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Android转发:21回复:87喜欢:163
看书费眼睛,很多书来不及看,听书比较轻松,而且可以调整朗读速度,也可以定时关闭,可以利用睡前、刷牙、洗澡、散步、切菜炒菜、洗碗等各种碎片时间。
有很多书微信读书上没有,最近发现微信读书支持导入本地电子书,而且可以朗读导入的TXT电子书,于是用ABBYY将扫描版的PDF电子书Ocr识别成文本,然后另存为txt格式,用notepad++的符号搜索功能"\r\n"替换去掉所有换行符和空格,就变成了方便朗读的干净格式。相当方便!
如果是非中文的电子书,还可以先AI翻译成中文后,再AI朗读,大大减少了眼睛瞎掉的风险。
AI技术已经实实在在改变了我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每天使用此类涉及到AI技术的产品时间占比越来越高:抖音的听抖音功能、微信的稍后听功能、b站的听视频功能、微信读书的听书功能、讯飞有声的网页朗读或本地TXT文件朗读功能。

精彩讨论

浮云资本2023-12-18 21:38

耳膜一般都不会出问题,即使上100+分贝的噪音(除非在采耳的时候用锐器戳破,还有潜水的时候被水压压破)。整个听觉产生的链条里面,最脆弱的是耳蜗里面的【听毛细胞】,毛细胞长短不一,分别和高频、中频、低频的声波共振,在耳蜗内淋巴液的推动下,把液体震动的声波机械能=>化学能=>神经信号的电能。人的听毛细胞在婴幼儿时期有一定的再生能力,在成年时期,细胞【完全分化】,失去了再生能力,每损伤一批听毛细胞,就失去对一段频率声波的共振能力。通常【高频】听毛最容易损伤。一旦损伤到日常人声的频段,就会出现【耳背】的情况。平时注意不要在超过80分贝以上的环境中待超过一个小时(飞机上我实测,一般82-88分贝,所以我建议坐飞机都要戴耳塞)。还有就是耳蜗对听毛的支撑循环系统,听神经等,也会受过强噪音的【饱和攻击】。所以说噪音性耳聋还是存在的,平时多用耳塞防护,耳机注意音量调小,必要时用降噪耳机,且不可连续戴60分钟以上。#浮云谈科学#

MX自由之路2023-12-18 17:16

不用这么麻烦,用安娜的档案。
但听书远不及读书的深度和想象、思考空间。

浮云资本2023-12-18 22:04

是的。其实私人定制的耳塞最好。像极专业的歌手(比如周深等人),演唱会戴的耳返,耳道里面的曲线部分都是倒模定制过的,完全贴合耳道,且舒适度高,可以隔绝舞台上几十个大喇叭的【100分贝】的噪音,能听到耳返里面的伴奏音乐(左耳)/自己的人声(右耳)。咱们普通人戴的耳塞,【回弹较慢】的泡沫的就是最经济的,最贴合的,做到不漏空气/声波。但有些人还是会觉得挤压耳道,不舒服。

forcode2023-12-19 07:34

试了一下,只有部分书籍会翻译和朗读,朗读时可以选择中文朗读还是英文朗读。但部分可能含有敏感词的英文书籍,不会朗读。

forcode2023-12-18 21:52

骨传导有时也听不清,降噪耳机又容易忽略环境音,不安全。我现在自行车手把上搞一个手机夹,三星s21和s23外放声音比一般手机大很多,估计喇叭功率比较大,所以不需要连接蓝牙音箱音量也够用了。

全部讨论

2023-12-18 21:58

感觉听书容易走神,且不方便停下来思考,效率没有看书高。

2023-12-18 16:26

微信读书没有的
我都用zlibrary搜

2023-12-18 16:02

我一直在用,针的很不错

2023-12-20 22:16

2023-12-19 10:39

请问用手机操作方便吗

2023-12-19 08:08

1

2023-12-19 02:08

Gluto

2023-12-19 00:15

好东西要留存。

2023-12-18 23:41

2023-12-18 22:33

整本书翻译用哪个AI相对翻译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