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雪球转发:2回复:3喜欢:2
一些直观看法:
1、2010年乐视上市的时候就仔细看过材料,那个时候是蛮起疑心的,主要就是你说的收费业务和版权的直线折旧方法。和别人专门讨论研究过该公司,也是这个结论。
2、乐视网在资本市场上的形象演变:在最初的时候是饱受质疑的,也没有什么人问津,有研究员想推过,被众人质疑。大约从2011年初开始,有卖方开始大力推荐这家公司。后来据说有投资机构组织人员专门研究,结论是买入。到2011年下半年,尤其是文化产业化“题材浪潮”之后,被推到了高点。
3、与公司接触过几次,和周边可能的相关者也接触了几次,看法是:
3.1 关于收费等业务,在公司发展初期,其实是依靠电信运营商的买单支持撑下来的(有一份早期资料显示在2005-2006年,乐视网曾经是中国最具有成长性企业50强,当时公司的业务收入就是电信运营商支持的),靠大众自发购买的收费视频,在2011年以前是极少的(这涉及到本文的调研方法),本人倒是因为乐视网上市知道这家公司以后前后掏过10块钱看过付费视频。因此,这70万付费用户,其实大部分应当是运营商“包场”出来的用户;
3.2 正版影视版权问题,公司的确是最早从事正版版权收集的公司。这几年,视频行业的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网络上找电影——尤其是清晰度还过得去的电影已经很难找到了。当然,公司所说的能够掌握如此多新拍摄电影的独家版权然后再进行分销,肯定是有关系实力的。这一点是默认的。收费用户和版权,已经可以说明公司的支持来源了。但是,公司也认为这条路仅仅是过渡而已,必须转向广告模式和互联网电视。
3.3 免费视频的广告业务,乐视网的免费视频广告单价低于优酷大约20%。大约为每千次点击15-20元。乐视网靠品牌宣传的巨额投入,这两年有了一点名气,再加上可以获得相当的支持,发展速度还可以,但是和优酷比,距离比较大。
3.4 基础建设,乐视网的带宽去年年底大约为优酷的67%,烧钱烧出来的。
3.5 乐视网的团队的确很努力。几次参观,留意了一下高管的工作状态,基本上是一周6天半,办公区域极为忙碌。是一幅蒸蒸日上的样子。也留意了高管的流动情况和业务发展变化的调整,是比较有针对性的。所以说乐视网故意蒙人骗钱,是不可能的。如果乐视网失败,只能说是这个行业就不可能赚钱(或用正常的商业模式赚钱)。
3.6 观察到的缺陷:
超清视频终端(就是连互联网的电视机机顶盒)从来语焉不详,这东西最早是2011年年初的时候有过一阵广告,后来意识到这条路不通,所以做了调整,到2011年下半年开始走和电信运营商和家电卖场的合作道路。主要问题还是带宽问题,整个互联网电视,在带宽达到15-20M之前,很难把高清业务作为卖点跟用户推销,广电在这方面是天然占据优势的。乐视网的这个业务,必须通过体制游走的办法解决技术上的天然缺陷,否则难言乐观。有意思的是,很多资本市场的卖方都把这东西作为最大的亮点狂推。超请机的概念+版权分销收入在2011年的大蛋糕成为乐视网市值狂飙的推进剂。
“微视频”投资,2011年夏秋之交,乐视网投资了一些所谓短视频,宣传女同性恋,搞的不伦不类,观众观感极差,这东西就是个无底洞,其实是让中国公司为美国文艺腔买单,根本没有什么收益的,有关部门也不会支持这种东西,希望公司尽早醒悟。

总体来说,结论是:
乐视网是一家有基础的公司、
乐视网是一家很努力的公司
乐视网的很多数字没有说清楚,但又不好说清楚(电信运营商包下用户之类)
乐视网的商业如果有困境,那是全行业的困境——互联网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就注定了要依靠极为简洁的,畸型的商业模式,因此互联网行业本质上就是个依靠吸金来维持的行业
浑水公司是个混蛋,中国资本市场不欢迎浑水那种低质量的质疑
就本篇报告而言,作者下了很深的功夫,值得肯定
乐视网的出路在于和中国真正有希望的产业结合在一起,发展新的业务模式,而不是打硬仗,硬追优酷土豆。
引用:
2012-04-20 13:50
幻象一:广告销售收入
幻象二:付费用户数量
幻象三:影视剧版权数量
北京中能兴业投资咨询公司
证券市场周刊研究员 高荣华
证券市场周刊记者 陈予燕 /文
作为首家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家在A股上市的视频企业,乐视网信息技术(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乐视网”,3...

全部讨论

2012-04-21 12:32

客观啥啊. 要说努力,据我了解绿大地可以排上榜。去乐视看看点击率,再去优酷看看,对比下alexa,还有什么好说的?乐视既不是领跑者也不是跟随者,而是赤裸裸的造假者,全A股中最赤裸裸的,从当初建立的第一天起。有没有人去看看西伯尔的公告?看看乐视怎么从西伯尔中洗出来的?看看西伯尔怎么帮乐视付账的?见过代理人公司,没见过这种代理人公司。

2012-04-21 10:05

顶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