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晨阳:区分“已老”和“未老”人群养老需求,加强分层产品体系建设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在2024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期间,清华五道口金融学院金融MBA中心主任、中国保险与养老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魏晨阳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表示,推动养老金融发展需完善政策支持和合理制度设计,构建多元养老金融体系,并推动金融与养老产业深度融合。魏晨阳强调,要提高公众金融素养,丰富养老金融产品,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同时,针对当前个人养老金“开户热投资冷”现象,他建议加强分层产品体系建设,注重“已老”和“未老”人群的不同需求。此外,他认为“保险产品+养老社区”模式具有市场潜力,但需科学投资策略和有效风险管理来应对短期投资压力和回收周期长的挑战。

为了更好的配合中央关于做好金融领域5篇大文章的重大战略,论坛期间,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宣布将在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的基础上正式成立清华五道口养老金融50人论坛,并聘任董克用教授为清华五道口养老金融50人论坛秘书长、兼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保险与养老金融研究中心首席专家,中心主任魏晨阳老师担任清华五道口养老金融50人论坛联席秘书长。论坛充分结合五道口优势资源和50人论坛长期和广泛的积累,持续推进我国养老金融事业的全面发展。

同时,为更好贴合国家政策指引及论坛内容,推动论坛长效发展,中心正式更名为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保险与养老金融研究中心。未来,中心将进一步深耕养老金融领域,为我国养老金融事业持续贡献智库力量。

以下内容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边万莉 编辑:张华曦

养老是“家事”,也是“国事”,关系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去年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养老金融,首次在如此高层级的会议中被正式提出,且被列入国家金融重点工作。

如何推动养老金融发展,助力“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在“布雷顿森林体系:过去80年与未来展望”国际会议暨2024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期间,清华五道口金融学院金融MBA中心主任、中国保险与养老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魏晨阳就养老金融相关话题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

魏晨阳表示,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不仅要构建多元养老金融体系,还要推动金融与养老产业的深度融合。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合力,共同打造优质养老产业生态圈。对于当前个人养老金“开户热投资冷”的现象,应当关注“已老”和“未老”人群的不同养老需求,加强分层产品体系建设。

养老金融发展关键在完善的政策支持和合理的制度设计

《21世纪经济报道》:养老问题事关千家万户,养老金融是金融“五篇大文章”之一。您认为,推动养老金融发展壮大的关键是什么,如何构建我国多元的养老金融体系?

魏晨阳:推动养老金融发展的关键在于建立完善的政策支持和合理的制度设计,包括制定明确的政策导向、完善法规体系、建立统一的监管框架。比如,政府应出台一系列鼓励个人和企业参与养老金融的政策,如税收优惠、补贴等;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养老金融产品的设计、发行和管理提供法律保障;确保各类养老金融产品在一个统一的监管框架下运作,提高透明度和安全性。

除此之外,构建多元的养老金融体系还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关注。首先,要提高公众金融素养。公众的金融素养直接影响养老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要通过多种渠道加强金融教育,普及养老金融知识,提高公众对养老规划的认知和重视。金融机构和政府可以合作举办金融知识普及活动、设立金融教育课程等,提高公众的参与积极性和决策能力。

其次,丰富养老金融产品。多元化的金融产品是构建养老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发展和推广多样化的商业养老保险产品,满足不同收入和风险偏好群体的需求;鼓励设立养老基金,为投资者提供长期稳定的收益;设计专门针对退休人群的理财产品,保障老年人的投资安全和收益。同时,持续发展第三支柱养老金体系,进一步夯实个人养老金体系的建设是未来一段时间实现我国养老金融多元化的重要步骤。

此外,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可以激发养老金融市场的活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比如,鼓励允许银行、保险公司、基金公司等多元金融机构参与养老金融市场,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加强信息披露,增加市场透明度,帮助投资者做出明智决策;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金融科技手段,提高养老金融服务的效率和用户体验。

我们还可以借鉴美国的401(k)计划、德国的Riester养老保障计划等;与国际金融机构和研究机构开展合作,共同研究和解决养老金融发展中的问题。通过以上措施,构建多元化的养老金融体系,不仅可以有效缓解养老压力,还能推动我国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21世纪经济报道》: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不仅要构建多元养老金融体系,还要加大对养老产业的支持。在您看来,当前应如何推动金融与养老产业深度融合?

魏晨阳:推动金融与养老产业的深度融合,需要政府制定优惠贷款政策、设立专项基金、加强税收减免和补贴等专项金融政策支持养老产业。其中,设立和发展专门的养老产业投资基金,通过市场化运作,引导资金流向养老产业。基金可以投资于养老地产、养老服务企业、医疗保健设施等,分散风险,提升投资回报。还可以通过政府引导基金与市场化基金合作,放大资金杠杆效应,支持养老产业关键项目。

对于金融机构来说,一方面,应开发专门面向养老产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以满足其多样化的融资需求。另一方面,还应与养老服务、医疗保健、科技企业等多行业协同合作,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合力,共同打造优质养老产业生态圈,推动养老产业发展。

“保险产品+养老社区”模式潜力巨大,但挑战不可忽视

《21世纪经济报道》:当前部分险企通过布局养老社区,采用“保险产品+养老社区”模式实现保险产品和养老社区服务的联动。您觉得这是一门好生意吗?养老社区投资金额大、回收周期长,短期内是否会对险企形成明显拖累?

魏晨阳:“保险产品+养老社区”模式是一种将保险保障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创新模式,确实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和战略意义。

一方面,可以满足市场需求。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人对高质量养老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养老社区能够提供全方位的养老保障,包括医疗护理、生活照料和精神关怀等,正好迎合了这一需求。同时可以提升客户粘性。通过提供养老社区服务,保险公司可以增强客户的忠诚度和满意度,提升客户的长期价值。这种模式不仅为老年客户提供了实际的服务保障,也增强了客户对保险产品的依赖性和认可度。

另一方面,可以促进产品创新和多样化。该模式推动了保险产品的创新,使保险公司能够提供更丰富和多样化的产品组合,增加市场竞争力。例如,长期护理保险、健康管理服务等都可以与养老社区紧密结合,形成一体化的养老解决方案。

总体而言,“保险产品+养老社区”模式具有巨大潜力,能够为保险公司带来长期的收益和竞争优势。然而,短期内的投资压力和回收周期长的挑战不可忽视。通过科学的投资策略、有效的风险管理以及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保险公司可以克服这些挑战,实现养老社区项目的长期稳定收益。这一模式在未来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是保险公司拓展业务领域、提升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当前,“产品+养老社区”也是很多保险机构正在布局的一种形式。但是不同的险企在具体操作上也会根据自身的定位和资金情况进行不同模式的选择。如重资产,自营养老社区的模式,轻资产运营模式等。

尽管“保险产品+养老社区”模式具有很大的潜力,但也面临投资金额大、回收周期长等挑战。在初期投资阶段,养老社区的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包括土地购置、基础设施建设、医疗设备配置和运营维护等,初期投资压力较大。根据业内数据,一个高标准养老社区的建设成本通常在数亿至数十亿元人民币不等。

养老社区的盈利模式主要依靠长期的客户入住和服务收费,回收周期较长,可能需要数年甚至十年以上才能实现盈利。在此期间,保险公司需要有足够的资金和财务稳定性来支持社区的持续运营。短期内,养老社区项目可能会对保险公司的现金流和财务状况形成一定的拖累。

对于解决方案和策略,有四个方向可以参考:一是分阶段投资和风险管理;二是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三是争取政府政策支持;四是提升品牌价值和市场影响力。

注重“未老”群体特有的养老需求,推动养老生态建设

《21世纪经济报道》:市场观点认为,目前养老金存在“开户热投资冷、缴存意愿不高”等现象,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第三支柱发展不及预期,如何改善?

魏晨阳:当前,我国个人养老金融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个人养老金融需求旺盛与养老金融产品供给严重不足成为桎梏我国个人养老金发展的主要矛盾。推动多元化个人养老金融产品创新,丰富个人养老金产品选择,提升民众对于个人养老金产品的认知,增强民众对个人养老金融产品的信任,将进一步促进我国个人养老金高质量发展。

第一,应丰富现有养老金融产品种类,加强公募基金类产品的研发,开发REITs等新型金融产品模式。我国现有养老金融产品主要包括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养老理财和养老目标基金四类。其中,养老目标基金发展规模最大,2021年末养老目标基金规模达1132.4亿元,运作相对成熟。公募基金产品标的规范程度高、信息披露标准高、资产配置和权益投资能力较强,其注重生命周期的投资理念和长期较好的投资收益都与个人养老金产品理念相匹配。研发创新公募基金类产品将有助于夯实我国第三支柱养老体系。

第二,应关注不同人群养老需求,加强分层产品体系建设。当前,个人养老金融产品形态单一,对于“已老”和“未老”人群的不同养老需求未做区分,无法真正满足居民对未来养老进行金融储备的需求。

推动个人养老金产品的创新,一方面应加强个人养老金产品定制化属性。通过对于不同年龄层次投资者养老财务目标、风险承受能力、投资时限偏好等因素的研究,开发多元化养老资产配置方案。根据不同需求的客群进行产品细分,搭建个人养老金分层产品体系,开发全生命周期的个人养老金产品。

另一方面应注重“未老”中青年群体特有的养老需求,推动养老生态建设。中青年人群不仅有长期个人养老的金融储备需求,同时面临短期供养老人的资金压力,单一的个人养老金产品形式无法完全覆盖未老人群的养老需求。金融机构应围绕中青年家庭视角下的养老需求,将理财、保险、信托等传统个人养老金产品进行组合,针对性推出同时满足两代人养老需求的规划和产品+服务。同时金融机构还应积极探索个人养老金融产品与养老、健康、长期照护等养老健康服务相衔接的多元服务形式,构建多样化、综合性的金融及康养服务解决方案,不断强化个人养老金融产品与康养产业相结合的生态模式,满足多层次、多元化养老需求。

第三,养老数字化时代已来,科技将为养老金融发展注入新动能。当前,老龄科技(Age-Tech)正在成为一个越发重要的概念,养老数字化时代已然来临。老龄科技包含的内容覆盖健康科技、保险科技、财富科技以及地产科技等方方面面。健康科技包括药物研发、健康管理、远程医疗、看护技术等;保险科技聚焦保险产品创新,“管理+支付”;财富科技包括养老金投资产品的创新,长期资产管理;地产科技则包括养老地产、养老社区的数字化建设等。随着科技赋能财富管理、养老保险等越来越多的应用场景,科技和数字化将极大地助力我国养老金融发展,提升养老金融产品开发能力及长期资管水平。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文字丨刘晓

排版丨张志敏

审核丨魏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