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Android转发:4回复:4喜欢:15
我曾经在IBM美国公司做战略咨询多年。“Once an IBMer,always an IBMer.”——曾经是IBM人,永远是IBM人。我在这家公司学到了非常多的东西,也成长了很多。尽管已经离开,但我心里一直是惦记着老东家的。几天前,有关IBM的一条标题党消息,在朋友圈刷爆了——号称IBM为了转型认知计算和云平台企业,要放弃咨询业务。

据我了解,上述消息应该是失实的。

流传的IBM内部邮件显示,这应该是又一次机构重组。IBM公司将重组为两大部门: 认知科学部门,包括原来的咨询部门和销售部门(也是我认为最没用的部门);以及云计算部门,包括原来的软件部门和硬件部门。在IBM工作过的人都知道,机构重组基本上每隔半年就会有一次。换汤不换药,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时间,尤其是机会成本。

Missed opportunity——“丧失的机会”,应该是对IBM近三十年最好的描述了。这家公司发明了数据库理论,有了DB2,结果在数据库领域,是Oracle做的最好。它发明了PC(个人电脑),但错过了PC时代,为微软和英特尔做了嫁衣。IBM最早提出“e-business”,互联网时代电子商务的概念,为大批的企业做了很多的咨询,却因为斤斤计较一时一地一个项目的盈利与否,错过了参与很多互联网创新创业的机会。同样,IBM是最早提出云计算概念的企业之一,在数据中心领域又有先行优势,却因为自己内部的硬件部门卖服务器的指标作祟等原因,在云计算方面也输给了亚马逊和谷歌。在数据方面,从当年的数据仓库,到BI(商业智能),到大数据,到人工智能,IBM哪一次也没能做到行业老大,一直在谈概念,一直在追赶……

我曾经有几个项目,与IBM在美国纽约州的Watson研发中心合作开发。我觉得那里的研究人员水平非常高,且富于创造力,有很多的好点子。每年IBM的专利数在全世界的公司中,一直都是第一名。可惜这些研究人员被大量的官僚管着,无法变现这些想法。在其他各个部门中,也是大量的工程师、技术人员的创造力受到官僚的压制与束缚。大批的人才跳出IBM,自己创业。

我个人的感受是,在IBM真正做事的人都对官僚深恶痛绝。公司内部流传着一个有名的食人族的笑话,充分反映了大家的心声:两个食人族在IBM内部工作多年,吃了很多的销售总监,培训经理,xx主管,xx高管,一直都没有人发现。直到有一天,他们发现没有可吃的经理了,不得已吃了一个打扫卫生的清洁工,被发现了…… 然后,他们被评为IBM中兴的头等功臣。

从IBM出来的人创办的企业,不乏SAP(思爱普)和Cisco(思科)这样的巨头。如果这些创业企业都是由IBM自己风投孵化、控股或者参股,那么今天的IBM将是一个怎样的企业?

我曾有幸与IBM历任几位顶级高管座谈,也曾多次建言要在IBM做一个巨大的孵化器,孵化内部员工的创业点子,可惜都因为官僚的阻挠、每季度财务数字的考虑等种种原因,都没法实现。其实,这种企业内部的孵化机制,就是Google后来开始做,并且做得非常好——让自己的员工在内部展开天马行空的创新创业,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与员工一起成长成功。

这一次,我感觉IBM有点像赌博,把所有的赌注押在“认知科学”这个孵化项目上了。从目前公开可见的有关这个项目的宣传材料、以及找到的一些合作企业案例来看,它似乎很像当年的数据仓库、BI(商业智能),以及后来的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等。IBM在这些领域都做了大量宣传,其实带来的业绩并不多,效果并不好。

我现在自己在做创业孵化和天使投资的工作,深深知道,做风险投资,就是要多投一些项目,分散风险。而IBM这次是把百年老店、几百亿美元的世界顶级企业,押宝在一个项目上,不可谓不是豪赌。

问题是,赌的值得吗?成功了,未必能够重振雄风。失败了,也未必死,应该还能吃些老本,但也就是苟延残喘了。

【分享文章】IBM豪赌是赢是输? //“IBM豪赌是赢是输?”——网易云阅读订阅源《FT中文网》。 网页链接

全部讨论

2016-01-12 10:44

IBM给人啥都会的感觉?

2016-01-12 10:43

走了模糊路线!

2016-01-12 08:54

2016-01-12 08:54

繁冗的组织架构,任何一个企业都绕不开的结,迟一天早一天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