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修改于:Android转发:7回复:37喜欢:17
原帖已被作者删除

全部讨论

2021-12-05 17:13

调研主要还是看人,看管理层的素养,看基层员工的精神状态。

2021-12-05 20:18

分享一篇关于调研的文章,值得一读:
如何调研上市公司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方法,而了解一家公司的投资价值,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调研。
顾名思义,调研就是调查研究,延伸开来,其方式多种多样,上网查阅公告,电话咨询上市公司,参加股东大会,甚至实地调研公司总部,都属于调研。
采用不同方式的调研方法,有不同的优势,也产出不同的结果。而本文主要聚焦调研方法中比较深入的一类:实地调研上市公司。
一般来说,实地调研的研究深度最高,能获得最多的非公开信息,也是对其他投资者形成信息优势的最佳方式,往往进行实地调研能比,从网上阅读公开信息更能了解公司的全貌。
但实地调研成本和难度也更高,包括如何接触到上市公司管理层,如何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如何让这次调研产生正的价值?这都非常考验投资者的智慧。
该如何调研上市公司呢?
确保调研的必要性
首先要做的,是保证这次调研具备必要性,可以创造价值,不能说去一趟调研,但什么都问不出,回来还发现,同样的观点和信息网上早有流传。
那么很显然,这次调研就没有必要了。
为了使实地调研有必要,唯一的办法就是先把实地调研以外的调研方法全部用尽。
把年报,公告读透,把公司的长期规划,财务结构,业务经济状况记住,甚至从各大社区找寻有无之前其他投资者的实地调研纪要。要确保这次出行,能挖掘到一些前所没有的信息。要确保自己处于除了调研,已经不可能对公司研究更深的地步了。
毕竟对于投资者来说,最重要是形成信息优势,即对公司基本面的了解比其他投资者都多,这样才能带来超额收益。
如果大家都知道同样的信息,对基本面有着同样的理解,那么投资者就很难从中脱颖而出,取得较高的收益了。
举个例子:比如在开股东大会时,有许多小股东连公司产品都说不清,甚至还要问公司产品怎么样。这就是典型的没必要的事了。
这类问题稍微百度一下就能获得答案,到现场才问,不但浪费了来参加股东大会的成本,也是浪费公司管理层和其他在场投资者的时间。
b424d7d88a844acf95960cb0056e36bc.webp
对症下药
在确保调研具有必要性后,就能着手开始设计调研计划了:包括调研可收集目的数据,具体采访的人物,以及调研的方式和地点。
但依然要记住最重要的原则:要对症下药。
用何方式才能得出有用的信息,这是困扰每个调研人员的核心问题。正如投资者不可能找一个平安的电话销售或者茅台的保安来调查平安和茅台的商业模式和长期战略,对症下药非常必要。
比如一个投资者,想搞清楚公司战略方向,选择去找公司高层面对面交流,但高管们很可能不会掏心窝告诉大家现在战略执行程度,对这个方向有没有信心。他大概率会一股劲说好。
更有针对性的方法,是问问竞争对手,例如去别的公司调研时问问对目标公司战略的看法,看他们的态度是赞叹,崇敬,还是不屑。
也可以选择去访问公司中层的员工,看对战略执行得怎么样,对公司的发展方向认不认同,中层是战略的贯彻和执行者,往往也能从他们的观点中得到更客观的信息。
这就是对症下药的方法。
即使是,了解公司真实的业务情况和财务状态,也不一定要听公司内部人员的陈述,而是多听听经销商,配送商,上游原材料供应商,以及终端消费者对公司的认知。
之前的牛股康得新,很多投资者都去过其公司调研,也认为董事长钟玉是个有能力的领导,战略发展得当,公司也确实是好公司。
但若问问他的下游,汽车公司,面板公司,则能得出一个不一样的结论,康得新的各种膜覆盖率并不高,裸眼3d产品更是在任何电子卖场都找不到,大部分的产品溢价都不高,这个公司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并不强大。连一些几十亿市值的小公司,在相关产业的知名度还要高于康得新,可见几百亿的市值与市场地位极度不匹配。
从这个侧面,就能知道这个公司已经存在较大的问题了。
在投资中,得知道什么人的话不能听,什么人的话可以听一半,什么人的话可以全信。
调研中往往存在噪声,而一旦在自己的体系中没有排除这些噪声,有时甚至会产生负的投资价值。
综上,调研要注意方法,要采用对症下药的方法,即使是费尽心思套关系套近乎,跟公司最高层领导取得联系,套出内幕消息,也未必见得是最好的方法。
例如以做空而闻名的浑水,其调研方法就相当巧妙。
如在调查中国高速频道时,浑水实地察看了50多辆公交车上终端广告播放情况,发现司机都喜欢播放自带的DVD节目,高速频道对终端控制力较弱。模式的可行性存疑。
或是假扮客户去跟公司联系,取得情报。还会调查其合同,发票,缴税额的真实性,通过这些侧面来搞清楚公司。
这都是相对好的调研设计思路。
而另一个方面的对症下药,是抓住企业经营中的核心矛盾,弄清楚目前这家企业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是政策影响,还是商业模式的不可持续,抑或是财务的真实性?甚至是转型中的不确定性。弄清楚核心矛盾比什么都重要。
例如一家公司的未来受3-5年内政策导向的影响极大,那这个时候,拿着现在的报表,对财务各个细项进行分析,对各个盈利指标纠结太多,就没有太大必要了。
总体而言,对症下药,是调研中的关键,也是体现一个投资者调研能力和个人智慧的高光时刻。
c011cf803b294f718b63646e759f4ae9.webp
勿以偏概全
还需要注意的是,切勿以偏概全。
真实的现金流,以及公司的业务状态,这都不能通过参观一下厂房看明白。有些投资者发明的数公司门口开过多少个卡车的方法,其实也或多或少有点以偏概全。
最经典的,莫过于有些投资者调研了自己身边一圈人,得出结论没有人喝白酒,但最后才发现,只是自己的朋友圈子偏向于不喝白酒。
又或者到身边的便利店走走,发现没有伊利牛奶,就认为伊利的渠道做得并不好。
这都是明显的以偏概全。
真实有效的方法,应该去多个维度观察,探索问题。利润想了解公司真实的业务景气度,得去问问经销商,配送商,看统计公司的发货量是否充足,是否存在变化,再问问公司基层的员工,公司现金结算,工资发放有无遇到一些问题。
各方面结合,才不会轻易地误判。要确保获得的消息并不是只言片语,一家之言。
很多投资者去了股东大会,发现董事长的语气并不好,于是得出结论,这个公司不靠谱。但不可排除的是,董事长语气差,有可能只是因为跟儿子吵架,今天心情有点不好罢了,以这个理由否定公司,就有一点不客观了。
30be70f66c6f486394b45d6140d7e18e.webp
结语
总的来说,调研是件累活,也是巧活,要花各种各样的心思和成本来取得相应的信息,还要保证信息是对的。稍有不慎,就会变成花钱买罪受。
不过,调研仍旧是有必要的,因为往往也有一些意外惊喜。例如认识其他有趣的投资者,获得他们的投资见解,通过观点碰撞改善自己的体系,这都难以量化的收获。
又比如通过参观厂房和园区分布,或者对产业链,做生意形成更加深刻的见解,这也是一笔宝贵的经验。
一个有趣的例子:这几年,有医药投资者调研发现新上市的几家前景大的生物药企,其基地都扎堆在了苏州,在生物药方面,苏州有集群之势。这个投资者眼疾手快,选择在苏州买了一套房子。
到了今年,苏州房市在全国调整的背景下逆势上涨。这名投资者虽然没有买到之前调研的那几家公司,但却在通过另外的渠道赚到了一点钱。
这就是调研的意外惊喜了。

2021-12-05 17:27

如果有条件,调研还是非常有必要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一直认为投资是需要非常谨慎的,投入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到一个股票,我绝对要比基金经理对一家公司的研究更深入。前期买过一家公司的股票,我与这家公司的子公司负责人、多个项目经理、工地工人深入交流过,也观察过其工地管理是否规范,尤其安全管理,还有其销售的房产现场等等。调研有助于你更好的了解该公司,能比新闻更客观的看到公司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当然,调研要讲究手段,有时候事事关心皆学问。

2021-12-05 16:46

最近看到二战谍王的故事,完全凭公开信息,能够处理得出机密情报

2021-12-05 17:50

企业家有时候自己都看不准自己的企业和行业前景,我们的价投选手就能看懂,服气!

2021-12-05 17:16

调研就是王婆卖瓜,不过见见创始人等核心团队还是有益的……

记得牛哥好像曾专门去调研过江苏常州的一个企业

2021-12-05 16:55

既相关又相离的关系吧,中石油不一样好好的嘛

2021-12-05 16:44

呵呵呵。经验之谈。调研没有那么有效,看到全局太难了,看到了也不一定能够判断准确。

2021-12-06 09:52

调研只是实地加强下自己的的信心罢了,因为你本身就看好,再去实地看下,沟通下,会进一步加强自己的信心。至于想得到什么机密内容,恐怕是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