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iPhone转发:0回复:0喜欢:0
$万集科技(SZ300552)$ 车路云一体化电话会纪要20240604
1、北京市车路云一体化项目
北京市近期发布了100亿的车路云一体化项目,这是基于国家五部委发布的车路一体化示范试点应用城市的背景。全国有若干城市申报了示范应用车路一体化项目,北京的投资规模最大,达到130亿。北京市的项目包括路测基础设施的招投标,投资额约90亿,不包含基础云控技术平台和示范应用层面的投资。北京市的项目预计在1到2年内形滥成成果,投资节奏较快。
2、全国车路云一体化项目
全国有32到33个城市申报了车路云一体化示范应用试点城市,包括无锡、上海、武汉、长沙、苏州、深圳、南京、合肥、天津、长春、襄阳、成都、雄安新区等。第一批试点城市预计会有18到22个城市入选,后续各城市的投资额将陆续公布。国家计划在未来1到2年内支持1000亿的整体投资,推进车路云一体化相关项目。
3、政策背景与推动原因
单车实现高级别自动驾驶有难度,国内外都在探索车路协同的路线。中国提出了自动驾驶的中国方案,即车路云一体化。车路云一体化方案旨在通过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网联式自动驾驶,推进高级别自动驾驶的落地。早期的示范城市和双智城市存在投资规模小、范围有限的问题,车路云一体化项目希望通过大规模应用解决这些问题。
4、投资与经济效益
国家将通过超长期国债支持地方财政投入车路云一体化项目,地方政府积极展开相关工作。路测智能化基础设施升级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包括传感器、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RSU、MEC、边缘计算单元等设备的投资。路测数据的沉淀将推动自动驾驶能力的迭代升级,形成新的产业发展机会。
5、技术与标准化
路测数据的标准化是当前行业内的核心问题,需要实现数据的准确性和标准化,支持自动驾驶公司的需求。各地城市在推进车路云一体化项目时,采用不同的网络建设方案,如北京采用UHP线路,其他城市探索5G专网。路测智能化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标准化,以满足不同车企的需求,提供共性的标准化能力。
6、政府与企业合作
车路云一体化项目由工信部牵头,五部委联合发文,智能网联汽车创新联盟负责指南编制。路测数据的应用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形成标准化的解决方案,推动产业发展。
7、未来发展与挑战
路测智能化基础设施的硬件和软件需要不断迭代升级,以满足24小时数据收集和处理的需求。路测数据的商业模式和收费机制需要探索,如何形成投入产出和商业模式是当前的挑战。各地城市需要结合成功案例,形成标准化的解决方案,推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
8、其他城市的进展
重庆申报的车路云一体化项目投资额为86亿,其他城市如无锡、苏州、上海等也在积极申报和推进相关项目。各地城市在推进车路云一体化项目时,采用不同的技术方案和标准,需要统一协调和标准化。
9、车路云一体化的应用场景
车路云一体化项目不仅服务于高级别自动驾驶,还将支持L2级别或L2到L3级别的车辆,提供预警类相关支持。路测数据的应用不仅限于自动驾驶,还将用于智慧交通、城市管理等多个领域。10、未来政策与支持
国家将继续出台相关政策,支持车路云一体化项目的推进,地方政府也将积极配合,推动项目落地。路测智能化基础设施的升级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新的投资机会和经济增长点。
Q&A
Q:关于北京市近期发布的100亿的车路云一体化项目能否做一个相关的解读,这个对产业以及对整个结构来讲的话,目前会有什么样的一个影响?
A:北京市的车路云一体化项目是滥基于今年年初国家五部会发布的车路一体化示范试点应用城市的大前提。全国会有几十个城市申报这个示范应用车路一体化示范应用城市。北京市的投资规模最大,我们看到的数据是130个亿。这个投资额包含了路测基础设施相关的公开招投标,大概九十多个亿,但并未包含基础云控技术平台,还有示范应用的,就是应用层面的,车辆等等一体化一系列的投资。大家看到了北京,觉得对行业来说,应该算得上是一个比较冲击大的事情,或者说超过了市场预期。
Q:全国有多少城市申报了车路云一体化示范应用城市?这些城市的投资规模又是怎样的?
A:实际上在上周我们做整个的示范应用试点城市的评审的时候,我大概记得应该是由32家到33家城市作为第一批申报单位,都做了这一轮的示范应用的试点城市申报。像包括无锡、上海、武汉、长沙、苏州、深圳、南京,然后合肥、天津、长春、襄阳、成都、雄安新区,大概三十多个城市都做了这个相关的申报。北京应该是申报的里边这个总体投资规模最大的一个,我们看到的数据是130个亿。像重庆大概这一轮申报是86个亿。
Q:这些城市的投资额最终会是多少?
A:第一轮的这个三十多家城市应滥该会选出来18到22家城市。最后具体的数字没有定,就是应该会有接近20家左右的城市入选这一轮车路一体化示范单位。后续的话各个城市的投资额都会陆续的报出来。但是无论是目前我们看到的就是像重庆的130亿,那个重庆的八十多个亿,北京的130多个亿,这都只能说是他目前的一个预期。
Q:未来车路云一体化的应用试点会有什么样的发展趋势?
A:早期在去年下半年的时候应该有信息,就是国家应该会支持1000亿的整体的投资,应该在未来1到2年内推进这个相关的动作。所以第一,无论是第一批,就是目前评比的是第一批,后续肯定还会有第二批。第三批的城市为主权,都是以城市级为单位推进这个应用试点。
Q:这次车路云一体化的大背景是什么?为什么在这个时间节点,又开始投入大量资金去推动这个项目?
A:车路云一体化是中国提出的自动驾驶方案,由李克强院士团队提出,目标是通过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实现网联自动驾驶,推进高级别自动驾驶的落地。这个方向的选择是因为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认为实现高级别规模化自动驾驶有难度,包括美国、欧洲,包括国内,其实都在走车路协同的路线。中国能更快的通过基础设施的迭代升级去推进这个事情。这次五部委推进车路云一体化的应用试点,目标是坚定了国内在推进自动驾驶的大规模应用的路线的选择,还是以车路云一体化为核心。第二点就是需要上规模,希望各个城市不是以某一个片区,而是以全域,像北京这一次要六千多个路口,实际上它在报上去的,或者说他内部的一些比较明确的信息,就要打造600平方公里的这个范围。
Q:主要抓这个事情是国家层面是谁在负责这个呢?
A:主要是由工信部来牵头。然后目前五部委发了这个通知,涉及到就像交通部门、公安部等相关的部委,但是主要牵头的还是由工信部来牵头做这个事情。指南的编制主要是由智能网联汽新能源汽车创新联盟来牵头负责。核心的参编单位向国际治理西部治民安,清华的重点实验室,相关的单位也都参加了。
Q:今天晚上看到有一个四部门说发了一个有序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的试点。那个政策它又是专门是指什么的?
A:这个政策其实是两块,第一块就是准入这一块,主要是针对主机厂和运营单位,所以它的申报的主体是以主机厂和运营单位为核心。今天不是出了第一个就是获评的,像长安、蔚来,它都获评,就是第一批的准入。但是车轮一体化的应用试点,它是以城市为单位的。它的核心的申报主体是各个地区的车管公司或各个地区的经信委,所以它的申报主体是完全不一样。但它的对口的单位都是以工信部为核心的在推这个事情。
Q:那后面的话还有一些什么政策可能会出台吗?
A:目前最大的一个政策应该就是应用试点城市的选择。然后包括未来国家会以超长期国债的这个方是来支持地方财政对这一块进行投入。我觉得这个应该因为目前全国各地的经济,大家也都知道,进入到目前的这样一个比较低谷的状态。然后各地的地方政府他的投资就发债,特别是早期像重庆一些单位就列入到了这样一个发债比较困难的这样一种状态。所以就是,通过这个抽动一体化的示范,因为我相当于打开了一个可以投资的一个窗口。所以目前很多的地方政府,特别是,在汽车产业,或者说在自动驾驶的智能网联产业上,相对而言做了一些工作,或者说比较积极的地方,它基本上都在展开相关的工作。
Q:北京这个项目的话,它后续的一个推进的节奏是怎么样的?还有就是说咱们第一批的就是这些,刚才说到就是18到22的这第一批的厂商,他大概的一个这第一批的试点的话,大概也是多久能能搞定?
A:第一批的城市大概是最近不是这周,就下一个周应该能明确出来。至于他什么时候发布,目前不是特别的确定。至于它的建设周期,目前我不算特别的确定。但是去年年底的时候,比较明确的思路是希望这一轮的投资节奏会比较快。就像我举一个例子,像重庆他早期做这个车轮计划应用试点的示范建设大概260平方公里,它是分三年的节奏进行完成。但是我目前来看,就是目前的整体的倾向性会是投资的范围更广,然后他的节奏会更快,应该不会拉到像300平方公里三年这个节奏,可能1到2年就会把他给推荐。但是这个只是目前大家的一个倾向性,或者说引政府的引导性。具体就是各个城市到底是以一种什么样的节奏,这个还要看后续他们提到的就是具体的建设的这个本子,然后目前大家是没有看到的,因为现在主要是这个评审环节是到底是哪些城市能获得第一批的试点城市。
Q:您之前提到的超长期特别国债的发行主体是谁?是地方政府吗?
A:目前看来,超长期特别国债的发行主体应该是地方政府,但是会以其国资的主要平台进行。因为现在要求发票的主体必须统一,这也在促进各地区的车管公司进行整合。例如,重庆可能会将两江新区或高新区的车网公司统一成一个核心主体,来推进整个重庆市的示范应用的建设。像上海已经把他的市值的平台已经统一化了,未来肯定是要进行统一,不是碎片化的建设。因为双击国债的申报主体必须是一个单一的主体。
Q:由于地方财政压力较大,需要用钱的地方也多,您认为地方政府或国家层面推动车路协同等一系列的政策有什么其他的考量?推动这些政策后,能获得怎样的回报?
A:推动车路协同等政策,首先可以带动路测相关的产业发展,比如传感器、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雷达一体机等设备的发展。同时,也会有一些新型的设备,包括RSU、MEC和编辑计算单元等。此外,还有接入交换机、汇聚交换机、星空的感知设备、落地的机箱等基础设备。这些都是设备投资的一部分,可以带动产业发展。另外,还有工程化的建设,如果一个路口的建设成本在20万到40万之间,未来行业大规模推进的话,这个价格有可能会大幅下降,这也能带动整体工程化建设的发展。
Q:在推进城市自动驾驶过程中,如何与路测数据结合,并利用大模型端到端的技术?
A:目前在推进城市自动驾驶时,确实遇到了一些问题,特别是在数据和算力方面。通过车路云一体化,各地政府可能会对战略进行新一轮的规划。路测会形成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对于自动驾驶公司和车企来说非常有价值。政府可以通过开放路测数据,推动自动驾驶能力的迭代升级。这对于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利好,尤其是在提升自动驾驶性能和应对市场竞争方面。
Q:政府在推动智能驾驶产业链发展中的角色是什么?是否会通过收费模式来实现收益?
A:政府主要通过投资来拉动智能驾驶产业链的发展,而不是通过收费来实现收益。车路云一体化强调了云控基础平台的概念,这个平台汇集和处理车辆和路测的数据,形成标准化的数据件,供自动驾驶和智慧交通行业使用。未来,地方政府可能会探索如何通过这些数据提供服务和收费,但目前仍在研讨阶段。
Q:北京在车路云基础设施建设中,主要投哪些相关设备或硬件?
A:北京和其他城市在车路云基础设施建设中,主要投感知设备(如摄像机、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和计算设备(如MECC边缘计算单元)。此外,还有抱杆机箱、汇聚交换机、接入交换机、信控感知设备等。北京在网络选择上与其他城市不同,采用了UHP线路作为核心网络,而不是RCU。
Q:目前哪种车路云基础设施方案最成熟?
A:目前还不能确定哪种方案最成熟。各地在前几年做示范应用城市或先导区时,选择的设备和实现效果不同,导致方案多元化,没有一个特别标准化的方案。
Q:不同城市的通讯方案和标准不一致,是否会对车企预装或后装车端设备造成麻烦?
A:确实,不同城市的通讯方案和标准不一致,会对车企在预装或后装车端设备时造成麻烦。这意味着在一个城市能运行的设备,可能在另一个城市就无法运行。
Q:如何对路测的智能化升级进行标准化?
A:目前,行业内对路测智能化升级的标准化尚未有统一的国家标准。虽然交通协会和一些公司如百度等发布了智能化评级标准,但这些标准并不统一。我们需要探索如何对路测智能化升级进行标准化,就像城市道路和高速公路建设有明确的标准指南一样。
Q:未来车路云一体化的网络建设规划是什么?
A:网络建设是当前非常重要的议题。近期将有两个重要会议,一个是由华为中心和中信科主办,涉及未来ISU整体方案规划;另一个是由移动、联通、中信等主办,涉及5G车联网专网建设方案。这些会议旨在打通车企需求端和通信行业需求,未来将形成专题工作组,推进网络建设。
Q:城市道路与高速公路的智能化建设有何不同?
A:城市道路智能化建设以实现网联式自动驾驶为目标,注重感知设备的密集覆盖。而高速公路由于其封闭性,可能不需要如此密集的感知设备,可能采用激光雷达、航空雷达和摄像头等不同的技术路线。总体目标都是通过路测智能化基础设施升级,实现网联式自动驾驶。
Q:车路云一体化的智能化升级能否减少交通事故?
A:智能化升级确实可以减少交通事故。虽然我们不需要立即实现网联式自动驾驶,但可以通过简单的预警系统和道路基础设施的监控来减少事故发生。这些技术的逐步实现将最终达到高级别自动驾驶的目标。
Q:各地城市在车路云一体化申报中的规划和设计是由谁负责的?
A:目前,各地城市的申报主要依据中信发布的车路一体化指南,该指南明确了申报主体需要达到的总体投资额、规模、云控平台建设等大方向。具体的施工建设和精细化设计将在下一步明确。
Q:车路云一体化的建设进度如何?
A:北京的建设进度较快,其他城市如苏州和德清已经在试点城市中积累了不少经验。目前的核心是将这些试点经验聚焦化,进行规模化建设,特别是云控基础平台的打造和应用规模的扩展。
Q:路测智能化升级需要采集哪些数据和设备?
A:目前,路测智能化升级所需的数据和设备标准尚未完全确定。这是困扰各地市场公司和地方政府的主要问题。虽然一些城市如苏州在轻车熟路方案中做了较好的尝试,但整体上,真正支持自动驾驶的数据和设备还不多。
Q:车路云一体化行业中,数据准确性标准化能力不足是一个问题,那么下一阶段应该如何探索路测数据的标准化?
A:下一阶段应该探索的是如何实现路测数据的标准化,以便真正能够进入到主机厂的规控数据中。这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还存在一些疑问和问号。但是,我认为应该是由应用者单位来提供他们的诉求,明确他们需要什么样的数据,然后再去推进网络的建设方案。这样的思路已经在上海、苏州、无锡等地得到了实践,他们已经向主机厂提出了比较明确的诉求,明确了他们对于网络的要求。
Q:车端自动驾驶的实现方式,是否会影响路段数据采集的标准化?
A:车轮一体化是一个系统,系统里面有可以标准化的东西。比如道路的建设和高速公路的建设,它是标准化的。所以,我认为应该是路测提供一些共性的标准化的能力,然后车企通过这些共性的标准化的能力去迭代它的自动驾驶的能力。
Q:形成这个标准的话,大概还要多长时间?
A:目前应该是边做边推的一种思路。因为原本计划是通过示范应用去做一些比较好的沉淀,然后做大规模的推广。但是目前来看,各个地方有他自己发展的思路。所以现在的状态就是围绕着各地,比如无锡在红绿灯的数据上,苏州在道路的基础设施标准化,上海在网络这一块,长沙在工交的网联化的预警和服务上取得相关的成果。把这些城市的一些成功的案例集合起来,形成一些尽快的在边干边做,然后形成沉淀出来一些标准化的,能尽快的去做推广。
Q:在形成标准的过程中,是否可能出现一些投资上的风险?
A:在早期的一些投资可能会出现无法进行继续推广的情况,可能会走一些弯路。但是你不能期待一下子就走到一个非常圆满的状态。可能就是边探索,边实施,边演进。然后最好就是能尽快的大家形成一些思路,然后把它给基础是什么标准化,然后进行更好的推广。这个应该是行业,包括这些设备商应该共同去努力的一个事情。
Q:你了解到的北京130亿投资大概投资周期多长时间?后面政府投完了怎么把钱收回来?
A:对不起,我没有这方面的信息。
Q:示范区的投资周期是多长时间?
A:整体导向是希望在1到2年内形成一些成果。尽管早期一些地方政府建设几百公里的示范区时,按照三年的标准来规划,但这一轮希望快速形成效益,预计周期不超过三年,应该在两年内完成。
Q:早期投入的实用性如何?
A:早期投入的实用性并不强,用户数量有限。例如,北京亦庄的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早期只有几百台车使用,规模化长期运营的车辆也仅有一百多辆。当前的思路是扩展可服务的客户量,不仅服务智能化汽车,还包括通过后装设备或地图导航实现部分自动化能力的普通车辆,以实现基础设施化。
Q:基础设施的投入如何产生效应?
A:基础设施的效应可以通过两方面体现。首先,通过智慧城市和智慧道路建设,带动区域产业发展,类似于高速公路建设带动城市发展的模式。其次,通过创建购买数据应用服务的机制,使新型数据应用服务标准化付费,类似于水电气网的付费模式。这两方面都能带来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相关福利。
Q:路测技术是否存在障碍?
A:路测技术存在一些硬件和软件方面的问题。硬件方面,例如传感器的角度和使用周期需要优化。软件方面,路测平台需要24小时收集数据,算力和存储需求较大,需要建立超算中心。此外,云控平台的软件能力也需要迭代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