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深圳与“小”香港

发布于: iPhone转发:0回复:0喜欢:0

深圳之大不在于深圳的经济规模大,或者是城市面积大,人口基数大。深圳的大在于深圳人的胸怀大,目标大,干劲大,境界大。而后面所说的这些大,才是一座城市,国内一线城市,世界一线城市所必备的大。人的思想境界大,才能成就一座城市最终的伟大。

香港之小,不在于城市面积的小,不在于人均住宅面积的小,不在于经济规模相对趋小。香港的小,在于香港人眼界的小,可以期待的未来小,度量的小。香港本来曾经是一个小渔村或者说一个小殖民地,旧上海的衰落成就了香港后来的崛起。香港上海的命运戚戚相关,这一点体现在一个银行名字里:HSBC,汇丰银行,或者叫它的全名“香港上海汇丰银行”。

曾经的香港也穷了很多年,当年香港和内地都是“穷少年”,两个人经常手挽手一起反抗英国人的殖民统治,大陆在那个年代的香港人嘴里被叫做“祖国”,内地人被叫做“同胞”。现在呢?同胞已经变成了“陆客”。

香港人把自己和内地人区别开来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内地人变得有钱了,导致香港人心理不平衡。也不是部分内地人素质不高,扰乱社会次序了。根本原因是,香港人发现,他们去往未来的通路正在变得越来越窄,而大陆人,未来的通路越来越大,这样持续下去,不仅仅是香港经济总量落后,人文素质,法律法规,金融服务业,都将落后于大陆,最直接的就是落后于曾经亦步亦趋的徒弟-深圳。

对于一个人来说,当师父还没有做好退休的准备,就被徒弟超越,那种感受,也许是最糟糕的,这种糟糕感觉来自于:

第1, 徒弟的超越证明了师父的归于平庸。

第2, 徒弟的超越,代表着师父资源和竞争力的流失。

第3, 徒弟的超越,带来的边缘化,让师父失去了安全感。

心中的不甘与失落,就会引发很多不平衡心态,人如此,城市也如此,一座城市终究也是一类人群意志的集合。

当然有人会说,人均GDP,社会总财富,国际影响力,司法制度的完善程度,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香港是领先的。是的,香港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深圳和内地城市学习,但是这种内地城市反超的“势”已经形成,从深圳GDP超越香港的2018年开始,内地城市群将会加速在不仅仅只含GDP的层面全面赶超香港。长期来看,香港可能再难像以前那么“香”了。

“李家城”,之于香港,并不是一个玩笑。“李家城”这三个字不仅仅代表李嘉诚,而是代表香港的各大家族财阀。

香港有小学生曾写过一篇作文《李家的城》,看看小学生怎么写:

“屈臣氏、百佳、和记电讯、7-11、惠康...... 看着一间一间诚哥旗下的物业,我心中有无比的感动。

香港内一切的商店,不论是哪种的类型,全是诚哥带给我们的祝福与钦赐。

李嘉诚,名副其实,香港就是李家的城。他是我们的上帝,万物都是他所创造。

当然,香港传说中的三位一体就是他们:李嘉诚、李泽楷、李泽钜。

他们的力量远超人类,为香港建起力场、为打工仔遮风挡雨、使香港免受风球、暴雨的侵袭。他付出了那么多,只是希望我们可以准时上班,不准时下班。

这都是诚哥的伟大。”

商人掌控社会资源的弊端在于,商人的天性是逐利。撤资大陆投资英国后,李嘉诚在公开场合,强调过自己是“商人”。李嘉诚作为商人,战略方向以自己商业帝国的利益为先无可厚非,但是同样,他不仅绑住了自己的利益,也绑住了香港的未来,商人相比政府,始终是相对狭隘的,他们会少了战略眼光,少了国家社会层面的远见。

今天的香港空心化问题,许多香港人不以为然,他们觉得自己依然可以拿高薪,可以在繁华的都市里自给自足。现在香港青年人最向往的三个职业是:律师、医生和会计,他们的选择代表着香港的未来发展方向,那就是继续空心化、服务化,这种经济结构,看似表面光鲜,实际根基不稳,缺少内核竞争力。服务业,最终也是需要第一第二产业作为核心与基础的,如果完全仅有第三产业,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香港多少服务业是建立在大陆的业务之上的?拿香港股市举例子,在香港上市的中国内地企业,占总市值60%以上,上市公司数量占比超过50%,事实上,港股已经是内资主导时代。

造成香港现状的原因是什么?首先要看看谁有资源改变香港社会的走向,香港的家族财团们,其中以李嘉诚李家为代表。比如,简单来讲,李嘉诚次子李泽楷“数码港”项目(1998年)的“失败”,可以说直接造成了具备先发优势的香港,在互联网行业基本没有建树,互联网巨头主要集中在中国大陆与美国。

空心化的社会,也许依然可以让多数人过上中场阶级生活,但是,通往未来的窗口已经变得越来越小,香港社会如同在温水煮青蛙。

反观深圳,不仅仅是GDP超越了香港,GDP增长速度同样也大幅领先香港两倍以上。超过的意义也许有限,毕竟深圳人口和面积大过香港,但是增速还比香港高意义就不一般了,这代表香港会被越甩越远,也许某一天,香港真的会像巴曙松说的那样,变成环深圳城市圈的一个成员。这个不是开玩笑,不就的未来会证明这一点。

深圳还在大跨步的向前进,哪怕中间放缓过,那也是在调整过自己的产业结构。2002年一篇雄文“深圳,你被谁抛弃”,引起了巨大的关注,舆论压力大到深圳市长要亲自向文章作者“我为伊狂”当面喝茶探讨。

但是时间证明,深圳没有被抛弃,短暂的调整之后,深圳一路加速,甩开苏州,超过广州,最近又超过香港,而且还保持着相对最快的发展速度,深圳速度一直没有慢下来。

从罗湖到福田,从福田到南山,从南山到前海,到东部中心龙岗,深圳每一步都走出了自己的节奏,从来没有停滞不前。相反,深圳的发展质量越来越高,再也不是山寨之城,或者香港的“小老弟”。

深圳的支柱产业不是房地产,自从政府调控之后,深圳房价再也无力“两年三倍”,而是慢慢趋稳。房地产吸不走的资金,自然流向了金融、科技等行业,深圳不会是“李家城”或者是“王家城”,深圳是所有五湖四海新深圳人的城。

有人说深圳也开始出现空心化了,写字楼空置率高,工厂大量迁出等等。这种情况,是一个正常的产业升级过程带来的阶段性现象。最新的数据是,深圳写字楼空置率在18%左右,同期北京约为11%。空置率上升表面看是供大于求,经济不景气的表现,实际则是深圳写字楼建设扩张速度过快,同时也是租金上升到顶的迹象,未来随着租金回归平稳水平,以价换入住率,空置率便会回到相对较低的水平。总的来说,南山前后海写字楼大规模开工加上东部中心龙岗的写字楼大规模开工,深圳写字楼空置率还会持续偏高一段时间,怎么来解决供需速度不同步,怎么来把写字楼价值利用玩出新花样,也是深圳需要探索的问题。

如果说罗湖的建设是深圳学习香港,模仿香港的开始,那么福田中心的建设,就是深圳发展的第二阶段,成为全国示范中心的一个例子。目前的前海中心建设,则是深圳的更高更远追求的体现,希望成为全球经济中心区域之一。一步一个台阶,每隔十多年一个新中心新追求,这个就是深圳的速度和格局,从来不满足于现状,这一点从1990年和上海挣这个第一个证券交易所就开始了,深圳不满于中国第一,它想要的是世界第一,不管现状如何,前景如何,敢想敢干争第一,这一点深圳一直没有变过,因为这一点刻在深圳的基因里,也刻在每一个深圳人的基因里。 #深圳# #香港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