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code 的讨论

发布于: 雪球回复:0喜欢:38
你说的很多我认同。但瓶装水这个例子,表面看都是纯净水,似乎最没有差异化,但实际上水和水的差别大了去了,我喝一些酒店送的瓶装水,有时候喝出假农夫山泉的味道,有股说不出的塑料味还是啥怪味道,很微弱,但喝了让我不舒服,担心影响健康,水无色无味,但里面有什么成分,这个差别可以很大,注重健康的想法是普遍的,为什么人们不会买五毛钱一瓶的纯净水?为何瓶装水没有陷入价格战,打到只有5%毛利率的地步?因为涉及到“信任”问题,品牌是一种信任,人们愿意为这种信任支付溢价。所以,在瓶装水千团大战的年代里,那些走低毛利率路线的公司死光了,而走适当高毛利率高品质,但投入大量广告营销开支来建立品牌信任的农夫山泉,虽然卖得更贵,却反而成功了。
似乎,一个细分领域要想形成品牌壁垒,必须有足够的毛利率空间,潜在目标群体支付意愿在生命周期内总计的消费金额必须足够大,要么单次消费金额很大(比如奢侈品),要么消费次数必须足够多(比如快消品,食品饮料)。
像台灯这种品类,一个家庭一辈子也买不了几次,单价又低,单个客户在全生命周期内带来的毛利总额有限,生产商就没有利润空间去投放广告、建立品牌,就无法形成品牌壁垒。
渠道商自有品牌,本质上也是渠道商帮用户挑选把关,是用用户对自己的信任在替生产商背书,渠道能够抢走品牌商市场份额的领域,一方面可能差异化有限,使得供应方难有足够毛利空间用于营销开支反复洗脑以建立品牌壁垒,另一方面市场上存在大量供应商可供挑选,渠道本身是一个供应过滤器,这两个方面本质上是一回事,根源还是两点:差异化带来的支付溢价的意愿;需求足够高频或高价,给了品牌方营销洗脑的毛利空间。
在一个动态的商业世界里,渠道本身在优胜劣汰,像美国沃尔玛或Amazon在全社会零售总额中的占比,远高于20年前中国某家零售商的占比,沃尔玛自有品牌的影响力和抢走的市场份额就比中国零售巨头要大得多。
随着中国零售市场的优胜劣汰,京东超市、天猫超市、永辉、盒马等渠道商的体量越来越大,它们自有品牌就会抢走很多细分品类越来越大的份额,这对很多细分领域的品牌商,可能都会是一个利空。
旅游行业,则可能有去渠道化的相反趋势,酒店景区餐饮航空等上游供应商优胜劣汰后,越来越连锁化集团化,就越来越不依赖携程美团飞猪这些旅游中介,中介平台的博弈能力会逐步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