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要还清历史欠账!中国正式向三大鸿沟发起冲击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2

◎作者 | 王延鹤 青岩


全面脱贫只是第一步

最好的称赞常常来自对手。

有一件事,中国得到了澳大利亚总理莫里森,那个总是看中国不顺眼的人的夸奖——“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那样,让那么多人摆脱贫困!”

2021年2月,中国宣布如期“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

“消除”两字,已经说明这个任务的艰巨程度。

“最后一公里”的消除包括12.8万个贫困村,832个贫困县,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以人口计,它超过埃及、越南,可以组成世界第14“人口大国”。

长期盯着中国的西方媒体要么对此视而不见,要么就是毫无理由地把“不相信”写在脸上。即便认为中国的确做到了,也难免鸡蛋里挑骨头。


比如《纽约时报》就把“花费大”、“不可持续”写进导语,但它总算承认中国出了大力,投了大钱,并且达到了目标。

别怪他们不相信,因为据联合国估测,2021年全球将有创纪录的2.35亿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至少3.65亿儿童生活在贫困中……对比实在有点强烈。

但中国顾不上它们怎么看,消除极度贫困只是民族复兴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后面还有几大鸿沟需要跨越。这些沟坎,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提法。

1949年后,新生的中国曾充满斗志地要消灭三大差别

改革开放后,基于落后的现实提出先富带后富,逐步缩小三大差距

21世纪初,有学者用了“一个中国,四个世界”来描述国情,四个世界分别是一线城市,沿海和大中城市,中小等收入地区以及贫困地区。

年初,高层用了“城乡差距、收入差距、地区差距”的提法,强调要主动解决三大差距,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突出解决好教育、养老、医疗、住房等问题。

于是,“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制定促进共同富裕行动纲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也又一次被清晰写入2021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被列入十四五规划的重点工作中。

从没有一个国家、如此多的人对“共同富裕”这般执着,做过人类历史上最复杂、最多样的社会试验。

必须承认,过去四十年,中国创造了大量财富,但是分化同时也加深了。

有意思的是,今年的全国两会“跨越鸿沟”凝聚了相当多的共识。包括马化腾在内的众多代表委员提出了涉及乡村振兴、数字普惠、碳中和等领域的一系列建议和提案。这些建议和提案均不约而同地指向更高质量的发展和让更大范围的人享受发展红利。

马克思曾经说过,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物质极大丰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

跨越历史的卡夫丁峡谷,于中国而言正当其时。和过去一百多年中已经多次发生的巨变不同,这一次中国的国民、企业和社会准备得比较充分。


中国贫富分化的势头有望真正被遏止

历史证明,贫富的鸿沟最难跨越。

要共同富裕,首先你得先富起来。从这个角度来说,当今世界共同富裕完成度最高的恰恰是发达国家。这就是当年中国改革开放、入世的初衷。

但创造财富的过程,总是会伴随着贫富分化。差距产生欲望,欲望加速生产要素流动,流速不同导致贫富分化。这个魔咒长期困扰着社会学家和政治领导人。

中国贫富鸿沟的形成经历了三代人、三个阶段:

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人,他们的差距缘于收入。

在体制内求安稳的月入百十块钱,下海的收入常常能翻几番,“万元户”是造富的标志。

改革开放后的第二代人,拉开差距的不再只是每个月薪资收入,而是掌握的房子、股票等资产。

下岗女工、打工仔通过炒房、买股,身家碾压大学生、工程师是那个时代的传奇。

改革开放后的第三代,拉开差距的因素越来越凸显了继承。

“富二代”、“官二代”对“厂二代”、“农二代”就是其缩影。财富可传承,技能、收入不可传承,让社会流动凝滞,影响到之后每代人的命运。

一边,深圳年轻人怀揣500万的人整夜蹲在墙边排队,抢一张房票;另一边,云贵大山里的留守儿童则在憧憬何时能走出大山,这种极端的对比时常见诸媒体。

央行发布《2019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资产负债情况调查》对贫富鸿沟有精确画像——中国前1%的家庭拥有全社会17.1%的财富,前10%的家庭拥有全社会49%的财富,最底层20%的家庭拥有全社会的财富只有2.3%。

不过,中国贫富分化的势头有望从现在开始被遏止,阶层流动的通道正在被拓宽。

在这里我们说的不是教师马云,或者农家子弟刘强东……而是更大多数普通的青年。

安徽青年吴亚峰,仅有初中学历。

16岁辍学后,几经辗转,成为了工厂里的一名机修工。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每个月到手3000多块。

如无意外,他可能按部就班地攒年资调薪,挣一份死工资。

2020年线上教育在中国蔚然成风。虽然没怎么学过数学和计算机,线上教育丰富而系统的课程设置,让吴亚峰燃起深造的希望,决心到当下最热门的代码世界闯一下。

仅仅经过半年多的学习,吴亚峰收到了杭州一家互联网公司的Offer,并很快站稳脚跟。不但收入翻了几倍,更是完成互联网高级工程师的华丽变身。

互联网在中国的崛起过程中,从流水线工人摇身一变成为办公室白领的故事不知凡几。它最大的意义在于,再普通的人也能通过并不困难的努力提升自己的阶层,成为新进生产力的代表

新的上升通道被打开,新技术就是中国弥合贫富差距的新的依仗。

大基建从“铁公鸡”变成了5G基站、充电桩、数据中心;数据采集员、模型建构师、云客服、微店主……下沉到十八线乡镇和农村。

腾讯阿里拼多多……等互联网大厂都会把服务中心设在相对偏远的地区。这既是出于成本的考虑,更是得益于中国教育、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即使在十八线城镇也有足够多的合格劳动力,也不经意间给那些在大城市不如意的年轻人打开了一扇希望的窗。

你能够想象中国的农民,有朝一日能通过卫星管理上千亩农田,靠数字化助力农业,买了凯迪拉克?你能想象,即使留在原地过年,中国县域的消费却依旧活跃?

不知不觉间,差异正在悄悄淡化。这就是贫富的壁垒已然松动的证明。


中国发展亏欠农村、农民和农业的太多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全文中有11次提到乡村,5次提到振兴。

去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农村工作会议、政治局会议还有今年的一号文件,乡村振兴都是中国工作重心。

乡村振兴,不只是在应对全球化危机时的路径选择,还因为中国的城乡鸿沟实在太深,已经拖累到了中国再上层楼,必须优先攻克。

90、00后也许不知道,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农民做出了最大的牺牲。

从建国之后到今天,中国经济的狂飙是靠着三个“剪刀差”而发展起来:

一是早期,通过工农产品剪刀差来完成工业化的原始积累;
二是改革开放之后用城乡收入的剪刀差来形成劳动力低成本的“人口红利”;
三是城乡资产的剪刀差,城市通过廉价征地从农村和农民手里获得土地的高额溢价,实现城市化。

结果就是中国既有比纽约、伦敦还现代的城市,也有五年前还没通电、通路、通水,发展程度堪比非洲的落后村庄。

中国城乡收入超过3倍,政府公共支出、医疗、福利也差距明显,更重要的是机会不平等,中国农村超过4亿劳动力就业不足,随着社会进化大提速,农家子弟上升难度越来越大。

北大、清华,农村学生入学率不到20%,如果不考虑政策照顾,城市学生入读这两所大学的概率是农村学生的20倍。

还有意识上的歧视——“农民”无论是作为职业还是身份,在人类历史上从未被如此贬抑。

政府报告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从一定意义上就是还历史的欠账,要让农民成为一种有尊严的身份,让乡村面貌和这个时代相称,让种地的人也能富裕

过去四十年,中国乡村振兴经历了三个阶段:

依靠捐资输血的慈善式扶贫,靠基础建设、产业输入的加强乡村造血能力,最后是更根本的教育扶贫和新技术下沉。

乡村振兴的落地形式主要是新型城镇化。李克强总理曾经指出,新型城镇化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这个“新”是指观念更新、体制革新、技术创新和文化复新,是新型工业化、区域城镇化、社会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生态发育过程。

谁能带给乡村如此广泛且深刻的体系性变化?答案是科学技术。

检验城乡差距是否缩小的一个关键指标是,今天有多少人愿意回到乡村创业、工作、生活。

大约从2017年开始,互联网平台开始大规模下沉到中国小镇、农村。城里人能享受到的服务,也纷纷复制到了县城、城镇:扫码支付、外卖点餐、共享单车、社区团购……

现在在中国,无论繁华的东部都市的小商店,还是偏远的西部乡镇菜市场,微信支付码、支付宝支付码已经成为普遍的交易方式;

无论在一线CBD的办公楼,还是四五线的小镇老旧居民区,App一开,就会有蓝骑士黄骑士,为饥肠辘辘的你送来可口美味的晚餐;

……

伴随着乡镇与大城市生活方式的全面接轨,现在农民工返乡开始成为潮流。一些在城里见过世面的年轻人,成为乡镇农村新技术的推广先锋。

线上经济正全面进入农村。截至2020年6月30日的1年内,中西部电商小镇、村增势迅猛,全国涌现出300万淘宝村,而且线上经济的模式也越来越新潮、灵活,守在田间地头就可以卖货,其它的都交给平台解决。

数百万电商村镇,能够带动的就业可能就是数千万,让数千万农民摇身一变成为了服务业的从业者。

新的业态也在乡镇农村大量涌现。

在安徽淮北,有一个由退伍军人组成的创业团队,推广二维码支付、推广智慧停车,他们在小县城闯出属于自己的天地。

还有大量城里人无从知道的“人工智能培训师”,他们踏进所有的场景,和北京、深圳的最尖端实验室保持着数据同步。

还有新的产业在成长,像黑龙江泰来县、七台河市,河南新乡……已经开始对外主打“云服务小镇”的名片。它们是腾讯阿里、苏宁……这些平台最重要的后台支持力量。

曾经逃离北上广就变得彷徨的年轻人,如今则是天地之大,遍地可以成家立业。而且,选择更加多样,最新的数据显示,年轻人置业第一套房选在三线以后城市,正在呈加速上升态势。

工业化和城镇化让中国少了4亿农民,互联网时代将会重现这一奇迹。


把数字鸿沟消灭在一开始

中国拥有440万个4G基站,占了全世界的一半,也必将会拥有最多的5G基站。这是很多发达国家都难以理解的。

并非单纯因为中国地广人多,而是为了社会平等以及更好的发展。中国实在不愿意新的发展要再一次短暂牺牲一个庞大群体的福利。

因此,数字技术最好是普惠性的,它应当是弥合,而不是再一次让现有的鸿沟变得更宽更深。

腾讯2021年针对农村做了一份问卷调查,超过9成受调查网民希望尽快在农村推广互联网技术,这其中,农业生产设施、医疗设施、公共基础生活设施等是农村网民最希望得到数字化、智能化改进的领域。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农民的互联网理念超过了许多国家。

事实上,填平数字鸿沟,落后的乡村、最难的农业都是重点。

普通人很难想到的是,大约十年前,像腾讯拼多多、华为、碧桂园……这些中国各行业的佼佼者就已经大举进军农业,它们试图用数字技术再造中国农业的辉煌。

碧桂园在黑龙江参与了用AI技术进行上万亩农田的种植试验,从播种、插秧、除草、施肥到收获,全部使用人工智能、无人机械进行,整个团队仅一二十号人,大部分时间都是通过大屏幕、传感器下达指令完成。

2018年,腾讯参与了农业著名高校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发起的“第一届国际智慧温室种植挑战赛”。在这场比赛中,腾讯的农业人工智能种植解决方案iGrow系统,在短短几个月里,学习了相当于一万五千年的黄瓜种植经验。通过精细化控制降低劳动成本20-25%。

今年全国两会,马化腾在建议案中,特别提到引导互联网科技与智慧农业“同频共振”,加快推动农业生产数字化。

国际上往往把“数字鸿沟”列为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力和体力劳动差别之后“第四大差别”。

然而中国从数字化技术一开始就特别注意不要让这个差别随着时间而积淀,更注重随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比如疫情期间,针对老年人因为不精通智能手机,导致举步维艰的问题,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微信小程序推出了一系列适老化功能,针对老年人无健康码出行难、不会操作就医难等问题逐个击破。健康码适老化相关功能已覆盖全国至少3000万老年群体,有效打破了疫情期间老年人的出行窘境,展示了科技的温度。

很多人都会关注到产业互联网大企业的动态。

比如三一重工作为中国最大、世界第五的工程机械制造商,为了解决生产过程中备件替代、库存管理等一系列需求,和腾讯云携手共同打造“根云”工业互联网平台,大大提升了企业生产效率。

但事实上,最先进的数字技术应用、产业链整合往往是在更小规模民营企业层面。利用大数据,中国服装行业已经把最小接单量压缩到了20件,运营得好的企业甚至可以实现零库存,按需求定制的人工智能生产线——阿里的灵犀样板工厂已经是现实。

纵览中国的经济发展史,数字技术也许可以被称为中国最平民化、最接近平等的一次技术普及。


历史的欠账没有那么容易消除

这些大坑,几乎每一个先发国家都曾遇到过,它们为解决这些问题也付出了艰苦的努力。

比如城乡差别,美国用了70年,相当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的时间。

而且,由于中国走的是后发赶超之路,导致中国虽然可以用几十年时间走完别人上百年走完的路,同时也会把别人上百年遭遇的问题浓缩到几十年,因此解决难度也越大。

比如环境问题,当年的英美只需要在特定阶段专门解决粉尘污染、光化学污染、噪声污染、PM2.5污染……即可,而中国却得不得集中应对。

新时代已经打开大门,但历史欠账却没有那么容易消除。

很多人觉得绿色环保是西方国家试图削弱中国竞争力的阴谋。但中国高层早已认识得很清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

去年9月,中国在联合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碳中和和过去的节能减排不同,乍看是环保问题,更深层次则是新能源、新技术、新基建的问题,本质上依然是解决发展和生存之间的冲突,和弥合前面的几大差距终极目标一致。

更重要的是,它的最佳实现路径依然是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它对中国来说是一场能源革命和科技革命,倒逼中国必须集中力量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冲在这个领域最前面的恰恰是最能代表这个时代气质的最优秀的企业。

目前,全球约 41 家科技企业已经设立长期 100% 可再生能源目标,其中约 20% 的企业已经实现了 100%可再生能源目标,另外的约 50% 全球科技企业的 100% 可再生能源目标时间线设置在 2030 年前,44% 的企业在 2019 年已经达到了 60% 或以上可再生能源利用。



中国的众多企业也在此列,尤其是科技企业。

2021年1月12日,腾讯宣布启动碳中和规划,积极响应中国碳中和目标,成为首批启动碳中和规划的互联网企业之一。

在全国两会中,马化腾也在建议中表示,“推进碳中和是科技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积极体现。”

数据中心的能耗,一般人根本想不到。

腾讯率先在数据中心和总部大厦中运用人工智能和云计算来降低碳排放,迄今已经经过四次迭代。以一个拥有30万台服务器的园区为例,一年可节省2.5亿度电,大概相当于成都市1天的全社会用电量,真正实现绿色数据中心理念。

再以天津数据中心为例,仅仅是回收其冬季全部的余热,热量用于采暖可覆盖的面积达到 46 万平方米,如果用于家庭采暖,可满足 5100 多户居民的用热需求。能减排二氧化碳量达5.24 万吨,碳排放当量约为种植286.4 万棵大树。

碳中和在中国的落地,或许表明这个国家的发展理念真正站在世界潮头。


进入21世纪以后,人类没能走向更平等,撕裂反而在加剧。

保罗·科利尔在《资本主义的未来》开篇写到:

“深刻的裂痕正在撕裂我们社会的肌体。裂痕给我们的民众带来新的焦虑与愤怒,给我们的政治带来新的激情。”

这一幕如今在美国,在香港,在世界诸多地方都在上演。阶层之间的摩擦与反叛撕裂着世界,他们是特朗普的支持者与反对者,是脱欧派与留欧派,是都市与乡村的对立……

在全球脱钩和撕裂的大潮下,中国跨越历史的巨坑变得更加紧迫而富有普遍意义。它也许能够提供完全不同的发展路径。

在2021年全国两会上,在内外压力下,这种紧迫感显而易见。众多的建议、提案最终都指向了这些鸿沟。

马化腾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提交的多份建议,涉及乡村振兴、新就业、碳中和、数字治理、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保等领域。
苏宁董事长张近东携多份建议上会:重点关注乡村振兴、循环经济、数据共享、绿色物流、小微企业发展等问题。
雷军的建议案则关于运用智能技术帮助老年人更好融入数字生活、加强数字化赋能县域医防融合发展等……

企业家们站在他们的位置发声建言。希望工程的发起人徐永光曾说:“企业存在的使命就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用商业的办法来解决。”

这也是企业的社会价值所在。

幸运的是,和几十年前相比,中国不再积贫积弱。中国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中国拥有了能排进世界前十代表先进生产力的企业,更关键的是我们目标明确,随时准备应对变化。

它们足以成为中国跨越鸿沟的最强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