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企历程:华为(2)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引言:

接《名企历程:华为(1)》,我们讲讲规模扩张阶段的华为。

01

华为发展历程

华为由任正非创立,1987年成立,从代理香港鸿年公司产品,经历30多年的持续奋斗,2023年收入超过7,000亿元。

华为的成长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创业生长(1987年-1997年):业务上,从代理到自研,活下来,并快速发展。管理上,以《华为基本法》为标志,初步形成管理思想框架。详见《名企历程:华为(1)》。

2、规模扩张(1998年-2005年):业务上,从单产品到多产品,实现规模化发展。管理上,与IBM等公司合作,开展一系列变革,补齐基本能力,实现流程化、系统化管理转变。

3、迈向世界级企业(2006年-2013年):业务上,从国内到海外,在运营商市场开始超越竞争对手,运营商业务全球领先。管理上,构建适应全球化的管理能力。

4、做产业领先者(2014年以后):业务上,从运营商单一产业到多个产业(终端业务、企业业务、智能汽车、云计算等)。管理上,数字化转型实现企业管理统治和分治的结合,构建多产业发展的管理体系。

02

规模扩张

经历创业生长阶段,华为销售规模已超过100亿元,从1998年开始,华为进入第二个阶段,规模扩张阶段。

1、业务:从单产品到多产品

创业生长阶段的华为,最主要的产品是交换机。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交换机严重产能过剩:外国厂家占领大部分市场,在交换机产品上拼命削价,打压中国企业。华为虽然在产品上大量投入,但没能给公司带来预期的收入和利润。华为新产品收入占比低于10%,西方通讯公司都超过25%。

1993年,中国第一个移动电话开通(GSM),3年后,移动用户超过1,000万。1996年,固话普及率达到13%,预期未来增长率为6%,市场放缓。对比而言,无线前景广阔,1996年,无线普及率仅为2%,预测未来增长率超过24%。最后,华为聚集人力,勇敢投入无线通讯。

在中国通信大发展的背景下,靠自研交换机获得较快发展,现在又进入无线领域。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后,如何持续增长?是依赖英雄,还是建立机制?企业家思考的首要问题是如何从偶然成功走向必然的长期发展。

2、管理:从自我摸索到系统学习

华为走职业化、规范化管理的道理,是华为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首先,面对激烈竞争,华为要走向国际市场,必须采取国际化的运作方式。其次,通信市场竞争激烈,只有成为大公司,才有资格参与规模市场的角逐。

企业缩小规模,就会失去竞争力;扩大规模,不能有效管理,又会面临死亡。规模小,面对的都是外部因素,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提升管理,面对的都是内部因素,企业自己努力可以解决。

1997年底,任正非带领高层访问美国休斯公司、IBM、贝尔实验室、HP公司。这次考察,让企业认识到:管理规范、先进、体系化,但仍然可以保持灵活性和响应速度。

1998年,华为决定聘请IBM顾问帮助华为提升管理。本来华为想对准痛点启动变革,但IBM认为,管理是为了支撑业务成功,如果企业对目标、策略和业务模式没有达成一致,变革提升是无法带来效益的。IBM认为,要先启动规划。

随着华为规模的扩大,华为必须从原来的“发明”模式,转变为“量产”模式,比别人的产品做得快、做得好、做得便宜,才有足够竞争力。为此,流程、组织、IT都要随之改变为“量产”模式。

(1)IPD:研发

华为从代理到自研,自研产品对创业生长期至关重要。想要研发不失控,排第一的就是IPD。

研发管理上,IPD(Integrated Product Development)是集成化的研发管理模式。强调,市场导向、跨部门协调、结构化流程、质量为先、持续改进。

第一阶段,IBM花了大量时间深入调研,完成方案设计。

第二阶段,2000年5月,第一个试点项目启动。通过1年多运作,正式发布,项目计划偏差控制在5%以内。

第三阶段,30%的研发项目推行,最后才100%落地。

整体历时4年,华为产品开发模式切换到IPD。

IPD的市场导向是很重要的。就像任正非说的,华为工程师要做工程商人,做的东西要有人买,有钱赚。把产品研发当成一项投资来管理。

(2)ISC:供应链

市场发展带来喜悦,随之而来的是发货量猛增。供应链,包括采购、生产、物流,就面临了巨大压力。

ISC(Integrated Supply Chain),集成供应链,强调采购、生产、物流、销售之间的紧密集成和协同。

(3)财务:四统一

华为业务快速发展,重视市场和研发两大领域,但对各区域具体经营活动和财务管理缺乏监控。过程中,出现了很多财务失控的事项,资金不安全、携款潜逃、没有统一编码、没有统一财务制度等,导致财务数据不准确、报告不及时。

1999年,为规范财务,提高管理水平,华为与毕马威(KPMG)合作,开展“财务四统一”项目,即统一流程、统一制度、统一监控、统一编码,将全国33个办事处财务统一管理。

“以业务为主导、财务为监督”。监督不是卡住业务,而是围绕业务提供规范化的服务,保障业务运行。

3、决策:从个人智慧到集体决策

2004年,华为邀请美世(Mercer)顾问公司帮助评估和设计华为的组织体系。顾问认为,华为没有中枢机构,这在大企业的有序运作中是不可思议的。

在顾问建议下,华为成立EMT,作为经营和客户满意度的最高责任机构,对公司战略与客户、变革与运作、人力资源、财经等重大和关键问题做出决策,实现公司从战略到执行的闭环管理。

任正非不愿做EMT主席,于是八人组成了首届EMT,并轮值担任主席。这为华为后来轮值CEO和轮值董事长打下了基础。

实体部门设置ST和AT。ST负责决策“事”,ST采用首长负责制,业务决策过程经各方充分讨论后,由ST主任对最终业务决策负责。AT负责决策“人”,AT采用集体决策制,主任与成员一人一票,票数过半通过,对人尽可能客观和公正。

EMT负责公司层面的综合业务决策,决策之前需要获得专业的意见,EMT每个成员就是在单领域的专业决策。

华为通过上述团队运作,遵从民主集中的原则,建立了集体负责制,实现了从个人决策到集体决策的转变。

03

对上市的借鉴

业务上,在夯实基础盘同时,要开拓新市场,业务发展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动力。

管理上,主要是研发、供应链、财务等,聘请优秀老师来教自己是个很好的方法,比如IBM、毕马威、美世等。但任何的变化,不是一两年的事情,往往跨越3年以上。

决策,这是一家企业长远发展的基础。

后记

规模扩张开始时,1998年华为收入89亿元;

规模扩张结束时,2005年华为收入为453亿元;

拿出这两个数据,是要提醒所有想学华为的人,注意阶段:不要学习华为的现在,而是要学习华为如何走到现在?

99%的企业,尚未渡过华为第二个阶段。达到规模扩张的企业,往往应该是行业的龙头企业了。中小企业,大部分还在华为的创业成长期。

向榜样学习是一个好方法,找到对标的阶段非常重要。

重要提示:本文观点属于工作体会、个人思考,一是提醒自己,二是分享他人。期待对我、对你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