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Android转发:27回复:17喜欢:49
转:腾讯用易迅和微信入口换来了京东15%的股权, 他们说这是布局。马云60亿港币盘下了一家背景复杂 的文化公司,他们说这是布局。大众点评入驻微信, 他们也说这是布局。阿里巴巴入股银泰,他们还说这 还是布局。李彦宏没有布局,并且称“布局全产业链… 是不健康的”,他们就说“百度落后了,2014年中国互 联网是双城记”。

什么时候开始商业模式竟取代了技术迭代,成为 了互联网的主旋律?什么时候开始,专注于核心业务 的公司反而会遭到公然的奚落?

科技公司需要什么样的布局?

和腾讯和阿里巴巴一样,谷歌和Facebook也在忙 着并购,我们看看他们在做什么。4亿美元的波士顿动 力、20亿美元的Oculus、5亿美元的DeepMind、32亿 美元的Nest,都是技术指向性非常明确的并购:机器 人、增强现实、人工智能还有物联网。与阿里巴巴、 腾讯不一样的是,谷歌和Facebook似乎都对对手擅长 的业务没有太多兴趣,而是挖空心思想找出引领下一 波互联网革命的技术到底是什么。

阮韵芳是Facebook最早的七名员工之一。2010 年她和丈夫与Whatsapp的两位创始人共进晚餐。创始 人之一的阿克顿试图说服她投资并邀请她丈夫加入 Whatspp,阿克顿认为Whatsapp值1亿美元。但是阮 韵芳认为这个数字需要乘以0.1,她的丈夫也看不到 Whatsapp的商业前景所以拒绝了。大家都知道后来发 生了什么!阮韵芳最近在博客中写道:如果你想发现 下一个谷歌或者脸书,一定要“尝试一些坏主意(暂时 看不到回报)”而且“不要考虑商业模式”。

这也正是笔者想说的话,商业模式就是这样的东 西。当你把精力放在产品和技术的时候,人们会把你 的成功称为商业模式,但是一旦当你把精力放在商业 模式上,你就注定要在未来栽一个跟头。

商业模式都是纸老虎

最近四大国有银行向第三方支付发起攻击,过去 十年它们主导了一个叫做“银联”的商业模式:向商户 出售昂贵的POS机,收取最高3%的手续费,还和电信 运营商一道大力推广NFC,希望在智能机时代还能完 全控制现金流通所有的环节。然而微信和支付宝采用 的扫码支付”成本仅有POS机的百分之一,手续费也大 大降低。苹果推出的iBeacon,耗电量比NFC降低一个 数量级,传输距离却提高两个数量级。但是银行觉得 它们都“不安全”。

银行现在试图用监管来拯救“银联”,同样的事情 广电系也做过。上海广电系统的黎瑞刚正掀起一阵改 革的旋风,他一度被广电系的领导斥为“电信系的功臣 广电系的罪人”。广电的老人们一直希望在“三网融 合”中抓紧手中的频谱资源和发牌照的权力,他们现在 还在这样做,但是现在已经没有谁还有兴趣谈论什 么“三网融合”了。现在的话题是自制剧、自媒体和4G 网络普及将带来的内容富媒体化。

还有人记得“移动梦网”吗?中国移动和他的老 师,日本电信运营商Docomo,曾经都试图用传统运 营商的办法建立起一个游戏、娱乐和电商帝国。但是 去年它俩一起一样放下身段,向iPhone手机提供补 贴。如果你觉得以上这些商业模式失败的原因是由于 其主导者,银行、广电和运营商都是守旧势力。那就 大错特错了,即使是站在浪潮之巅的科技公司,也无 法用商业模式来弥补技术上的劣势。

以苹果为例,当对手是诺基亚手机和华硕上网本 的时候,苹果是无往不利的。到了乔布斯去世的那一 年,胜利冲昏了一些人的头脑,他们描绘了一个没有 谷歌的互联网:人们在iOS设备使用苹果地图,Siri让 人无需打开搜索页,苹果股价会冲破1000美元。然而 事实是Siri被当做玩具,苹果地图引来无穷的嘲笑,股 价在500美元左右徘徊,苹果的三款社交服务: MobileMe、GameCenter和Find my Friends无一例外 遭遇失败。

两万人魔咒和150人定律

这又是为什么呢?

科技行业有一个著名的两万人魔咒,就是大公司 雇员超过两万人之后,人均业绩、公司氛围、执行效 率都会朝负面发展。“150人定律”可能有助于解释这一 魔咒。牛津大学社会学家罗宾·邓巴发现人类的社交圈 子稳定在150人的规模,即使是非常优秀的人,也很 难同时保持和更多人的深入了解和高效沟通。这个数 字是由于人类大脑负责知觉等高级神经活动的新皮质 决定的,人类在游牧时期就是如此,超过150人的部 落往往就会分裂。

这和两万人定律有关系吗?很有关系,因为150 的平方是22500。大公司即使是做到极致的扁平化 (这正是谷歌和阿里巴巴试图做到的),从CEO到每 位员工之间只隔着一个层级的管理人员,那么理论上 22500名员工仍然可以保持高效率运转。当然这一假 设成立的前提是公司尊重觉大部分员工的个性和创造 力。一些只把员工视为仆人甚至是机器的公司当然可 以做得很大,但是互联网公司显然不能这样。

正因为如此,互联网行业不会产生赢家通吃的商 业模式。在商业模式和技术的对决中,商业模式永远 不堪一击的。很多人应该都记得《狗日的腾讯》,四 年前这篇报道描述了一个无所不在的腾讯帝国,绑架 用户、抄袭对手、碾压创新。这篇文章引发了大量共 鸣,让中国互联网圈洛阳纸贵。但是随后的两年,那 篇文章中中的受害者,王兴、周鸿祎和蔡文胜,都迅 速找到了新支点。而腾讯在安全、手游、微博上都无 所作为,直到偏安广研院一隅的张小龙捧出微信。

微信让腾讯有了再来一次的机会,可惜腾讯还是 那个腾讯。与四年前相比,腾讯甚至更懒了,不再重 复经典的“盯紧-超越”政策,而是直接用微信入口换来 小伙伴们20%的股权,希望增强搜索、电商、本地生 活和在线视频,所有这些自己不擅长领域的竞争力。 同样的,阿里巴巴为来往不惜血本,入股海外社交应 用Line和Tango,想在史上最大IPO之前补齐最后一块 短板,给投资人讲述一个价值1500亿美元的完美故 事。

他们会成功吗?时间会告诉我们一切!

全部讨论

2014-04-06 10:17

好文

2014-04-06 11:22

文本节奏是传教式的[跪了]

2014-04-06 11:04

其实任何方向都是相对的,没有技术好还是商业模式好这个比较,技术在不断更新,死亡的也更快 ,但能够胜出的技术可以做到剩者都吃,而且对于商业模式而言也是如此,模仿容易,但做到独特占领大部分流量则比较难,我觉得作为投资人没必要纠结于商业模式还是技术,而是发掘在某些领域能做到大的公司

2014-04-06 10:52

扯了这么多,QQ怎么过来的,淘宝怎么过来的。有本事自己去创造一个颠覆性的公司吧,指点江山永远最容易了。也同样最无能。

2014-04-06 10:47

2014-04-06 10:24

好文阅读学习

2014-04-05 23:38

不明觉厉

2014-04-05 23:31

值得思考

2014-04-05 22:15

分析得好。至少阿里已经开始想建帝国了。马已经伶牙俐齿,他的理想已经是招牌而已,不知道阿里还能风光多久。

2014-04-05 22:13

很有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