进着多款生物类似药的临床研究和联合疗法的转化落地,努力把“可负担、高品质”延伸至更多领域。

02

日渐丰满的创新版图

汉利康从研发到上市再到商业化走过的15年,是中国药品监管变化最大、最快且最频繁的15年,是中国医药产业创新生态从贫瘠到丰满的15年,也是中国本土药企创新实力大踏步迈进的15年,与此同时,也是复星医药的创新体系在时代演进中,逐步完善、夯实的15年。

复星医药自创新转型以来,凭借着资源、资本、商业化等优势,通过自主研发、合作开发、许可引进、深度孵化的方式,持续丰富着创新产品管线。

从2009年建立复宏汉霖、复创医药,到复星凯特、复星领智、复融(FUSION)、复健资本等阶次面世,一众创新力量构筑起了复星医药的创新底色。

翻开复星医药的创新版图,中国首个生物类似药汉利康(利妥昔单抗注射液),首个小分子创新药苏可欣(马来酸阿伐曲泊帕片)、首个中欧双批的国产单抗生物类似药汉曲优(注射用曲妥珠单抗)、中国第一款CAR-T奕凯达(阿基仑赛注射液)、全球首个且唯一获批用于小细胞肺癌的抗PD-1单抗汉斯状(斯鲁利单抗注射液)……复星医药创造多个“第一”的背后,离不开其对创新趋势的敏感挖掘,与自身创新体系的搭建。

自主研发依然是最主要的方式。文德镛表示,复星医药目前已经建立了完善的研发体系和技术平台,包括小分子创新药、抗体/ADC、细胞治疗、RNA 等核心技术平台。

其次,依托于强大的资源、资本优势,复星医药积极探索合作开发和许可引进。与国内外生物医药企业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以共同进行创新药物的研发和推广。通过合作开发和许可引进,复星医药能够快速获取先进技术和药物资源,加速创新药物的研发进程。

此外,孵化与风险投资是源头创新转化的主要方式。复星医药通过设立中、美孵化器,转化全球前沿技术,同时投资基金等方式,深度孵化创新技术企业,支持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和创新药物的研发。文德镛表示,这种深度孵化的方式不仅有助于培育新的创新力量,还能够为复星医药自身提供更多创新药物的来源。

万变不离其宗,不论是自研、合作、还是孵化,在创新药物的研发过程中,复星医药始终关注着临床价值和患者需求,通过深入了解患者的疾病特点和治疗需求,开发具有临床价值和创新性的药物。

据文德镛介绍,复星医药聚焦肿瘤(实体瘤、血液瘤)、 免疫、中枢神经、慢病(肝病/代谢/肾病)等核心治疗领域,“以患者为中心、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研发理念贯穿始终,不仅有助于提升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还能够更好地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我们要做聪明、高质的创新。”

值得一提的是,复星医药除了用多样化方式链接创新,时刻保持对技术演变的敏感性之外,复星医药通过多年实践还构建起了以业务赋能为目标的“中台”。文德镛表示,在复星医药的创新体系中,旗下分子公司,既能拥有因集团充分授权而呈现出的初创公司灵活的机制,还能享受到集团层面在产业链、商业化、人才乃至战略洞见上的补位与赋能。

2022年,复星医药年收入超10亿元的单品达到5个。截至2023年前三季度,不含抗疫产品,复星医药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约11%;不含抗疫产品,制药业务新品及次新品收入同比增长超过30%。

收入结构持续优化的背后是复星医药多年来持续加大的研发投入。2023年前三季度,复星医药研发投入共计人民币42.91亿元,同比增长13.67%;其中,研发费用为31.55亿元,同比增长10.22%。截至2022年年末,复星医药在研创新药、生物类似药、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等项目超 260 项。2022年,制药板块专利申请达249 项,其中包括美国专利申请16项、PCT申请17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 48 项。

03

下一个五年与十年

过去的三十年,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灵活的经营策略、笃定的创新精神,复星医药构建起在中国医药产业生态中的独特生态位。这种独特性体现在,“每个公司在不同发展阶段都会面临不同的问题,之前产业里有的公司发展中缺钱了,会想到复星医药;现在是想要有新药合作开发、新药商业化合作时,也会想到复星医药。”文德镛表示。

尽管如此,复星医药也和所有处在创新转型期、穿越第一个创新周期的传统大药厂一样,在中国医药创新首个周期尾声和第二个周期的开端,需要回答同样的问题:身处中国医药产业创新第一阵营中,如何在高质量发展的大语境里,不断识别并抓住创新的机会窗,实现内部高效协同,取得商业化成功,并在国际医药创新市场中占据更重要地位。

众所周知,在国内医药市场价格与规模“天花板”愈加明确的当下,开拓国际市场,成为中国药企未来战略的“必选项”。

对于下一个5年战略,文德镛总结了两个大势:首先在国内市场,夯实复星医药作为中国医药创新第一阵营的角色和地位;其次,在国际市场上,希望上市更多代表复星医药创新实力的产品,为中国医药产业国际市场影响力树立标杆。

作为国际化发展的先行者,复星医药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全球运营的成果和经验。文德镛表示,复星医药的国际化之路起步较早,15年前,凝聚中国科研力量的“青蒿素”类药品就走到了非洲,为全球疟疾防治作出重大贡献,也成为中国创新药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到今天,复星医药持续在探索和融入国际市场。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22年年末,复星医药在中国大陆以外地区和其他国家的收入已经占据了总营收的30%以上。

当然,这还远远不够。“我希望复星医药的国际市场营收占比能够早日突破50%,进入全球药企的领先梯队。”虽然美国当前依然是全球毫无疑问的创新高地,但欧盟、非洲、东南亚、南美等也是未来中国创新药走出国门的可选地域。

正如复星医药的生物药平台复宏汉霖自主研发的全球首个且唯一获批用于小细胞肺癌的抗PD-1单抗汉斯状(H药),2023年12月,H药获得印度尼西亚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BPOM)批准用于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ES-SCLC),成为首个于东南亚获批上市的国产抗PD-1单抗。再往前追溯,自2019年起,复宏汉霖便开始携手海外合作伙伴陆续在东南亚、中东和北非地区(MENA)22个新兴市场国家推进H药的获批上市,以期令更加先进、高效的治疗方案能够真正惠及当地患者。

另一方面,想要走好全球化发展战略更需要知人善用。既包括早期研发、临床、注册等专业性人才,也包括管理、商业化人才,“尤其是本地化人才。”文德镛强调,中国创新药企业要想实现国际化,务必在创新水平、对当地法规的认识和了解、商业化团队建设等方面进行全面提升,用好本土化人才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据悉,复星医药已经在美国设立由当地人才为主的创新药团队,涵盖医学事务、市场准入、销售等职能,其当下的目标就是让复星医药的创新产品在美国实现自主商业化。

创新药收入成为营收的主要来源,不仅仅是大型跨国药企的“标配”,头部公司的营收一半以上来自创新药,也是未来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发展的导向。不仅是努力实现自身的业绩进一步跃升,“作为中国医药产业高速发展的受益者,享受了发展红利之后,复星医药更关注如何帮助中国的生物医药企业更好地走好国际化这条路。”文德镛这样说道。一方面将中国创新带到全球、另一方面将全球创新引入中国。如今,复星医药制药版块全球商业化团队近6000人,覆盖超40个国家和地区,已经具备了全球双向许可的能力。

创新与国际化,是复星医药30年来坚持并践行的战略关键词。作为中国医药产业高速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受益者,复星医药以持续不断的科研创新、强大的商业化能力、合作共赢的全球视角保持业绩稳健增长。产业界的希冀是,复星医药在未来战略底色不变下,为行业输出更多国际市场拓展的经验与实践案例。@

全部讨论

$复星医药(SH600196)$ 当下24元的复星医药这两年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变,这几天看多的文章开始多了,是有资金准备进入了吗。

02-26 21:54

股价说明了一切

中国首个生物类似药汉利康(利妥昔单抗注射液),首个小分子创新药苏可欣(马来酸阿伐曲泊帕片)、首个中欧双批的国产单抗生物类似药汉曲优(注射用曲妥珠单抗)、中国第一款CAR-T奕凯达(阿基仑赛注射液)、全球首个且唯一获批用于小细胞肺癌的抗PD-1单抗汉斯状(斯鲁利单抗注射液)……复星医药创造多个“第一”的背后,离不开其对创新趋势的敏感挖掘,与自身创新体系的搭建
创新药是在落地,但企业利润下滑,负债率高企的问题仍需要时间化解!幸亏前两年高位定增融资,否则企业的净利润会更加惨淡!
2024年复宏汉霖能否盈利,复星医药营收和净利润能否恢复以前的正向增长,是两个关键股价催化要素

02-29 1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