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找今天涨跌的原因吗?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1

现在很多人都热衷于给市场和经济中观察到的现象“找原因”:为什么前几年全球不少地区的股市在疫情阴影下还繁荣不改?利空因素这么多,为什么美股还在涨?消费者和投资者的行为对商业和经济周期有什么影响?是什么导致了泡沫和经济衰退?

当然,我们可以从就业、贸易、市场竞争、汇率、央行政策、财政政策、货币供给等方面着手分析,但这种“事后诸葛亮”的解释是否真的和我们看到的市场和经济现象之间存在显著的因果关系呢?

就像自去年下半年,在A股磨底阶段的喧嚣中,全市场每天仿佛都在为每日的涨跌找原因。有人说是因为美联储降息预期引发的外资出逃,有人怀疑量化,也有人怀疑融券做空…….众说纷纭,有的说得通的,有的又显得有些牵强附会。

很显然,经济和金融学理论已经无法对当今世界经济和市场正在发生的种种变化给出一个完美的解释。

01 理性人与非理性人

在传统经济学和金融学中,我们虽然用了大量的图表和数据去展示就业、利率、生产、价格等的变化,但很少关注导致这些变化的根本原因——个体是怎么做决策、以及这种决策如何对经济和市场产生影响。

传统经济学的研究都是基于一个叫做“理性人”(Rational Economic Man)的假设。“理性人”采用了一种“简单粗暴”的思路来理解所有人的行为和决策动机,假设所有的人都是逐利的,他所做的一切决策和选择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由此可见,基于“理性人”假设的传统经济学研究的就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实践,这个模型本身就无视了个体差异性、以及情绪以及社会因素在个人决策中的影响。

但实际上真的是这样吗?人在决策的时候是否真的会按照完全理性的思维去进行决策?“理性人”的假设是否能解释很多人在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消费vs储蓄)之间难以决策的问题?

我想很多人都有过冲动消费的经历,这些经历也说明了,在“真实“的世界中,主导着每个人的经济决策的,实际上是乐观和悲观、恐惧和贪婪等等的情绪和行为因素。

20世纪80年代,以色列裔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的研究突破了经济学和心理学的边界,提出了“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他通过实验方法去研究人的行为,发现人在决策的过程中,常常会有很大的自由裁量空间,导致和“理性行为”之间的各种偏差。

其中一个很有意思的发现,是我们曾经给大家科普过的“损失厌恶”。在“理性人”的假设下,人对于亏损和收益的感知应该是相同的,但卡尼曼却发现在实际中,与获利相比,大多数人更讨厌亏损,而且愿意牺牲获利的机会来避免损失。

02 大萧条、动物精神和经济周期

有趣的是,虽然卡尼曼被誉为行为金融学之父,在经济学研究中运用心理学并不是新事。

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在1936年经济大萧条后创作的经济学巨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凯恩斯将他观察到的非理性的心理和行为定义为一种“动物精神”(Animal Spirit):

除了投机所造成的经济上的不稳定性意外,人类本性的特点也会造成不稳定性,因为,我们积极行动的很大一部分系来源自自发的乐观情绪 …… 关于结果要在许多天后才能见出分晓的积极行动,我们大多数决策很可能起源于动物的本能——一种自发的从事行动、而不是无所事事的冲动;它不是用利益的数量乘以概率后而得到的加权平均数所导致的后果。

凯恩斯观察到,除了例如利率、工资水平等经济变量之外,每个人的心理因素也对宏观经济的变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社会的集体情绪可以对经济周期起到放大作用。

在凯恩斯对大萧条的解释中,动物精神是核心。他认为我们之所以花这么长的时间才走出大萧条,是因为人对于未来悲观预期很难修复。一旦失去了对未来的乐观预期,经济就会陷入停滞不前的状态。直到二战后,战争引发的爱国主义情节带来了乐观的情绪,全球经济才逐步走出萧条。

凯恩斯的“动物精神”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宏观经济波动和经济周期——情绪和行为对经济的影响不亚于我们关注的传统经济指标,经济体中每个人非理性的决策会导致经济波动和周期的反复。

03 量化非理性行为和市场预测

在凯恩斯的基础上,美国经济与心理学家乔治·卡通纳(George Katona)在20世纪50年代将他对消费者经济行为的研究融入到了对宏观和经济周期的预测上。

卡通纳认为,单单依靠企业和政府的数据,我们没有办法很好地理解和分析经济的周期性特征。他使用消费者调查来了解和衡量消费者信心,采用5个问题来研究消费者的消费信心,侧重于了解他们对于未来消费的看法,比如,是否会在未来购买汽车或房产,以及未来可能会被加薪或是被裁员等。

卡通纳的成果就是我们现在经常在各种国际新闻中看到的“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

自他首次开展对消费者信心的调查以来,消费者的感受和预期就成为了反映美国经济走向的一个关键先行指标。这背后核心观点是,消费者如果对未来持乐观态度,在未来可能会进行更多的消费。在美国,消费在GDP支出中的比重达80%。所以,消费者的消费能力直接影响美国的经济指数,其消费信心可以较为直接地反应或预测经济的走势。

过去五十年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变动

数据来源:密歇根大学;截止日期:2024年5月1日

通过以上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行为经济学不仅打开了新的研究领域,也对我们过往基于传统经济学和“理性人”假设下对世界的理解发起了挑战:人们不仅有理性的经济动机,还有各种其他动机。我们在决策时,无法做到完全理性和不带任何偏见,过往经历、性格、文化、性别以及宗教等因素都在左右我们的选择。

行为金融学也给我们对理解经济和市场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个体行为是如何倍增放大宏观和市场因素的?只有认识到这种非理性的存在,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市场,在投资时才能更好地做出决策。

免责条款:©2024 Morningstar 保留所有权。此处提供的信息、数据、分析和观点未经任何监管机构审查或批准,不构成投资建议;截至撰写日期,仅供参考;可随时更改,恕不另行通知。本内容并非买卖任何特定证券的要约,也不保证其正确性、完整性或准确性。过往表现不保证未来结果。Morningstar 名称和标识是 Morningstar, Inc.的注册商标。这里的内容包含 Morningstar 的专有资料;未经Morningstar 事先书面同意,不得以任何方式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文章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此资料、数据、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意见或建议。基金过往业绩不预示其未来表现,投资人应当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基金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基金是否和投资人的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