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游戏环境——其他玩家的行为及影响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不要相信阴谋论。真正有能力,有意愿影响市场的主体其实非常有限。



虽然说股票市场不是零和博弈,但确实也不是完全的PVE环境,要想有好的发挥,除了修炼自己的实力,你还需要知道市场上的其他玩家是谁,他们到底在做什么,作为一名散户,又该怎么看待和应对这些参与者。

笼统而言,股票市场中的所有参与者可以简单的分为两类:主动投资者与被动投资者。其特征也很简单:前者倾向于疯狂操作,后者多半是买了放在那就当忘了。由此我们有一个简单的推论:市场上的走势变化,多半是由主动投资者造成的。

搞清楚主动与被动投资者的区别之后,我们来看看不同的投资主体到底属于哪一类,又分别在做些什么,对市场又有着多大程度的影响。

个人投资者

这个群体绝大多数是主动投资者。在统计学意义上,整体表现出两大特征:大行情下追涨杀跌,其他时候都是鼓噪声。前者很好理解,牛市来的时候卖菜大妈都会给你推荐股票;后者是什么意思?整体来看没有固定的投资风格和策略,没有稳健的交易心态,就是个背景杂音。

这两个特征决定了个人投资者对市场的影响:大牛市里会在市场大幅上涨后更多的买入;大熊市里会扛到难以忍受之后最终完全离场,云策就是这么炼成的。同时,市场中任何的投资风格和主题,热点和板块轮动,都不是散户带动起来的。

各大券商

券商的卖方本质决定了它们的投资风格:卖方是让人来买的,不是自己买的。因此,除了理财经理,他会整天跟你说牛市来了之外,券商自身并没有意愿去主动影响这个市场。所谓的龙虎榜机构买卖,并不是券商自己在买卖,而是在该券商开户的其他投资者在买卖。

事实上,券商自营资金80%以上都在从事低风险的类固定收益投资:比如融券业务、做市业务等。这一块赚钱多少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与合作方保持良好的关系,或更好的支持自己的经纪业务。低调的赚稳定佣金,不香么?

公募基金

所谓公募,指的是向全市场公开募集,所有投资者都可以参与买卖。按照之前的分类方法,公募基金可以简单的分为主动管理型基金和被动管理型基金。

公募基金是市场中最大的资产管理主体,截至2018年底规模约12万亿,但主动管理型基金的占比,也就十分之一出头。这意味着,至少在2019年之前,公募基金,或者说明星基金经理们,实际上很难真正影响市场的投资风格。体量就那么大,再抱团取暖又能怎样?

私募基金

广大散户心目中,大神辈出的地方,技术高地。客观说,2019年之前,私募基金的平均业绩确实高于公募,毕竟没有靠山,要想混得下去,怎么也要有两把刷子。这些神秘的策略会影响市场吗?这就要详细说说刷子的问题。

刷子是什么?是别人看不到的投资方法和投资机会。既然是别人看不到的,就一定是不可能广泛运用的。自然,它能够容纳的管理规模就必然有限。因此,随着管理规模的扩大,绝大部分私募基金会面临两难选择:要么冒着巨大的风险扩大战场,要么降低预期业绩缩减仓位。私募基金的业绩优势,大部分来源于较小的管理规模。相比公募,私募更难以去,也不愿意去扰动市场。

险资、银行、信托

市场中真正的资金巨无霸。随着近年来国家政策的鼓励,它们对股票市场的投资比例逐步提高,对整个市场的上涨推波助澜的作用,其中的原因,以后再解释。它们的投资风格是怎样的呢?

险资进入市场的方式,整体看来更偏向于主动投资:绝大多数的投资额度,要么由自身专业团队主动管理,要么配置大量资金到主动管理的公募基金中。前几年大家耳熟能详的宝能、万科之战,本质上是险资大举进入的序幕。

与保险机构完全决定自身的投资方向不同,银行与信托更多的是给客户提供投资的渠道。在过去很多年中,固定收益类策略,是这两类机构进行资产配置的主线,但是随着近两年,国家对于股权投资的大力支持,产品配置逐步向股票类策略转移,已经形成相当稳定的趋势。

可以说,资产总量最大,但一直相对忽视股票投资的保险、银行与信托三巨头,都空前的增加了对股票市场投资的配置比例,而且在不远的未来,随着国家政策的进一步支持,结合这些机构本身的背景,以及由此而来的关键信息获取,这一比重还会继续增加,以国家战略为主线的投资风格,会更强有力的影响市场。比如现在,此时此刻。

国家投资

2015年股灾之前,国家直接或间接投入到A股中的资金,或者说可以追溯来源的资金总量不大。随着2015年应对股灾而产生的国家队,初次登场,而近年来,国家队直接或间接进入A股市场的资金总量有了飞跃式的增长。

从数据来看,我们无法全面的捕捉这部分资金的动向,但不容置疑的是,这部分资金正愈发显著的引领着市场的投资风格和方向。一定程度上,保险、银行和信托等大体量资金的投资方向,也与国家战略投资方向高度融合,这在之前的股票市场中,是从未发生过的现象。

总而言之,真正能影响市场的主体非常有限。那么作为一个散户,跟紧这些主体,难道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