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多首富?光伏组件巨头晶科能源的危与机!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1

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2024年一季度,并称“光伏四巨头”的第一梯队组件厂普遍出现业绩下滑甚至亏损,让过去高速发展的光伏组件行业,也整体蒙上了一层阴影。

各家财报数据显示,隆基绿能晶澳科技出现亏损,晶科能源天合光能分别实现盈利11.76亿元和5.16亿元,但同比分别下降29.09%和70.83%。与此同时,硅料和电池环节双龙头的通威股份,以及硅片龙头TCL中环,均出现由盈转亏的局面。

值得一提的是前不久因子公司发生火灾事故,而引发关注的晶科能源。虽然该事件并未引发人员伤亡,事故原因还在调查中。但是其于2024年第一季度,交出了营收、净利润双双下滑的成绩单,却引发了投资者的担忧。

尤其是2023年全年,晶科能源营收首破千亿,但是二级市场投资者却并不买账。据统计,自2023年至今,晶科能源股价接近腰斩,市值跌去700亿元。如此种种,更是预示着出其未来的发展,恐怕难是一片坦途。

光伏组件赛道格局重组,晶科能源负重前行

按光伏组件出货量统计,晶科能源以及与其并称“光伏四巨头”的隆基绿能天合光能晶澳科技稳居行业头部。2023年,四家公司分别出货78.52GW、67.52GW、65.21GW和57.094GW。

据了解,GW通常用于表示光伏系统的装机容量或发电能力。而出货量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反映公司的业绩。

值得注意的是,过去的四大光伏组件行业,一直是隆基绿能领跑,以天合光能晶澳科技晶科能源为代表的其他企业紧跟的“一超多强”格局。

不过,经历2023年,四大巨头企业之间的业绩差距正在缩小。数据显示,2023年隆基绿能的全年营收为1294.98亿元,而晶科能源等三家企业的营收均在1100亿元以上。

这也意味着,各大光伏组件企业之间的业绩表现,已可以平分秋色,一超多强的格局将会就此打破。

只是,这样的格局对于晶科能源而言,并非利好。一方面,行业格局被打破,说明不同玩家的实力正在接近,这预示着行业竞争进一步白热化,重新洗牌只是时间问题。

另一方面,随着光伏技术正在经历由P型向N型迭代的过程中,存量P型资产面临被新技术替代风险,由此也给企业带来了资产减值风险,并拖累晶科能源的业绩水平。

而且,这种负面影响,也与光伏组件企业的体量与规模形成强关联关系。例如,第一季度,营收规模最大的隆基绿能,资产减值损失达28.14亿元,加上去年资产减值损失70.25亿元,两个季度内该项损失接近百亿元。

晶科能源在这种行业技术迭代中,也无法独善其身。2023年,其资产减值损失也高达13.24亿元。虽然相比其他头部品牌更低,但是也是其业绩下滑,不可忽视的重要因子。

对于营收、净利润大幅下滑,晶科能源表示,主要是光伏组件价格下降。“报告期内,光伏市场竞争较为激烈,主产业链价格整体处于低位,不同市场利润水平差异较大。公司作为全球化市场布局的一体化企业,在保证长期客户履约的前提下,短期盈利水平受部分低价市场压制。”

实际上,光伏组件降价也需要归结为行业竞争加剧,以及行业产能过剩。据近期大唐16GW组件集采开标公开的信息,光伏组件价格再创新低,P型最低报价为0.74元/W,N型TOPCon报价最低0.79元/W,HJT组件最低报价为0.89元/W。

由此可见,光伏行业的竞争加剧、格局重组,以及技术升级、产能过剩风险等,正在威胁晶科能源等企业的发展,甚至可能在一定时间内限制其业绩规模的增长。而晶科能源可谓负重前行。

技术红利难为盈利加分,意外火灾或将冲击未来业绩

作为行业最早布局TOPCon电池技术的企业之一,晶科能源充分享受了 TOPCon 技术带来的红利。因此,在其他光伏组件企业纷纷转型该类型技术之时,晶科能源2023年组件出货中N型出货48.41GW,占比已经占据了先发优势,营收贡献占比超过半壁江山,达到62%。

据了解,该公司2024年将继续押注N型产品,努力达成100-110GW的年度出货量目标,其中N型出货占比接近90%。

如果这一目标达成,晶科能源的营收水平也能够有一定保障。不过,这一波技术红利,却并没有给晶科能源的盈利能力加多少分。

在其归母净利润下滑的同时,从利润端来看,晶科能源一季度销售毛利率同比下降4.21个百分点至9.58%。

而让其盈利表现差强人意的,除了前文提及的产品价格下降、资产减值外,就是投资扩产。

据媒体报道,2024年4月26 日下午15时左右,晶科能源全资子公司山西晶科能源贰号智造有限公司一期切片电池车间屋面发生火情引发火灾事故。目前,火灾事故的具体原因正在调查中。

值得一提的是,该大基地项目位于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规划建设年产56GW单晶拉棒、56GW切片、56GW高效电池片和56GW组件产能,总投资约560亿元,是山西近年来引进的单体投资最大的产业项目。甚至被业界称为,这是晶科能源在山西“再造一个晶科” 。

对于意外发生的火灾事件,晶科能源方面表示,具体损失情况尚在核实评估,但是预计会对2024年全年的业绩产生一定影响。与此同时,山西基地一期因本次事故投产及后续爬坡进度将受到一定影响。

有一种观点认为,晶科能源能够在行业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得益于其创始人李仙德的前瞻性眼光。尤其是他率先押注TOPCon电池技术的全力研发,并逐步实施全产业链的转移,更是让其占尽了先机。这正是因为这些决策,晶科能源也成为光伏组件行业最成功的企业之一。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在李仙德身上,有太大的“赌性”。事实证明,李仙德的激进,也曾让晶科能源经历了业绩的起伏。所幸的是,几经沉浮后,如今的晶科能源,已经稳住了头部阵营的“江湖地位”。

光伏组件业务增长遇到瓶颈,第二增长曲线难逃困境

如前文所述,光伏组件行业的发展,因为技术升级、产能过剩、竞争加剧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已经进入了瓶颈期。各大企业的业绩增长,也逐渐呈现出了疲态。因此,各大巨头企业也纷纷开始布局新业务,试图打造第二条增长曲线。

而通过光伏四巨头相继公布的2023年财报,布局氢能源、储能业务已成为这些头部企业不约而同的选择。尽管年报中,四家光伏巨头均未明确氢能源、储能业务的具体营业收入和净利润情况。

但是,通过媒体报道的各路消息可知,这些企业布局新型业务,也已有时日。只是策略不尽相同,侧重点也各异。而不同点主要在于,有的企业侧重布局氢能源,也有的企业侧重储能业务。还有的企业二者并举。

例如,在储能业务方面,天合光能晶科能源的储能业务营收规模已经突破亿元,而天合光能更是冲破20亿元。此次,隆基绿能的氢能源业务营业额也已经突破亿元。对比之下,晶科能源在两大新型业务方面的表现,都可谓中规中矩,并无如同此前布局N型光伏组件时,那般风光无限。

晶科能源之所以与天合光能在储能业务方面的营收规模相差甚远,根本原因或许在于,在储能板块,相比天合光能,晶科能源慢人一步。

此外,晶科能源的挑战还在于,由于氢、储行业仍未全面进入商业化发展阶段,市场教育还处于孕育期,加上四大光伏巨头布局该类业务的时间并不长,相关业务能够撑起公司的大盘,还有待市场检验。

不过,在各大光伏企业如火如荼布局新业务,寻求第二增长曲线的同时,晶科能源转让旗下的储能公司,却让业界有些疑惑。

例如,2023年12月,晶科能源公告显示,将作价不超过15亿元,转让二级子公司浙江晶科储能有限公司49%股权,受让方为海宁心潮投资开发有限公司。

此外,在股权转让公告发布的同一天,晶科能源还公告披露,2024年度,公司及子公司拟向银行等金融机构申请不超过人民币1177.96亿元的综合授信额度,同时,为下属子公司的新增担保额度为人民币853.31亿元。

由此可见,以晶科能源为代表的光伏巨头转型,继续资本、严重缺钱或许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晶科能源在关键时候转让新型业务的“资产”,也足以折射出其发展十分依赖外部资金的支持,因此,晶科能源也引发了外部对于其转型发展“缺钱”的各种猜测。

实际上,早在2021年,晶科能源就因为负债率超过80%,而遭到诟病。此外,据媒体报道,2022年,为了扩产,晶科能源还发行了100亿可转债。近两年,虽然晶科能源负债率在逐年降低,但是依然超过70%。负债高压之下,晶科能源布局新业务,尝试转型恐怕也是步履维艰。

结语

作为新能源赛道的细分领域,光伏组件行业的市场空间毋庸置疑。因此,坊间也才有“光伏出首富”的说法。不过这句话还有后半句,那就是“首富多末路”。

这句话,可谓生动而形象地表达了光伏行业,是同时蕴含着巨大机会与风险的赛道,而此前的尚德、赛维、英利等企业由盛及衰、甚至破产倒闭的发展史,足以印证这句话并非空穴来风。

期待习惯“豪赌”的晶科能源,能够在光伏行业的下一站,继续押对宝,再次站在时代的潮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