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5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或将被重塑!从这个指标,看谁最有潜力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人们通过自己的消费被辨认,而非通过他们所生产的东西被辨认。”

你很难说清楚这个时代到底是属于谁的。

从短缺经济年代走过来的老一辈,他们笃信节俭持家、落袋为安,在消费上更关注“大件”和刚需的支出,除了住房、医疗、教育之外,没什么能轻易动用他们的储蓄。

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Z世代,95后、00后们成长起来之时中国经济已换了天地,他们通过消费表达自我,在买买买的结账声里寻找价值认同和自我满足,在花呗和信用卡里预支幸福。

两代人之间隔着的不仅是岁月,更是中国经济发展最迅猛、社会变化最剧烈的40年。

曾经炫耀手腕上“上海牌”手表的有产阶级,和如今以苹果iWatch Series 6当社交货币的精致无产者,要在这个“消费分级”的大时代下达成和解。

在世界工厂之上,再造一个品牌之国。

这是中国走向大消费时代的宿命,也是中国制造突围的必经之路。


逃不开的轮回

历史是上升的螺旋,我们终究无法逃离周期的轮回。

40年前,中国从计划经济到改革开放是一次惊险的跳跃,也是一次彻底的生产力解放,把中国老百姓从短缺经济的苦难中拉了起来。

当时老百姓想消费的东西,以“三大件”为最高标准,有上海牌手表,永久牌、凤凰牌自行车,飞人牌、蜜蜂牌缝纫机,牡丹牌、红星牌收音机……


对于老一辈“品牌原教旨主义者”来说,这些才称得上一声“国民品牌”,承载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辛酸,老百姓的共同生活记忆。

只要听到名字,就能感受到一股浩荡深重的历史烟云扑面而来。

当国门打开之后,国际大循环战略被明确,以1987年王建的《关于国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构想》为代表,其核心是:两头在外,大进大出

农民洗脚进城,大量剩余劳动力吸纳进外循环,变成人口红利,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赚取外汇,推动重工业、农业发展,使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相互推动。

站在80年代末往历史下游看,风起云涌,又苦又甜。

中国人急着在全球供应链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用低成本的劳动力和资源供养全世界。

在不停生产、不停制造的同时,大家的腰包也变得越来越鼓,有更多的钱可以进行消费。

大量国外品牌进入中国,带来了他们的生产线和订单,也抢占着中国的消费市场。“世界工厂”的头衔从日本渐渐向一海之隔的中国过渡。

中国的人口红利,既是低成本生产力,也是消费大市场。

冰箱、洗衣机、电视大量进入中国,整层楼的街坊挤在一个屋,围着12寸电视屏幕看《射雕英雄传》、《红楼梦》、《西游记》。

彼时美日在打贸易战,日本品牌在全球崛起,代表着制造业的高科技水平,松下、索尼、三菱、丰田、优衣库闻名世界,而一场打断日本经济奇迹的亚洲金融风暴渐露狰狞。

处在“微笑曲线”底部的中国人也已对只做低端制造业、粗加工环节不满足了,中国制造业必须要向价值链上端移动。

在中国对外经济最发达、制造业大量聚集、民营经济改革最快的地方,涌现出一大批富有远见和胆识的企业家,大批民营企业涌现——联想、海尔、娃哈哈、万科TCL、健力宝、安踏步步高比亚迪……


马云在杭州创办了阿里巴巴,用B2B的信息交易平台走向国际,孙正义完成了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一笔投资,世界重新认识中国企业家,但属于他们的大时代还在十年之后。

进入新千年加入WTO之后,中国制造迎来黄金十年,这是财富爆发最疯狂的年代,极致的人口红利和消费红利,先后把宗庆后、刘永好、王传福、梁稳根、黄光裕等人推上首富宝座。

他们开启了改革开放之后,在“外循环+工业化+城市化”三大趋势叠加之下,中国第一次的民族品牌大兴。


流水线上的二十年

今年的新国货运动,是民族品牌又一轮崛起,也是一场轮回。

近十年中国人口红利衰退,增速开始放缓,中国在适应新常态。“内循环+数字化+新城镇化”三大趋势换档下,为的是释放近十年累积的技术红利,激发国内消费活力。

但同一时间,有识之士都看到了“夹缝”里的中国制造地位

低端制造业向着生产成本更低的地方出清,越南、印度、马来西亚,空心化的魔咒来了;

高端制造业则在全球市场上被卡脖子,从2018年中美贸易战开始,到今天的科技封锁,我们一直没找到突围之路。

产能过剩、去库存、存量战争、供给侧改革,这个时代的竞争是更残酷的,轻松躺赢把钱挣已经是过去式了。

过去同质化竞争严重,大家为了抢夺订单恶性竞争,甚至超出了底线。

一方面要控制成本上升。一要靠产业整合与优化,一轮大洗牌淘汰和重组腰部以下的参与者;二靠政府优化营商环境,高抬贵手让民营经济释放活力,让市场发挥作用。

另一方面是产业升级,研发更高科技、产业带和供应链集群——提升效率;追求更高质量、创造自主品牌——创造生产附加值。

如今,中国制造、中国质造和中国智造的三大进程同时在进行。


40年的时间里,中国制造拥有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在过去20年里,整个中国互联网井喷式发展;过去10年的创新,都集中在移动互联网的风口红利上。

这给了中国全球最领先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完整的数字化供应链集群、移动支付体系、物流运输网络、超级电商平台……

中国制造得到了全方面的升级,无论从效率、成本还是品质,都在全球变成领先。上周阿里巴巴揭幕的迅犀数字工厂之所以引起全国范围的轰动,就是因为其代表着未来中国新制造的方向。

未来最大的不确定性就是需求能否跟得上。

中国预计在今年建成全球最大规模的消费市场,一个关键指标就是中国人均GDP突破8000美元大关。消费是三驾马车的第一动力没错,但这也不能掩盖居民收入增速下降、贫富差距拉大、消费占比亟待提高。

一方面是中国4亿人的中等收入群体,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他们一边承担着信贷,一边也有更高品质的生活需求;

一方面是6亿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群体,他们散布在中国各个角落,互联网要为他们实现收入增加和消费平权,让其过上应有的生活。

这就是如今中国消费市场的一个侧写,消费升级与下沉时代同时并存。

下沉不是劣质,升级也不和高消费挂钩。

生在这个报复性存款的年代,生在中国大市场,消费者们需要的是更符合他们需求的新品牌。


被撬动的宏观尺度

如今的中国,制造、质造和智造三大进程同时进行,产能在区域间不断流转。

人口在加速流动和聚集、资金在寻找出口、倒闭和创业时刻都在发生,每一个微小选择的汇聚,撬动着中国城市与产业格局的宏观尺度。

未来格局重构将由今天的选择注定,而从“新国货崛起”的维度来观察不同城市的选择非常有意思。

作为未来十年中国消费市场上最大的趋势,民族品牌崛起的内核是消费内循环和供给侧改革的共同作用,是“双循环+新城镇化”的叠变。

在外循环时期,城市的竞争力来自于区位优势、制造能力,更多是行政管理的资源调配。依赖外向型经济的城市基本都具备制造业底蕴。

能否转型将制造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能否激发民营经济、市场活力,能否调整城市产业带、布局数字经济,是这次考验的主要命题。


可以看到,能够打破城市GDP排名的城市,如宁波、佛山、晋江、东莞等,都是有着深厚的制造业基础,民营经济最活跃,营商环境优良的地方。

而没有在榜单上出现的城市似乎更能说明问题,前10城中北方仅占1席,前20中只有城。

中西部城市在小步快跑,追赶东部沿海地区,而以秦岭-淮河分界,南北区域经济的差距却在扩大。

科技的赋能是具有破壁效应和指数效应的。数字化填平了大城市和中小城市之间的数字鸿沟,给了小城市弯道超车的机会;同时也让大城市,尤其是关键时候做出正确决定的地方,强者愈强。

重要的不是哪座城市在生产,而是哪座城市在创造。


越是经济活跃、消费旺盛、城市文明突出的地方,越有可能诞生走向全国的大消费品牌。更多中小城市的特色产业也走上前台,成为促进中国区域平衡发展的新动力



再造一个品牌大国

过去十年,中国消费品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9年中国财富500强中,大制造和大消费类的公司超180家,而且增速还在不断上升。


图源:《2020中国消费品牌发展报告》

随着农夫山泉的钟睒睒一度问鼎中国首富,标志着属于大消费的时代又回来了

从表面上看,这是人民消费水平提升的必然结果,是“内循环+数字化+新城镇化”的合力,背后是超级平台、超大规模产业带、全渠道供应体系的支撑。

电商经济、平台的崛起,阿里巴巴经济体的出现,首先改变了中国供应商渠道,然后改变了中国的消费者习惯,最后带来的是整个供应链的整合升级。

人与人,人与货,人与物的连接方式全部被改变:

对消费者来说,天猫构建了古往今来最便捷的商业基础。包括覆盖全球的物流网络,和最便捷的移动支付技术,也让足不出户、买遍全球成为可能。

对生产者来说,产业链高度集中,依托平台经济的完整生态,过去各个分散、同质化、小规模行业在超级平台的整合下,快速形成一两个头部品牌和大量腰部品牌。

中间渠道环节压缩,让产生新品牌的门槛大大降低了,相应的品牌忠诚度也被冲淡。

品牌即认知,成为了一种共识。品牌价值重新与产品深度绑定。

优质产品、极致性价比、体验式消费、价值寄托成为了一个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在任何一个极致细分、垂直的赛道都可能跑出大消费品牌,成为行业第一所需的时间大大缩短。


图源:天猫618、双11数据

元气森林、钟薛高、王饱饱这样的品牌,在电商经济的浇灌下短短几年就做到了前人无法想象的规模。

强大的品牌可以自建体系,自我管理,但是绝大部分的企业都将与平台经济合作,借助阿里巴巴的超级流量、供应链、数据和科技优势来补短板。

所有品牌最终都要走向全渠道:

对老字号、传统品牌而言,需要借助淘宝天猫这样的超级平台,向线上化转型;

线上快消费、短周期起家的新品牌,也在积极拓展线下,打破电商天花板;

大量新品牌在天猫平台成长和孵化,一出生就能是一个全国铺开的消费品牌,大幅缩短了产品前期推广的周期。

从短期来看,尤其是疫情之后,拥抱阿里这样的互联网渠道,稳定销售保证收入,是依赖传统渠道的破局关键;

从中长期来看,中国消费力和消费结构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行业发展必须通过数字化转型不断适配中国人民生活方式、消费需求的改变,才是应对更加不确定性未来的必修课。

未来10年是新国货的黄金10年。


有先见之明的天猫不断升级对国货的扶植力度,过去3年,有超过10万的新品牌在天猫上成长起来,几乎占总商家数量的半壁江山,今年阿里更是重新启动了“春雷计划”,联合阿里巴巴集团生态的力量,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让更多的新国货深耕本土,走向世界。

真正能够留存下来的品牌,只会是能创造社会价值的品牌。

中国经济的升级浪潮,需要好的基础设施,需要更强的制造业,也需要更多的世界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