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271回复:1541喜欢:116
原帖已被作者删除

精彩讨论

谦和屋2022-11-02 16:13

朋友,您好,我说一下我的浅见:
这个问题,我思考好几年了……
首先,我过去几年,都是用的这样的方式。比如,我买入很多股票,便是买入就套,套了很久,比如,防水龙头,港股某地产龙头,最多的时候,腰斩了……
当然,承蒙老天爷保佑,最终结局还是好的。
可是,我一直不太理解,是否有更好的方法。
以前想到这里的时候,便出现您文中所述——如果做波段的话,那还得了,得赚多少钱啊,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后来,我一直思考这个问题,我的浅见是,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哪怕多走一步,也是好的。
于是,我在去年的时候,用两只股票来实验,一只是防水龙头,我就卖了,一只是石膏板龙头,我就没卖。事实上,目前,仅目前看来,卖掉是对的,当然未来怎么发展并不好说。
所以,我认为,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应该可以再想想。
比如,您文中提到的王济富先生的案例。因为我也对他不熟悉,不了解。
我不知道,他在片仔癀持有市值132亿的时候为什么没有卖。可能有很多原因,我并不觉得他没有卖是一件值得说的好事情。这仅仅是一个结果,没有卖,不见得这是多么对的事情。
再看他持有市值跌到63亿的时候,为什么没有继续买呢?如果看好的话,岂不应该继续买入么?
巴菲特持有可口可乐在最高点没有卖,后来十多年没有赚钱。我也不觉得这是多么值得说的事情。这仅仅是一个结果,或许没有卖的原因有很多。
但是,以此为标准,说,你看你看,王济富先生在片仔癀最高点没有卖,巴菲特在可口可乐最高点没有卖。所以,这是一件正确的事情。
我总觉得,好像有些不妥当。
这是一个结果,仅仅是一个结果。搞不好,他们自己午夜梦回的时候,坐在床边,也把大腿拍肿了,是不是?这谁说的好呢?
我觉得,我们不能这么来看这样的事情,好与不好,我们自己应该有独立思考。
比如,我们应该在片仔癀最高点,看看哪些人卖掉了,然后,追踪在最低点,那些卖掉的人,哪些又接回来了,从而用更完整的数据来看这件事情。是用大数法则,而不是用小数法则。只不过,我们并不能得到这些数据,他们并不会说出来。
我自己是知道,有很多人做白酒,就是典型的用这样的方式,高估卖掉了,低估又买回来。我曾经也做过回测,任何优秀的公司,其股价都有腰斩的时候,几乎每一只都是这样的。
一只股票,从10块,涨到1000块,翻了100倍,有人一只持有,死死拿住。这很棒,这是一种投资风格,没毛病。而且,轻松,自在。
另外的风格,我也知道,一定有很多人能够完成,就是,10块涨到1000块,这100倍的涨幅中,有人不断的做波段,有做小波段的,有做大波段的,还有加杠杆的。他们中,有人没赚钱,有人赚得少,有人可能赚得比100倍更多。这是有的。
而,这,也没毛病。因为,这样的投资方式,会有其他的工作需要做。是一个不同的套餐来的。
我一直以来,是提倡找到属于自己的投资体系。并终身提升,维护。
但是,我觉得,不同的投资体系中,并没有优劣之分。只要是长期的,合理合法,合乎自己道德的,就是ok 的。
在币圈没有被定性成违法之前。我甚至都无法理解,他们为什么能赚那么多钱,但是,这不妨碍他们赚取价值投资者一辈子收益都达不到的高峰。
有人说,币圈那是骗人的,忽悠人的。那么,股票呢?就都是不骗人的?不忽悠人的么?这说不过去啊……自己心里都明白啊。2014年年底,牛市启动,半年后达到高点,那那些2014年年底买入股票并在半年后卖出股票的人,哪里有啥分享什么企业的成长啊,几个月时间啊,企业怎么可能成长好几倍啊?
我一直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
只不过,我自己不做。我做我自己能认可的,能持续的,能接受的,能赚钱的。
最后,我觉得,大家应该独立思考。不能人云亦云。否则,没有进步的。
长期持有,不卖,坐过山车,这是一个结果,并不代表你拥有坚韧,勇气,眼力,智慧。这仅仅就是一个结果。
我个人,个人努力的方向,并不是习得所谓的武林正宗。
我还是希望能收益多一点哈~

谦和屋2022-11-03 09:42

谢谢您的认真回复哈!~老朋友了~
我的浅见如下:
我大概一年多以前发私募开始比较重视这个问题的。之前管自己的钱的时候,三四只股票就可以了,现在十来只吧。我就是怕这个回撤太大。
回撤大了的坏处就不说了,大家都知道。尤其做产品的,即便不做产品,账户缩水三五成,也是不太好的事情。
这里我有些不明白的是,很多人好像对这样的情况特别开心,总是说股价越跌,越能用便宜的价格买入。我觉得有些自我安慰。因为,前提是,你有很多现金。否则,账户缩水,可不是什么值得开心的事情。
但是,我之前觉得,从三五只到十来只甚至更多,恐怕会降低收益率,这个点卡了很久。后来文章也写了,终于还是通了。其实,说到底,还是自己的量不够,还得扩大这个覆盖面,还得上强度。
从三五只到十来只甚至更多的持仓股票,可能最终的结果是显著减少波动,但是,收益不见得会降低的。这件事想清楚了,后续就清晰了。
您举得巴菲特的案例,包括前几天有人留言,王济富的案例,茅台等等的案例,都是那种回撤50%以上还能赚大钱的案例。
我个人并不想追求这样的投资。
您是老朋友了,我默认您是理性探讨。我说一段话,您思考一下。
就是,您内心,就是心里最深处,难道没有一点点怀疑,巴菲特买入华盛顿邮报,又亏了50%,最后赚了大钱。这件事,能做得更好么?
您内心真的很认同这个情况么?好,如果您认同,那么,回撤90%,最后赚大钱,您也应该能认可啊。(不是单只股票,是指整个组合。)
巴菲特的整体组合因为其分散性,六十年下来,回撤超过两位数的都少。
我们为什么经常会那单个个股举例呢?是不是,这样会有莫大的心理安慰,您看,巴菲特也是回撤了50%,最后还是赚大钱。
但是,巴菲特的组合没有回撤这么大哟~

回撤不全是控制出来的,是一开始选择的路径就会决定的。
比如,分散,绝不用杠杆,对冲,等等。
只不过,大家倾向于认为,巴菲特那种有些股票回测50%,最终赚十倍,是一件很好,很容易学习的事情,而控制回撤很难学。
我个人实践下来是存疑的。
首先,我觉得巴菲特那种回撤一多半,再赚10倍才难呢,谁做谁知道,我当年做防水龙头就经历过,怎么可能不难啊……
其次,很多人忽略了,巴菲特不能看某只个股,要看其整体的回撤。一看,啥都懂了。
我们不能用一些案例来麻痹自己。
然后说,你看,巴菲特都没有办法,我更做不到了。
其实,应该是向自己内心追寻的方向再走走,哪怕多走一步也是好的哈~

职业股民602022-11-02 12:30

这篇读后感主要是讲了专业投资者和普通投资者最大的差距在于研究强度和训练强度的差距。专业没有强度,一切都是空谈。强度永远摆在第1位,除了强度还是强度,其次才是时间。这和很多行业比如音乐或者体育都是适用的。比如练习钢琴,每天练习10个小时,练20年,你就是钢琴专业演奏师。篮球足球项目专业球员和业余好者有巨大的训练强度何比赛强度差距。

迷雾米雨_MrMist2022-11-08 13:22

看似一问一答,实则走在不同的路上。人们往往连人事都还没有尽,就想着胜天了。

ROE182022-11-21 21:37

其实段总老早就说了,自己是闲钱理财。苹果跌99%他当然能稳坐钓鱼台了。说不定还能再加仓一把。但是对于基金经理来说,如果满仓苹果跌了99%,一定会被钉在行业的耻辱柱上。还想加仓甚至控股?客户不找你赔钱就不错了。

全部讨论

2022-11-18 19:46

mark

2022-11-17 21:09

值得一读的书

2022-11-16 03:19

按这个要求,刘彦春和张坤也活不过两周吧

2022-11-15 22:23

这篇文章要推荐的。我们玩的是筹码的搬运游戏。

2022-11-15 22:12

段永平是业余投资!巴菲特最难的是,职业投资能这么远离市场,不为市场所诱惑!

2022-11-14 18:22

很有启发的一本说,谢谢分享

2022-11-14 09:01

世界上,最快的捷径就是脚踏实地。

2022-11-14 00:19

学学哲学吧,轻仓才是最大的进取。

2022-11-12 14:34

关于交易员的反应和手速,我完全能够理解,有些人天生就是反应敏捷,再通过专业训练,一定能具备超越常人的反应能力。而对于研究人员的要求,我却认为不可能通过专业训练能够长时间保持优秀,因为他不是生理性和精神性的反应能够达到的:第一,要求高级研究员推荐的股票在一个星期内就能涨起来,超过限定时间不能涨起来就被认定为推荐失败;第二,即使很快涨起来了,如果涨幅不如沪深300指数也一样被认定为推荐失败;第三,如果买入没涨还跌了,对不起,那更惨,不但没有推荐奖励还有惩罚,不管是一天还是一个星期的下跌,一旦跌幅超过10%,就需要无条件止损且不允许补仓。
我们知道,股票的涨跌是有“资金”推动的,资金的进出是有“情绪”决定的,情绪的波动是有“信息”传感的,“信息”的来源是有企业的决策、行业的趋势和国家的政策所影响的。不管你对企业的熟知程度,或对行业的认知水平,以及国家政策的理解能力有多强,都无法达到一个星期判断的精度。亦或是你对市场波动的把握能力很强,对这个股票的资金和筹码分布的了解很到位,以及对人性的理解超过常人,也无法把握到一个星期的精度。所以我在想,如果我是一个研究员,如何在这样的“烈度”下生存,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出千”。投资行业出千手法千变万法,最简单的就是前几年比较热闹的“市值管理”。当然,这只是我的异想,我会等书作者第二部的解说和谦和屋兄弟的读后感,以解救我内心的“肮脏”。

2022-11-11 19:07

有人跑短跑,有人跑长跑,各有所长,但很少有人既是短跑冠军又是长跑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