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5喜欢:1
这个问题此前略微思考过,正好借此把想法记录一下。


金融市场的有效性假设,指的是在长周期、大样本的基础之上的“有效”,针对时间和空间上的整体而非个体。譬如,2016年的$贵州茅台(SH600519)$ 和2020年基本面的差别肯定小于股价;那么,哪一个价格是“有效”的呢?恐怕都偏离其内在价值了。但在长达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周期内,在同时观察和计算几百上千支股票的时候,神奇的是,居然又“有效”了!

然而,社会的有效性其实比金融市场的有效性更低。

这主要来自社会的构成相比金融市场更加复杂:决定“成就”的因子更多、生命的久期更短,且博弈的次数显而易见更少由此带来的“流动性”显著折价;以上的几个因素分别对应的是“人生无常”、冯唐易老(自古名将如美人,不许人间见白头)、人生没有后悔药(然而,“人生若无悔,那该多无趣呀!”),尤其是在婚恋和职业生涯发展这类大的决策上。

所以,假设在大样本和长周期的视角里,社会具有一定的有效性,那么针对个体和某一段时间周期,恐怕偏离度只会更大!即,针对个体的社会有效性,相比于社会整体而言,评价的指标更低了!

当然,涉及到个体被社会认可是否得偿所愿的“有效性”上,还存在一个“评价”和“期望差”的问题,那就是自我评价偏高的现象,“80%的司机认为自己驾驶技术超过80%的其他司机”。所以在教育层面,结合儒家的善于自省的特点,“君子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凡事多内向反省而非向外归因,这是对的。

至于如何解决?前述已说了,寿命是有限的、流动性是不足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何况英年早逝的人再有才能也不可能被世间知晓;所以,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呢?还是“熬一熬吧,一辈子很快就过去了”,要看各人的状态了。

——这里并没有暗示“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就一定对,只是该策略增加了博弈的次数(不认输,一直尝试;哪怕真输了,“树挪死人挪活”,换个地方继续尝试,不断更换人生的外部变量),所以最终可能提升不少有效性。——如果此人健康和寿命都尚可,能提供较长的“博弈”的久期的话。

记录一下,以备查考。$上证指数(SH000001)$  @认真的天马
引用:
2023-01-14 19:00
在市场经济时代,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怀才不遇”吗?

全部讨论

2023-09-12 06:58

那如何平衡增加博弈次数和保持专注积累的关系呢?

2023-09-12 06:57

寿命是有限的、流动性是不足的,自强不息是增加博弈次数。

2023-01-15 11:04

不能换行的版面看着难受,修改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