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关于钱的逻辑性问题

发布于: Android转发:0回复:0喜欢:0

现在的舆论,颇有中产阶级再教育的韵味。

讲的也有些道理,但是,任何教育韵味的事情,都具有一定的立场性,而具有立场性的事情,具有一定的主观角度。

不过,从这些教育的角度上,也能看得出未来整体的政策走向,或者说希望的走向。

个人观点,从恒定角度,任何成本都是群体承担!任何!是任何!

哪怕是今天的救市资金,那么也是来自于某些“劳动价值”。

就像,你要搞城市化,招商引资,通水通电通路…这些成本哪来?税收或者土地出让!

哪怕是债务,最后也是需要转接主体,那肯定是社会集体承担。

城市化进程,就像盖房子一样,需要时间,一个城市的建设需要几代人的接力!而我们的城市,从无到有,也就是二三十年的时间!

这么庞大的城市建设支出,还有交通网络、公共设施!每一样都是巨资!

一个城市的建设,假如花费了1万亿,这个钱哪来?税收或者土地出让,土地出让给谁?出让给了这个城市的人!

因此,我很困惑…未来会怎样?城市化,能否放慢脚步?超前的基础建设投资能否放慢脚步?

只要这些建设支出一天没有减速,我们就必须为此付出成本。

今天的结婚率、生育率依然如此!一个人一生的时间是有限的!这怪不了别人!

当然,你也可以三代人接力贷去卖房,用三代人100年的时间去借贷!去透支!5万的房价涨到20万!

但是,生育率、结婚率会越来越低…竭泽而渔~

个人观点,城市差异,以深圳为例,深圳一年的财政支出超过5000亿,而小城市财政支出仅百亿级别!这种差异,不是一年!而是每年!每年…

按照这样的城市建设差异发展下去会怎样?小地方和城市的差距会越来越大!人口会在大城市越来越集中!

难道,城市化没有止境吗?一定要武装到牙齿吗?深圳连医院里面都配备图书馆!

那么一个恶性循环,小城市没人口,所以企业不愿过去,没有产业链,没钱…财政支出少!大城市人口多,成本高,工厂养不活…

总之,希望城市化和基础建设,能够以收定支!80后,最老的已经44岁…很多连房子都还买不起!已经没什么岁月可以去透支买房。90后,最老的也有34岁了…

反正,已经花出去的钱,已经花了,已经发出去的债也已经发了…接下来不可避免的,我们都要去承担。

适当的扩大赤字率,以通胀的形式,从剩余价值中稀释以往的成本,也许才是现在的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