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之道》 第六章 投资心理学

发布于: 修改于: Android转发:0回复:0喜欢:0

尽管短期的股价波动对公司价值没有什么影响,却会引起投资者巨大的情绪不适

1,把股票视为企业……这将给你一个完全不同于股市中大多数人的<视角>

2,安全边际……这将赋予你竞争优势

3,对待股市有一个真正投资者的<态度>……你就能战胜股市中99%的人。

格雷厄姆的市场先生的说法已经60多年了,可是市场依旧非常不理性,恐惧和贪婪充斥着股市,投资者应该避开市场先生带来的情绪旋风。为此,我们需要熟悉一些行为金融学

………………………………………………

过度自信

投资人对于自己强于他人具有高度的自信,他们高估自己的投资能力和知识

表现是:对于认同他们的信息,他们就依赖。对于相反的信息,他们就忽略。

过度自信解释了为什么很多基金经理表现不佳,他们从掌握的信息里过度自信,认为自己更正确,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人们对于坏消息反应过度,对于好消息反应迟钝。心理学把这称为【过度反应偏差】。因此,如果短期的财报表现不佳,投资人想都不想就会快速做出决策,股价必定受到影响。这种过分强调短期的行为叫做【短视】。( 坏消息会让投资人极度不理性地抛售股票。)

网络时代,查看股票行情异常便利,那么,为了避免【短视】行为,不理会股价的随时波动对投资者有益吗?答案是确定的。【投资股票,然后不要打开信封。】

总结:

过度自信,投资人【自以为】可以战胜短期市场,而进行了【频繁的短线交易】或一边长线持股一边【做T挣差价】,最后都会落空。

同时,频繁短线操作,除了过度自信这个人性缺点,也证明了以下几点:

1)多数人受到市场情绪的影响而根本就耐不住寂寞。

2)多数人根本不能满足于年均15%的收益,他们不能很慢的积累财富。越来越多的人参与短期投机

3)多数人的视角并不是在关注企业,而是【把眼睛盯住了市场】考虑的是股价波动带来的【短期收益】。【买股票就是买企业,这样的投资者,太少了】。

………………………………………………

损失厌恶

这一点是阻碍投资者取得投资成果的最大难关

人们并不看重最终财富的数量,看重的是财富的增量部分是盈余还是损失。(即:巴菲特说的:很少有人愿意一步步最终变富有;也就是说:人们更关注于短期的利益得失。)

人们对于同样数量的损失和盈利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损失所带来的痛苦,是盈利所带来的喜悦的2.5倍

这是人类心理学的基础之一。

具体的表现:我们都想做出正确的决定,保留好的生意,我们持有错误的决定太久,只是模糊的期望有朝一日能等到翻身解套之时,通过不卖出所持有的套牢股票,我们逃避面对已有的失败。

心理账户

心理账户的概念,可以理解为:为何人们不愿意卖出自己持有的亏损的烂股票。因为在他们心里,只要没有卖出,账面的损失就仅仅是账面上的,并不是实际的损失。这帮助我们了解了风险承受问题,人们更愿意用意外之财去冒险

短视损失厌恶

研究发现:长期投资主要回报发生的月份,占所有月份的7%。也就是说:在余下的93%的月份里并无回报。那么这就很清楚了,看投资结果越频繁,你看到的亏损的次数就越多。如果每天看一次,有一半的机会看到亏损,但如果每月看一次,这种亏损带来的心灵损伤会降低很多。

如果你每天不看持股组合的净值,就不必遭受每日价格起伏波动的焦虑之苦。持股时间越长,面对的波动就越小。换言之,影响投资者情绪风暴的因素有两个:1)损失厌恶。2)看净值频率。两者综合起来就是:【短视损失厌恶】

如果不看组合净值,像持有债券一样淡泊于心,那么,多长时间看一次投资结果最佳呢?答案是:1年。(注意:这是经过计算的)。这也是为何巴菲特说:最好股市一年开放一次。

我们每次讨论损失厌恶时,都要考虑查看投资回报的频率问题。

投资者查看净值越频繁,他们越容易受到心理打击。而上下波动的股票就越没有吸引力

损失厌恶时人类的本性。无法更改。但与之相反,查看投资净值的频率原则上是可以控制的。

旅鼠效应

一个心理学的陷阱:投资者的从众行为。旅鼠悖论。

大多数的基金经理几乎没有动力去做一些大智若愚特立独行的决策。他们个人的得失很明显,如果做的非常规的决策,即便干得出色,得到的也仅仅是拍拍肩膀的奖励。可一旦做砸了,饭碗就没了。

循规蹈矩终将失败

特立独行才是可行的出路。

做一个孤独的旅鼠可能不是一件坏事。

情绪陷阱的管理

与金钱打交道的每一个方法都不会那么顺利。

但我们认为“短视损失厌恶”这个问题最为严重。我们相信这是绝大多数投资者取得投资成功的最大障碍。很少能有人克服这个痛苦的心理负担

巴菲特克服了短视损失厌恶。

在1989-1998年这10年当中,可口可乐的股票表现超过大盘。但以每年统计,其涨幅超过大盘的次数在10年中有6次。通过厌恶损失的数学分析,投资可口可乐的情绪效应为负数(6个上升的正数和4个下降的负数情绪*2.5)。可以想象:持有可口可乐股票的人,在股价表现低于大盘的时候,会卖出股票。---这也是为啥:他们虽然中间间断性的持有过可口可乐股票,却没有巴菲特长期持有的收益更高。

格雷厄姆说:在大多数时间,股票的表现都是非理性的。它会向两级波动。原因在于很多人根深蒂固的投机和赌博心理。例如:希望、恐惧、贪婪。

格雷厄姆说:人们必须为股市的涨跌做好准备,包括:知识上、心理上、和财务上的准备

格雷厄姆说:投资人如果过度担心自己的持股由于不合理的市况而大跌,他们就会将自己的优势转化为劣势。这种人最好远离股市行情,否则他会由于别人的错误而导致自己的精神痛苦。(解决办法:股市行情不好的时候,不看股价)。

与众不同的另一面: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将股票视为企业”和“集中投资”的方法,是与大学里的金融理论课程完全不同的。大学里金融教科书并非时企业家所整理编写的而是一群学者的纸上谈兵。 

使用巴菲特原则投资的人,很快就会发现自己从情绪和心理上,已经与大多数股市参与者不同了。 

有3个学者分别做了《协方差》《有效市场假说》《资产定价模型》,看来,金融界已经被一群搞学术的大学教授所定义。

巴菲特对于风险有着不同的定义:企业的内在价值风险才是最大的风险,而不是股票价格的波动

巴菲特说:如果你今天买了股票,准备明天卖出。那就等于参与了风险交易。就像掷硬币一样有50%的几率。但如果你买了股票,持有10年那风险就会大大降低。【风险与投资期限有关系】,这一点是巴菲特与现代投资理念的最大不同之处。

巴菲特说:多元化是无知的保护伞。如果你不想发生什么特别的不测,你最好持有市场上全部的股票。这没什么错。这对于那些不知道如何分析企业的投资人来说,是个好方法。

巴菲特质疑市场有效理论的核心点:“没有证据证明,所有投资者都会分析所有可能得到的信息,并由此获得竞争优势。”不过,市场有效理论依然在商学院里由教授传授给学生们。当然,这些理论的传播倒是给巴菲特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在十字路口,左边是:智力+情绪=学者们的现代投资理论,右边是:实践经历+简单数学+长期坚持的企业家=巴菲特模式。

 

为什么心理学会起很大作用??

 

1、 情绪比理性更有力!恐惧和贪婪会推动股价高于或低于企业的内在价值。短期而言,人们的情绪对于股价更具影响力而不是公司的基本面。

2、 当涉及投资,情绪就变得非常真实,(那可是自己的真金白银啊),它影响人们的行为,最终影响股价。

3、 懂得了人们情绪冲动后,我们可以:

1)你能从中学会如何避免多数人的错误

2)你能识别多数人的错误,并从中捕捉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