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养老产业大爆发,抢先入局的平安能成为赢家吗?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1

作者 | 潇湘

少子化和老龄化,这是中国人口面对的两座大山。这些年,为了鼓励生娃,和缓解养老负担,国家也是绞尽脑汁,出各种招。

9月26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这次会议决定,要给“个人养老金”送上大礼包:

对政策支持、商业化运营的个人养老金实行个人所得税优惠:对缴费者按每年12000元的限额给予税前扣除,投资收益暂不征税,领取收入的实际税负由7.5%降为3%。政策实施追溯都今年1月1日。

这是砸下真金白银,来推动个人养老金的诚意之举了。12000元的税前扣除,投资收益不征税,收入的实际税负下降4.5%,妥妥的多管齐下。

有人算了一笔账,这则新政,边际上每年能为居民进一步节税540元。

更重要的是,此举可进一步做大个人养老金池。浙江大学共享与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实测算,假设全国月收入1万元以上居民规模3221万人,中性假设下,预估愿意参与个人养老金的居民占比50%,那么将带来每年1611亿元资管行业增量。这是上千亿元的增量规模了,相当可观。

做大“个人养老金”这个事,其实中央早就想做了。

1、2022,中国“个人养老金”元年

关于中国人口老龄化,已经不要再连篇累牍论证了。在不久前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建委预计,到2035年左右,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在总人口的占比将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

十二年一甲子,“重度老龄化”距离中国一点不遥远。而到去年年底,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亿,占总人口的14.2%。

未富先老,对于一个14亿人口大国,压力山大。更何况,我们的基本养老金余粮,不可能永远扛住天文数字般的养老经费。

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9-2050》测算,减轻企业缴费费率至16%的情况下,全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将于2035年耗尽。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实实在在的隐忧,是悬在养老事业可持续性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那么该怎么办?

有一组数据比例,非常关键。我国养老保障有三大支柱,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占比69.3%,第二支柱(企业职业年金)占比29.7%,第三支柱占比仅1.1%。

可以看到,第一支柱是巨无霸,第三支柱弱不禁风。而我们看看邻国日本,日本的私人养老金规模,是可以与公共养老金规模平分秋色的;德国的第三支柱占比10%。参照全球养老体系成熟的国家,中国支持第三支柱的壮大,势在必行。

所以,我们看到,今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就发布了《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明确标题,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的劳动者,可以参加个人养老金制度。“个人养老金实行个人账户制度,缴费完全由参加人个人承担,实行完全积累。”

时隔半年之后,国务院即明确个人养老金的税收优惠尺度。人大教授石晓军评价说:“这次的税收优惠力度蛮大,3%相当于是工资范围5000至8000的个税税率,对个人养老金的发展首先会是一个很有力的激励。”

2022年,堪称中国个人养老金的元年。养老保障第三支柱的成长,终于开始加速度了。

“长者安居体验屋”,全社会需要一场养老认知变革

养老是一个大工程,对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来说,更是史无前例的超级大工程。老龄化的形势有多严峻,中国社会未雨绸缪的压力就有多紧迫。

本质上,国务院的个人养老金新政,是一个重要的信号,就是国家在通过有形之手,引导社会各界的资金,如长河般源源不断流入养老事业。仔细观察其他领域的动向,整个中国社会和商界,有意无意之中,也在通过观念和经营的改革,为这场不见硝烟的“老龄化战争”做好充分的准备。

先说说观念方面。9月份,一个名为“长者安居体验屋”的公益项目,在一南一北两座城市——东莞和郑州的60个社区举办,活动的组织者中国平安和深圳市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在这些老年人口较多的社区,搭建起一间间“长者安居体验屋”,通过看得见的细节,让市民懂得“什么才是适合老人生

活的居住环境”。比如,"长者安居体验屋"中的卫生间场景,为老人提供了多种卫浴辅助设施:厕时用马桶替代蹲厕,并以折叠式U型马桶扶手、L型储物扶手等帮助老人坐和起;洗澡时辅以坐式可移动折叠浴椅、把地砖涂刷防滑剂,都可以降低跌倒风险。

老人居家应注意的细节,可谓数不胜数,但又不能有丝毫闪失。要知道,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每年因跌倒发生的伤害人数达到2500万,且跌倒将大大降低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缩短5-10年寿命。居家养老跌倒的高发区域,就在卧室和卫生间。

如何从源头上最大程度减少老年人的意外伤害,给他们提供安全舒适的环境呢?最首要、也是最关键的改变,在于扭转观念,让农村和城市的居民,都能对老年人衣食起居的特点有科学的认知。认知到位了,行动自然也会跟上。

以前,中国的知识公益普及活动,覆盖面众多,甚至野生动植物也有所涉及,但专门普及“长者安居”知识的全国性公益活动,较为罕见。

这60个社区微展馆,全年预计开放时长将超过14万小时、体验活动场次预计达3000场、专场讲解活动超700场,项目预计全年直接受益老人超过9万人次,间接受益家庭成员超过45万人次。

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细节是,在"长者居家体验屋"项目中,中国平安邀请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周燕珉教授及其工作室团队,研发了整套居家适老化改造知识课程体系,通过学习、考试、颁发结业证书,帮助平安代理人成为社区居民身边的"适老化科普小专家"。每一个平安代理人带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信念,希望能够把科学居家养老理念带给万千家庭。

我认为,这不是一个孤立的公益活动,毋宁说,加速老龄化,正在呼唤中国社会掀起一场对老年人生活起居的“认知革命”和“观念革命”,平安集团联合社会组织,这些先知先觉者,自觉做了这件事,善莫大焉。

银发经济爆发,谁能成为弄潮儿

从庙堂到江湖,从顶层设计到思想观念,上上下下,方方面面,都在因应这场老龄化巨变。国家在引导居民储蓄转为个人养老金,社会公益组织开始普及“适老化”知识,而作为提供养老产品和服务的主力军——企业也纷纷摩拳擦掌,意欲在这条湿雪长坡上一展身手。很多企业都看好银发经济,这条赛道,也是受政策鼓励的。《“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中就提出:“大力发展银发经济,推动老龄事业与产业、基本公共服务与多样化服务协调发展,努力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需求。”

于是乎,最近几年,多个行业的巨头,纷纷跨界养老,地产圈的有万科保利碧桂园,家电圈的有美的海尔,保险圈的有平安、国寿、太平洋等,医药圈的复星医药,就连服装圈的雅戈尔,也成立了全资子公司,想进军房地产开发经营、养老服务、护理机构服务等等。

看似各个行业一窝蜂涌入养老产业,前期可能会有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问题,但这股浪潮也表明,中国的企业已经动起来了,他们在合力推进中国养老服务的供给侧改革,大浪淘沙,优胜劣汰,有人终将脱颖而出,也有人终会遭淘汰出局。而从日本和美国的经验来看,从地产或者保险行业切入养老赛道,胜率是比较高的。

美国规模最大的养老巨头布鲁克代尔,原本是做退休社区建设及运营,后来才切入到康养领域;日本的损保控股,现在是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巨头,它是靠做保险起家的;而日本的另一养老巨头日医学馆,最初则是做医疗业务。

考虑到现在当下地产企业的现金流问题,医疗企业也普遍存在资源链接方面的短板,以平安为代表的险企,切入到养老赛道,是最被看好的。平安人寿党委书记、董事长杨铮曾分析道,保险业入局养老市场具备三大天然优势:

险企作为商业保险的开发、设计和提供者,有着高水平的专业精算技术和风险管理能力;

险企具备的长期资金管理专业能力,与养老产业投资要求相匹配;

险企具的备医疗健康、财富管理资源整合能力,能够从供给侧、支付端整合养老服务产业链,繁荣养老生态。

无独有偶,就在9月23日,平安召开居家养老服务品牌发布会,推出其居家养老服务品牌“平安管家”,主打三张特色牌:

特色1: 专属的服务管家。

平安为老人配备“三位一体的养老管家”,包括智能管家、生活管家和医生管家。其中,智能管家以智能音箱为载体,通过平安自主研发的智能系统,提供生活助手、智慧物联等功能;生活管家是线上的真人管家,能够7*24小时响应长者的需求,一站式对接各类服务;医生管家为全科医生,可提供全天候实时音视频问诊,定制健康管理方案。无论是生活中的小事、大事、急事,都可以放心交给管家协调解决。

特色2: 丰富的服务场景。

平安从老人的饮食起居、健康管理、医疗护理、文娱社交以及适老化改造等多个角度做了充分考量,整合涵盖10大场景的养老服务。

特色3: 优越的服务品质

平安在市场上众多养老服务供应商中悉心遴选、去粗存精,从源头进行把关。对中国社会来说,老龄化堪称史无前例的挑战;而对平安等中国企业而言,他们面对的是全球人数最多的一群老年人,从身体到心理,他们的需求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谁忽视了他们,谁就会受到市场的惩罚;而谁赢得老人的信赖,谁就能在银发经济中找到第二成长曲线。

目前平安已经完成8大场景、300余项服务的构建,覆盖全国30余个主要城市,超过3000名客户开始服务体验。马明哲在今年中报时提出,平安致力于成为客户身边最专业的金融顾问、最专业的家庭医生、最专业的养老管家。

行业巨头的战略资源倾斜,具有风向标的意思。平安向养老赛道大步进击,是中国企业对银发经济这一历史性机遇乐观预期的证明,是中国养老服务市场发生巨变的预演。

如果说,新能源产业是中国的进攻型产业,它测量的是中国综合科技实力的天花板;那么,在我看来,养老产业则是一个国家的防守型产业,它考验的,是这个社会的人文关怀和善心良知。

如今,资金、知识和商业等核心资源都不约而同调动起来了,在政府、社会和平安等企业的努力之下,“中国式”养老难题,终有一天会找到充满智慧的“中国式”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