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雪球转发:1回复:4喜欢:2

礼来的双抗(即信达的PD-1/PD-L1双抗)技术源于礼来的PD-1(专利挂于信达名下)+礼来的PD-L1 (专利实打实的礼来名下),而构建时采用Zymeworks Azymetric Bispecific Technology的专利技术。其中挂于信达名下的PD-1第一发明人是来自于adimab的Hemanta Baruah。信达的招股书写明专利写于谁名下不影响分利协议执行。
礼来双抗的论文链接:网页链接
而Zymeworks的专利是啥:就是叫ZW1的FC突变改造专利(网页链接):双抗一个重链CH3进行序号为350,351,407和409的氨基酸突变,另一重链CH3进行350,366,392,394的氨基酸突变。目的是直接生成热稳定性接近单抗的纯度高于95%的异二聚体。这个比罗氏早期KIH技术(专利已过期)的85%左右纯度和稳定性高不少。
但是对应突变最少8个,结果会是免疫原性增大和一些不可预期的影响(待确认)。
这种技术相对Genmab的duobody的每条重链只需要一个氨基酸突变(总共只有2个氨基酸突变)算落后的技术。这个也是为何顶级企业(含最近的BioNTech)都选择与Genmab合作,就是Duobody技术得到验证的结果(比如强生的EGFR/C-MET双抗)。 
而Zymeworks的技术比韩美药品的技术又高那么一个档次,韩美药品不能直接生成异二聚体,通过两个重链各3个氨基酸突变(共6个),只能形成大量半单抗+部分同源二聚体,所以需要一个还原反应去除二硫键,使得产物全是半单抗,然后再进行氧化反应重新生成有二硫键的异二聚体。既然不是直接形成,其稳定性可想而知,且氧化还原反应会对蛋白质产生具体啥影响其实不得而知,质量控制也很有难度。临床中的韩美药品的双抗技术平台产品是信达的pd-1/her2双抗。

全部讨论

2021-11-29 14:01

IBI318有公布国内进行的1a期初期临床结果:

截至2020年1月10日,Ia期劑量爬坡階段共入組15例受試者,目前正在進行600mg Q2W劑量探索。有11例受試者出現治療期間與研究藥物相關的不良事件(TRAE),最常見的TRAE包括發熱(20.0%,G1/2)、輸液反應(20.0%,G1/2),未出現3級及以上TRAE。300mg劑量組有1例受試者出現2級免疫相關性關節炎。
12例受試者至少接受1次腫瘤評估,9例受試者接受了10mg及以上劑量組的IBI318治療,其中3例受試者出現客觀緩解。

唯一疑惑:礼来在国外的临床为何没有进入2期或1b期?还是计划将来直接桥接3期临床?

Actual Study Start Date :April 19, 2019
Estimated Primary Completion Date :December 30, 2022
Estimated Study Completion Date :December 30, 2023

2021-11-29 11:47

唯一让我疑惑的是:礼来在国外只开了一个10人患者的1期临床,而2021 年 4 月 29 日就已结束了(于2019年5月开始)。貌似也没有这10人的临床数据出来。
而信达的临床是19年开1期探索性试验(登记计划入组78-327人,实际起码已入组58人),20年开立了4项1b/2期临床试验(实体瘤)或2期临床(NK/T细胞淋巴瘤),剂量为400mg Q4W或300mg Q2W. 期待公布试验数据出来。

2021-11-29 11:33

论文证明了双抗诱导了免疫触突的增强,且双抗抑瘤率明显高于单抗联用(从低剂量抑瘤效果和同剂量小鼠完全缓解率得出的)。
在较高剂量下活性下降,发明者认为是剂量高了后产生桥接效应较少所致。

2021-11-29 10:50

此款双抗为了稳定性采用IgG1模式,同时CH2进行234,235,265氨基酸突变以消除ADCC等效应。
可比较的:百济的PD-1属于IgG4型,也有采用类似突变,消除本就不多的ADCC效应。
康方的各款PD-1相关抗体(含给科伦和双抗)都是IgG1型,并做过类似组合突变以消除adcc效应。

实际上,除了IgG1的AVELUMAB失败外,其他类型PD-1功效感觉都差不太远,其中含兆科(李氏大药厂)的Socazolimab凭借5mg/kg每3周剂量(远低于其他PD-L1竞品,含康宁的)的PD-L1(此药竟然还保留了adcc效应)申请有条件申请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