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空间大市场,特色小镇如何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1

文/罗文

引  言

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思路由“中小城镇、区域均衡发展”向“都市群”转变,城市群范围内的中小城市成为大城市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为中小城市发展夯实了产业基础,在价值链升级的推动下,提升了制造业价值,为特色小镇建设夯实产业基础。

本文在国家都市圈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的方针下,结合产业转移趋势、价值链升级及县域经济发展的困境,探索特色小镇如何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0

1

特色小镇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

1.1

都市圈政策为特色小镇发展带来机遇 

2019年2月21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说明我国城镇化的发展思路已经从发展“中小城市”向发展“城市群”转变。

长期以来,我国城镇化的发展思路在“控制大城市人口、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区域均衡发展”的指导下进行。

但是,在实际城镇化过程中,大量人口在大城市提供的就业岗位与高薪酬的吸引下纷纷向大城市集聚,中小城市的发展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

2019年2月21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明确了都市圈的概念,并开创性的提出了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一整套解决方案。

说明我国城镇化的发展思路已经从发展“中小城市”向发展“城市群”转变。

而城市群的发展需要避免城市群内的中小城市在产业上的同质化竞争,以区域间协同发展促进城市群的繁荣,城市群内各能级城市的分工合作显得尤为重要。

大城市以其在金融、人才、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可以优先发展科技研发、生物医药等高端产业,而中小城市主动承接大城市的产业转移,以协同大城市高端产业发展为定位,在产业链条中高价值制造业站稳位置。

这样的顶层设计下,中小城的产业基础将进一步被夯实。

时间

单位

文件

2019年2月21日

国务院

《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

2019年4月8日

国务院

《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

内容

明确了都市圈的概念,并开创性的提出了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一整套解决方案

积极推动已在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继续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

图:国家城市群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文件

如2017年12月,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布的《加强京津冀产业转移承接重点平台建设的意见》中提出的“2+4+46”平台,均位于河北省境内,河北省成为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

文件中提出的产业承接平台零散地分布在河北省境内,不仅能夯实区域原有的产业,还能带来新兴产业,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图:京津冀产业转移重点承接平台

1.2

产业价值链升级为县域特色小镇发展夯实产业基础

制造业在整个产业链中的价值提升,价值链由“U型”向“W型”转变。

在以产品内分工为核心的生产体系中,大型企业通过构建采购网络和销售网络将标准化的制造工序外包,并继续保有核心技术环节,由此形成具有核心技术公司主导的价值链。

核心技术环节具有较高的壁垒,而标准化的制造环节可替代性较高,且一般由工资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生产、代工。由此形成了U型的增加值分配结构。

现阶段,产品功能复杂性增加、模块数量增多,中下游平台集成厂商可以通过模块性能算法优化、工业设计创新等方式塑造一定的行业壁垒,从而提高中间产品的附加值。

最终产品的制造业也并非仅仅是简单地将模块进行组装,还需要系统集成来使各模块的功能协调应用,这就构建终端产品代工的壁垒。

由此提升了制造业在整个产业链中的价值,使得价值链由“U型”向“W型”转变。

典型事件是2018年以来美国对华为实施制裁以后,以“高端电子产品代工”著称的台积电和富士康的态度显得尤为重要。 

图:产业价值链分工

在国家城市群建设的大方针下,城市群内的每个区域根据自己成本和收益比较专业化的参与到高端制造业的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某一道工序或者是某一个零部件的生产。

从而加强区域间内部产品的贸易,进一步夯实了中小城市间的产业基础,破除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产业基础不强,产业不具有特色的困境。

1.3

特色小镇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

特色小镇能集聚特色产业,吸引高端人才,推动产业升级,形成特而强的产业。

2018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59.58%, 一二线城市的城镇化已经进入尾声,下一阶段城镇化的工作重心向以县域为核心的三四线城市转移。

而三四线城市城镇化遇到的最大困境是产业不够强,薪资水平不高,对城市周边的村民缺乏吸引力,对新型城镇化形成了阻碍。

而特色小镇能集聚特色产业,吸引高端人才,推动产业升级,形成特而强的产业。依托特色产业吸引周边村民进城务工,推动附近农民就地城镇化,因此,特色小镇成为了新型城镇化持续推进的重要抓手。

0

2

特色小镇是县域经济重要解决方案

2.1

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

目前,我国县域经济存在四个方面问题。

县域经济是一种极具地域特色的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县域作为城乡之间的纽带,县域经济将是填补城乡之间经济发展差距、破局“城乡二元割裂”现状的必然选择,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目前,我国县域经济存在四个方面问题。

第一,经济总体实力较弱。主要表现为县域人均GDP和财政收入都很低。截止2018年,我国农民人均收入与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比为1:3.22,这个差距仍有扩大趋势。

第二,经济发展不平衡。全国百强县依然东多西少,东强西弱。根据2018年7月,赛迪顾问县域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2018年中国县域经济百强研究》中显示,在百强县中东部优势明显,占74席,中部地区占16席,西部地区占8席,东北地区仅有2席。

第三,经济规模小效率低。县域企业以传统加工制造业为主,规模小且效率低,民营经济不活跃,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

第四,产业结构落后。县域经济仍然以传统农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产业缺乏特色,同质化竞争严重造成内耗、资源浪费。

2.2

特色小镇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一剂良药

在要素聚集层面,特色小镇建设以集聚效应为主,汇聚人才、金融、技术等生产要素,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产业联动层面,特色小镇是城市与乡村发展的纽带。

特色小镇地处郊区,也非是传统意义上的建制镇,那么县域就是特色小镇生存的天然土壤,因为县域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乡村,是使城乡资源得到优化配置的理想平台。

特色小镇通过人才、金融、技术等生产要素的集聚,成为城市与乡村发展的枢纽,具有助力县域经济增长、突破县域城镇化瓶颈、化解城乡二元化结构作用,具体表现在要素集聚和产业联动两个方面。

在要素聚集层面,特色小镇建设以集聚效应为主,汇聚人才、金融、技术等生产要素,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产业联动层面,特色小镇是城市与乡村发展的纽带  ,特色小镇对上承接大城市产业转移,对下加快农村人口就地市民化,实现新型城镇化,有利于生产要素和服务资源在城乡间的无障碍流动,带动县域经济发展,推动乡村振兴。

0

3

县域内特色小镇发展的三种模式

3.1

产业定位必须紧扣区域资源禀赋

特色小镇的产业定位必须与县域经济土地规划和县域产业的规划放在一起做统筹考虑,必须紧扣当地产业的升级趋势,锁定产业主攻方向,构筑产业创新高地。

因此,其产业定位不能“大而全”,产业定位需要力求“特而强”,同时尽力打造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

3.2

小镇功能上融入当地特色

特色小镇是区域文化、产业、生活等功能叠加,不是机械的“功能相加”,关键是对县域经济所需的功能进行有机融合,空间布局上不能“散而弱”,力求“聚而合”。

比如中青旅的古北水镇,将文化元素植入小镇的风貌建设,一定能促进当地特色旅游业的发展。

3.3

特色小镇需要三生融合的建筑形态

在建筑形态上,切不能“大而广”,而是要实现“一镇一风格”,多维度展示地貌特色、建筑特色和生态特色。

特色小镇的规划需要充分考虑企业的需求、人的需求及生态环境的发展,合理规划好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及生态空间,打造生态、生活、生产融合的小镇。

亿翰观点

在国家城市群建设的大方针下,城市群内的县市将承担着发展制造业、解决农业人口城镇化、破除城乡二元壁垒等重任。

而部分特色小镇地处远郊,是城乡之间的纽带,可以在发展县域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

随着产业转移的推进,产业分工价值链从“U型”向“W型”转变,为县域经济发展夯实产业基础,必将推动县域内特色小镇的建设。

特色小镇是国家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其发展受到国务院和发改委的高度重视。

今年7月,国务院通过微信等渠道推广了“第一轮全国特色小镇典型经验”。特色小镇在经典案例的引导下,可以避免建设中的一些误区,能有效推动县域内特色小镇建设。

END

【产城观察网】入驻平台

《2019亿翰年度产城策略报告》、

《2019亿翰年度特色小镇策略报告》隆重出台

欲获得完整版请联系:司女士

微信电话同号:13681699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