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道18A两次冲击上市,却又退钱延迟发售!当故事无法兑现,企业如何过冬?

发布于: 雪球转发:1回复:1喜欢:1

毋庸置疑,百心安退款事件再次加重了市场的不安。

从费尽心思两次冲击港股上市,结果认购仅进行了3天便宣布延迟全球发售,并退回香港公开发售申请股款。

百心安这一“鉴于现行市况”的操作,不管是“人间清醒”还是另有他因,背后所折射的问题是,医药股的“拐点”真的来了,而且比预期快了一点。

退潮

2018年4月,港交所修订主板上市规则,新增第18A章《生物科技公司》,允许未有收入、未有利润的生物科技公司提交上市申请。对于这一通道的开通,投资者认为,港交所将成为“全球资本市场最波澜壮阔的浪潮发生地(也许没有之一)”。

当时,成立5年的歌礼制药,以近153亿港币的发行估值,抢占了18A第一股交椅。然而5年时间不到,浪潮似乎正在褪去。

尽管,至今仍有近80家生物医药企业在港股IPO排队中。但是就已经上市的企业而言,形势不容乐观。“破发”已经成为今年港股上市生物医药企业的关键词。有媒体统计显示,今年8月至今上市的9只生物科技B新股中,便有7只首日破发,破发率高达77.78%。

在这种市况下,已经通过聆讯的企业也犹豫了起来。

按照港交所规定,由申请日期起六个月内未获批准、被发回、被拒或已自行撤回的IPO申请,都会被列入没有进展的上市申请,也即“失效”状态。

如“手套茅”英科医疗。英科医疗向港交所递交的IPO资料届满6个月后,今年7月30日,被列入没有进展的上市申请之列,港交所的上市申请版本状态显示为“失效”。对于上市申请版本状态“失效”一事,英科医疗董事长刘方毅的回答很真诚,“不是不发,是价格太低了,我们不愿意发,近期港股价格太低,现在发出去太糟糕,所以我们主动暂停的。”

而另一家创新药企贝达药业也处于同样的境况中。据了解,贝达药业自2021年2月8日递交招股书、5月30日披露通过聆讯,其审核状态在港交所“披露易”被标注为“失效”。对于港交所上市迟迟未实施,贝达药业在11月11日给与投资人的回复是,公司港股上市的相关工作正在进行中,根据联交所的要求,公司目前正在积极准备,择机提交申请。

而此次业内对于百心安的延迟全球发售操作,也多认为是“无奈之举”。

百心安是有志于通过港股18A章上市的。先是今年2月份,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并在6月16日通过聆讯,但由于未能及时开启招股,后被列为“失效”。然后是今年9月份,百心安再度上市,递交招股书,通过聆讯,却又在招股环节“戛然而止”。

据了解,在两次冲击港股的过程中,百心安的保荐人发生了变动。首次申请上市时,由高盛和华泰国际联合保荐,而后一次高盛则退出了保荐,仅华泰国际一家。

在产品方面,作为一家创新介入式心血管装置公司,至2023年第二季度才能实现商业化,其核心产品Bioheart则最快也需要到2023年第三季度实现商业化。

但是对于百心安此次较为罕见的操作,一名行业人士分析师认为,其原因,或许是认购不足导致企业做出此种决策,或者是企业对融资不满意,换投行,先退下来。

过冬?

不管是港股还是科创板,今年下半年以来,资本市场已经明显开始降温。数据显示,今年已经有超过10家生物医药企业闯关科创板失败。

近期,一家处于问询阶段的科创板预上市公司计划延缓发行,其中除了目前资本市场对创新药企的估值回调之外,还包括科创板对于创新属性的定义越来越严格有关。该公司创始人表示,IPO的动作不会变,但要选一个好的时机。

其实,在2020年底,E药经理人在对过去一年IPO市场带着“疯狂”的火热进行思辨时,就有投资人提到,2021年的IPO溢价将会冷却,“医疗的头部公司涨这么高了,能一直涨下去吗?这不现实。”

往期回顾:史无前例!一年75家药企上市。科创板是否估值过高?创新泡沫2021会破裂吗?6000字长文解读2020年IPO节奏

冷却的一个显性指标就是破发。可孚医疗成大生物华兰股份是近期破发的代表性企业。“一旦出现破发,或在二级市场流通中低过发行价,就是潮起潮落的临界点。”一位二级市场分析师表示。

说到底,资本市场优质标的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衡量标尺一样,都是能力的稀缺性。“IPO多了,上市公司也多了,不稀缺了,价格就下来了,因为二级市场很多溢价是稀缺性溢价,现在都能上市了,稀缺溢价就少了。”

众所周知,赛道拥挤、同质化竞争似乎已经成为目前医药创新的“顽疾”,从2014年前后的替尼大爆炸到现阶段PD-1、ADC、CAR-T都在重复着曾经有过的故事。

CDE首次发布的《中国新药注册临床试验现状年度报告》非常明确的表示,“2020 年登记的药物临床试验主要集中在抗肿瘤、内分泌和心血管适应症,肺癌适应症中大部分为非小细胞癌。目前临床试验在研的生物创新药大部分为抗体类药物,且靶点集中度高,同质化竞争激烈。”

看涨还是看跌,核心还是看能力与资源的稀缺性,以及现有团队是否能够带着这种稀缺性穿越产业发展周期。

讲故事、高估值,一旦故事无法兑现,这中间的高估值就会演化成泡沫。泡沫有多大?从数据上看,2020年医疗健康领域一级市场共发生997起投融资事件,披露金额在1350亿元左右,2021年虽然还未结束,但数量和金额都在肉眼可见的增加。

接下来,医药创新的故事,是捅破泡沫后回到行业发展的本质,还是再会持续一段击鼓传花式的辉煌?这个问题如果放在2020年,同意前者的居多,但2021年相信后者的可能会成为大多数。

有投资者给还处于研发阶段的创新药企提出了中肯建议“把握好投资节奏,如果在泡沫时期都没有拿到钱,企业就很难过冬,尤其是在医疗领域,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研发。”

而对处于或即将进入商业化阶段的创新药企来说,是不是要坚持自己完成药物的商业化推广,必须放在议事议程上。

一位从传统药企转战创新药企负责营销的职业经理人告诉E药经理人,一个产品,后续没有新东西,很难养活一个销售团队。

点击:从2015到2025,中国医药向何处去?了解2021中国医药企业家科学家投资家大会完整议程。

扫码了解2021启思会详情

12月12日前免参会费

全部讨论

2021-11-25 09:18

国内的新药审核标准,提高了新药的门槛, 很多公司的故事讲不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