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尔夏 的讨论

发布于: 雪球回复:0喜欢:19
最近陈光明的演讲中提供过一个数据:
“过去10年,也就是2014年A股市场相对低点至今,公募主动权益基金复合年化收益率超过15%的产品,在633只具备完整业绩区间的基金中仅有37只;而过去15年,复合年化收益率超过15%的基金数量为零;过去20年,复合年化收益率超过15%的基金同样为零。”
私募当中,我掌握的数据,能长期年化超过15%(十五年以上)的也是凤毛麟角。
大多数股民都对长期年化收益超过10%是什么水平没有概念,都还在幻想一年三倍,三五年财务自由。

热门回复

成为一个合格的投资者的第一步就是:理解长期复利增值不可思议的巨大威力,降低对投资年化收益率不切实际的预期,愿意慢慢变富。当你知道巴菲特和施洛斯等全球最顶级投资大师的年化收益率也不过20%左右,约翰涅夫这样的知名价值投资者也不过12%左右的年化收益率,你才能明白,10%的年化收益率已经是一个非常高的目标,如果你在5-10年的中短期内达到或超过了这个年化收益率,也不要骄傲,这中间可能有运气成分。
投资是这样的情况:你把钱买标普500这样的指数基金,不费吹灰之力可以获得6-7%的年化收益率,但要想在此基础上每提高1个百分点,都难如登天,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对个人秉性有着极高要求。
对投资目标收益率有切合实际的期待,这个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判断一个人懂不懂投资、能否做好投资的试金石之一,期待一年翻倍、年化收益率20%以上,说明你不愿意慢慢变富,也没有理解复利的巨大威力,你就会走歪门邪道、投机取巧,不切实际地期待一年赚20-40%来发财,很容易导致你的投资心态不正常、投资动作变形,比如被贪婪和恐惧支配,比如时刻满仓甚至加杠杆,比如只有几十万就敢辞职炒股,比如去相信那些号称一年翻几倍、万亿投资之路之类的假股神的投资鸡汤……
价值投资之所以难,是因为愿意慢慢变富(每年只增值10%左右)的人太少……
种一棵树都需要翻土、播种、浇水、施肥、培育好几年才能进入丰产期,前几年都处在亏本投入的阶段,如果你期待每年赚30%以上甚至一年翻倍,怎么可能有这个种树等待开花结果、慢慢变富的耐心?这种心态就不可能做好投资。
一个合格投资者的基本前提就是认同长期10%的年化收益率是非常高、非常难的目标。而且,如果一个人愿意接受10%的年化收益率、慢慢变富,就不会在本金有限时轻易辞职,当你有几百万的本金,长期10%的年复合增长,将让你变得非常富有。看看我多年前制作的这个复利模拟表:11%的年化收益率增值40年,100万将变成6500万,如果你在40岁有200万本金,平均每年增值11%,80岁时,你将拥有1.3亿身家,绝对超越地球上99%的人了……这还不知足?我在多年前就非常明确地知道,到我七八十岁时,会有几个亿的身家,运气好可能十几个亿,我为什么要去冒不必要的风险?所以,我几乎从不满仓,多数时候只有60-85%的仓位,牛市高峰期甚至只有20-30%的仓位,过去十年,我随时假设明天楼市崩盘或经济危机,所以我必须保证手头永远有现金可以抓住这种泡沫崩盘带来的绝佳买入机会,在上升期,这种不满仓当然会降低我的年化收益率,但也给了我在熊市超低价抄底的绝佳机会……

几年前,上一个这么跟我说的人,当时七八年投资的年化收益率接近30%,这是有公开业绩的私募经理,过去三年,他连续亏损了几年,年化收益率已经被拉低到几乎没什么盈利的程度,也就是说,遇到一轮熊市,他过去七八年的累计投资收益几乎全部亏光了……
这种例子我见的很多了,短期的高收益率,太常见了,有很大的运气或冒险成分,要么是加了杠杆,要么是高度集中仓位猛干一两个公司,要么是刚好踩中了风口猪都飞上了天……
投资最忌讳过度自信,最需要保守谨慎,保守谨慎的品性,独立思考我行我素不人云亦云,固执又能客观理性,愿意延迟满足以不断积累本金,求知若渴的好奇心和广泛的兴趣,很多领域都懂一点,不为了高收益率去承担不必要的风险,等等,这种矛盾的品性几乎是天生的,后天学不来。
认为自己就是巴菲特一样的投资奇才,这种过度自负,就是不够保守谨慎的态度,对年化收益率的过高期待,很容易导致一个人冒不该冒的风险,做事情不留余地,一旦不如预期就心态失衡、动作变形,短期内可能运气好,看不出保守谨慎的价值,长期而言,随机性会相互抵消,运气不那么重要,风险一定会兑现。
当你预期10%的年化收益率,最后得到了20%甚至更高的收益率,把这当做老天的奖赏就好,并且要意识到当前可能承受了不必要的风险,接下来很可能会很难再有这么好的运气,应该更加保守谨慎,这种心态才是淡定健康的,既不过度贪婪,也不过度恐惧,而是冷静理性,投资要永远如履薄冰,明白有随时归零的风险,忘乎所以地以为可以像巴菲特一样年化30%,这根本不叫保守谨慎,这叫自负。在投资早期,我经常只有50%的仓位,因为我认为我没有能力支配那么多钱,所以我只用一半的钱去投资,剩下一半的钱存定期或买其他固定收益产品,等待熊市极度悲观才使用,很多次,这种极度保守的做法让我在超预期的腰斩中减少了损失,并且等到了极低的买入价,这让我在惨烈的港股市场活到了今天……
过去几年年化收益率很高,正确的态度是反思自己是不是不够保守谨慎,承担了不必要的高风险,而不是沾沾自喜,自比早年巴菲特。

问题是:本金不足本身就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一个人能力有限,设定一个更高的年化收益率目标,并不会让他更快变富,反而会让他心态失衡、动作变形……

如果我儿子不懂投资、能力又不强,在我死之前给他交代后事,我可能会这样建议他来配置家庭资产:10%配置城市最佳地段门面或城郊高速出入口附近仓库等不动产供收租、20%配置A股的红利ETF、20%配置美股红利ETF、10%配置罗素2000ETF、10%配置MCHI或H股ETF、10%配置标普500ETF、10%配置中证500ETF,还剩10%就存定期和活期,用于吃喝玩乐……

越涨越卖、越跌越买就是一种保守谨慎的做法,万一牛市没有来,越涨越卖也锁定了一部分利润、拉低了持仓成本、腾出了更多现金,万一暴跌,我又有了更多钱可以加仓。
牛市是一种期待,我的投资盈利不基于牛市来不来,指望满仓把牛市从头吃到尾,指望一轮牛市赚几倍,几年就财务自由退休,何尝不是一种过度贪婪?
有些标的从过去几年最底部已经翻倍甚至翻几倍,比如中海油,越涨越卖是妥当的。

在连续上涨途中越涨越卖,其实跟在连续下跌途中越跌越买一样反人性。
连续下跌途中,你的每一次加仓都被进一步下跌打脸;
连续上涨途中,你的每一次减仓都被进一步上涨打脸;
之所以越涨越卖、越跌越买,隐含假设是:我难以准确估值,我的估值可能存在重大错误,我也无法预测顶部和底部在哪里……
但是,对公司的研究和估值,仍然是最关键的,我们可以等大幅度暴跌到多年低位后再一个显而易见的低估区间才开始越跌越买,不会在股价从多年高位略微下跌一些就冲进去越跌越买;我们也会等大幅度暴涨到距离最低点50%以上时才开始越涨越卖,也可以根据估值调整卖出间隔和卖出量。
投资的艺术性而非科学性,就在于公司未来的盈利受各种因素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因此我们对公司的估值也只是一个不同假设前提下的概率分布。
但最近这些年,我也越来越感觉到,要想赚大钱,要想面对暴涨无动于衷、不急于越涨越卖,遇到暴跌、敢于越跌越买到很大仓位,还得是那种你非常确信具备深厚护城河的伟大公司,持有这种公司,面对牛市,就算股价翻倍,我也敢于岿然不动,这样才能赚到估值泡沫的钱……
目前唯一符合这个标准的持仓,似乎只有一个腾讯控股,除非涨到估值非常离谱,否则我不想越涨越卖,越涨越卖本质上还是在投机……

中海油从最低点已经涨了三四倍了,荣泰健康等其他很多标的从最低点已经反弹超过50%了,越涨越卖是更谨慎的做法,如果牛市真的来临,会降低盈利,但如果牛市没有来,转头向下暴跌时,也有更多资金可以加仓。越涨越卖和越跌越买,让你处在一种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地位,涨跌都不怕。

我计算年化收益率,分母包括生活费、我和老婆的微信余额、外汇现钞、银行卡定期、公积金账户余额等不动产之外所有可快速变现资产在内,理论上都是家庭可投资资产。单算股票账户的投资收益率,我有几个账户年化收益率要远超11%,没啥意义,我看的是家庭净资产增值速度。

没有规划,随心所欲,好奇心驱使我不断探索和学习新知识,我浏览器长期打开50个以上标签页等待阅读,一堆想读的电子书和智库报告、研究报告来不及读,一堆电影和纪录片来不及看,时间根本不够用,没时间去规划,唯一的规划是,上午和晚上头脑清晰效率高时,尽量阅读投资内容,其他低效时间泛读。

普通人当然应该过普通生活,人人都财务自由,那谁还愿意朝九晚五,社会就乱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