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Android转发:314回复:300喜欢:1374
黄峥个人公众号旧贴,超级干货!黄峥的认知水平相当高。对于理解拼多多的商业模式很有帮助。
网页链接
网页链接
网页链接
网页链接
网页链接
网页链接
网页链接
网页链接
网页链接

精彩讨论

forcode2023-11-26 15:19

看来你们都没看懂黄峥搞拼多多的逻辑,拼多多实际上是在很多细分领域模仿costco的C2B模式,通过以往订单和浏览数据来预测用户对哪些团购感兴趣,将有限的SKU匹配给有需求的海量用户,它不是淘宝搜索的流量漏斗逻辑,流量漏斗逻辑会导致长尾商品的销量很有限,很难形成大规模团购降低成本,而是主动推送足够多样却总数比淘宝少得多的有限SKU给感兴趣的客户。客户牺牲快速收到货的便利性,可以集体向厂家团购某个配置的产品,由于是按单生产,商家减少销售的不确定性,可以在淡季大批量采购原材料在淡季生产线利用率低的时候生产,这降低了整个供应链的不确定性带来的淡旺季闲置成本,不用扎堆旺季高价采购,C2B实际上是利用大数据和个性化推荐重塑了整个产业链。

forcode2023-12-02 10:03

黄峥2016年这篇随感中,很多话蛮值得玩味的。资产与费用,加深生意护城河的是资产,削弱护城河的是费用;让我想起《穷爸爸富爸爸》里作者说往你口袋里装钱(带来自由现金流入)的是资产,从你口袋里掏钱(带走自由现金流)的是负债。
研发开支如果产生了专利、创新、软件著作权之类的,这笔费用就可以资本化,实际上费用变成了一种资产。快消品的营销开支,实际上就有这种效果,营销开支建立起消费者心智(品牌知名度、美誉度、情感认同甚至宗教般的热忱),引发反复终生的复购、推荐,那妥妥的是资产。而很多低频、一次性消费的行业,广告费带来的订单,很难带来重复消费,只能算是费用。
这种研发开支带来的专利或软件价值,营销开支带来的品牌资产的增值、忠实客户的积累,或许不体现在账面净资产上,但对于企业成功至关重要。所以,很多高科技企业(技术价值)或快消品牌企业(品牌价值)的PB往往很高,因为它们的B被大大低估了。
//那些随着时间流逝、对加深生意的护城河有利的往往是“资产”,那些时间越久对自己越不利的可以看成是费用。
如果费用都变成了可增值资产,那估计我们的CFO、投资人都要笑得睡不着了。
//如创业的投资和如投资的创业
黄峥 2016-04-05 16:44
最近接触了一些机构投资人,对机构投资的procedure慢慢有了一些了解,感觉有时候投资人和创业者的角度确实是不太一样的。以前我创业没有融过资,做二级市场投资的时候也没细想过这个差别。一方面我逐渐在理解机构投资者角度和创业者的差别,这对我是新的、陌生的,另一方面我在回想之前做二级市场投资时自己的思路,好像和创业是一致的,没什么太多差别。现在看来也许自己接受的投资和做企业的教育是相对小众的,但从过程的时间来看,它又是大概率上有效的。所以,我想把之前做投资的思路和创业的思路记录一些下来。对照一下,也许是件有点意思的事儿。
一,如创业的投资
我理解巴菲特说买股票就是买part of the company,要有长期持有的心态去寻找好的生意,好的合伙人。这其实和创业很像,一方面要关注生意的模式,选择正确的生意模式(不是所有的模式都是通的),要花大量时间去研究这个生意模式的细节。另一方面要挑好的“合伙人”,在投资的时候要去把founder、CEO当成自己未来的合伙人,自己是不是愿意和他们长期在一起做一些事。如果这个创始人、CEO的人品或者文化让你长期合作感到难受,那最好第一天就别买。这和创业一样,如果你感觉一个人长期并不适合团队,但有一时之用,这样的同事招进来往往令自己后悔,如果这个不合适的人是合伙人,那就不光是后悔,而是后悔莫及了。
投资除了关注好生意,好团队,还需要在乎是否是好价钱。这一点看起来是和创业有区别的,但细想其实又是一样的。巴菲特很多地方提到,Charlie Munger使他的猿进化到了人,是Charlie Munger让巴菲特意识到应该用一个合理的价钱去买好公司,而不是花时间去捡烟蒂(价格便宜,有些残余价值的、但往往不那么好的公司)这在创业里是更加容易体会到的,如果一个业务特别容易做,也不需要付出大的代价,往往不是长期带来大量现金流的好业务。好的决定往往是艰难的,需要付出痛的代价的。一个好的公司应该去花力气去解决/克服那些正确又难的问题,而不是四处捡一大堆芝麻(四处捡芝麻的心态往往是连芝麻都捡不到的,这和积小胜为大胜是完全两码事)。投资另一个和价钱相关的点是看这个deal in loss是否是整体上可以承受的。这个用创业的角度去看会更具象,即投入一个事业的时候要看会不会把自己搞死,活着是创业的第一要务。同时往往又要以另一个角度来评估,即能不能赢,有没有足够的力量去投入去赢。
二,如投资的创业
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和投资特别要关注business model一样,创业本身对行业及生意模式的选择也往往决定了很大一部分结果。也就是说要花大量时间去研究什么是正确的事,然后再去想如何把事做正确。在正确的方向上逐步前进远比在不正确的方向上狂奔要好。巴菲特说他见过很多一般的人,在金融行业赚了不少钱,也见过好些很聪明优秀的人在不好的行业里苦苦挣扎。在创业的路上很多时候也如投资,选择比努力重要。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行哪怕慢一点,犹如投资中的复利连续20年20%的年回报是很厉害的,远比今年涨100%明年跌50%来得收益高。
巴菲特和Bill Gates在某次和MBA同学的对话中问台下的同学一个问题,大意是如果你把你的每一个同学当做一个公司,然后你要把自己当前所有的钱投给一个“他”,占5%,你会选哪一个?往往你不会选最聪明的或是能力最强的,而往往你会选最可信赖的。这个比喻对于创业选合伙人来说尤为适当,往往我们要的是可信任的长期搭档,而不是看似能力很强却永远不知道他会不会背后捅刀的人。
巴菲特在谈到投资标的的时候,时常会提到一个概念:生意的护城河(moats),如果把创业过程中的各种决策都当做是投资决策,那么我们得去分辨我们用时间和钱换来的东西哪些是资产(asset)哪些是费用(cost),那些随着时间流逝、对加深生意的护城河有利的往往是“资产”,那些时间越久对自己越不利的可以看成是费用。在资产的购置上,错误的浪费其实是不太会的,最多只是买贵了一些。而在费用的浪费上则是非常可恶的,往往还有负作用,创业过程中有一类特殊的资产是在某一种文化下团结起来的人,也有一类费用是用来购买劳力或技能的成本。这两者的分辨和转化是很有意思的事儿,也是ROI特别高的事儿。如果费用都变成了可增值资产,那估计我们的CFO、投资人都要笑得睡不着了。但有意思的是很多时候投资的时候,对这样重大的、差异的分辨又往往是草率且权重远远不足的。
网页链接

forcode2023-11-27 17:50

//专访拼多多CEO黄峥:上市是战略选择 不关心公司市值
2018-07-26
以下为整理的部分采访实录:
财约你:今天拼多多在美国上市之后,您的身价可能会排入中国内地富豪榜前三十,您对这个有特别的感觉吗?
黄峥:没什么感觉,我跟以前一样。可能会有一些负面影响,对我个人来讲。
财约你:最近几个月中国有大概30家左右互联网公司选择或者已经在美国、香港上市,拼多多作为其中的一家,您觉得背后有什么样的原因?
黄峥:我觉得拼多多的案例可能相对特殊一点。我们在考虑上市的时候并没有太多的考虑市场环境,它更多的是我们的战略选择,因为拼多多的属性跟其它的公司还是有点不一样,它是一个平台性公司,有更强的社会属性,规模越来越大之后它的公众属性也越来越强,我们希望通过上市,一方面让这个公司更加公众化,在公众监督之下能够做的越来越好。另外一方面,也通过上市能够让这个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更加有公信力。
财约你:你为什么这次没有选择去美国敲钟?
黄峥:我自己没有特别向往这件事情,另外一个就是,尽管上市对很多人来讲确实是一件大事,但是毕竟只是公司成长过程中很小的一部分。我们一直是说要以消费者为中心,我觉得在这个时候,如果能够把我们的消费者请过来,还有媒体朋友、投资人请过来,跟大家待在一起,远比一个人在美国敲钟要有意义。
财约你:拼多多只用了三年的时间做到这样的规模,回过头来看,请您分享一下当初你是怎么看到这样一个创业的机遇?
黄峥:拼多多的成长要感谢时代。我以前也做过其他的公司,拼多多光靠自己个人的努力是不行的。中国很多东西都在完善,物流和制造业都在成长。
三年多前我在家休息的时候看到移动互联网,尤其是手机对人每天行为带来的改变是巨大的。现在是不一样的,大家都习惯拿着手机拍照和人聊天,但是在4,5年前,人的行为是不一样的,人们会在电脑前呆很久,偶尔出去一下,电话只是用来打电话。但是很多人因为在这个里面,所有并没有在外面感受到具体的变化。
当然拼多多也要感谢包括社交网络的兴起、移动支付、以及全国化的物流体系。
财约你:过去几年时间,中国的互联网是一个所谓的大并购时代,在一些风口领域,包括打车、共享单车,有一家企业成长起来,必然会有另外一个扶持的公司,两家会打的头破血流。为什么资本没有扶持出一个拼多多的竞争对手?
黄峥:我觉得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拼多多是平台模式,相对于其它的,比如说我是做洗发水的,我做了飘柔可能还有潘婷,手机领域也是一样的,多个并存,作为平台模式其实是有更强的头部效应,所以第二名更难一些,倒不是说拼多多强,而是模式本身有这样的特点。第二个原因可能是因为拼多多快,就是特别快的就到了一个体量,相当于资本的反应,包括要做这样的竞品的反应都没有这样快,你做这样的竞品只有你在一定规模之下才有意义,如果你的规模没有到的话,做这个东西就没有意义了。
财约你:怎么评价腾讯的角色和作用?
黄峥:黄峥:我觉得首先有一点,就是在成长的前面一年半,甚至两年时间里面,开始A轮、B轮的时候,腾讯不是我们的股东,所以在最开始的时候,都是一样的。接受了腾讯的投资以后,我发现腾讯非常好的地方就是它是一个非常包容的投资人,它从来不试图去改变你,反过来会在经营管理和需要帮忙的地方来帮一些忙,这个是最好的。它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现在时下流行说营商环境,腾讯这个大的体系上面投了很多公司,几百上千家公司,它在这个小的虚拟的世界里,我觉得是创造了一个比较好的营商环境。
财约你:外界可能更愿意这样去评价,拼多多是因为找到了一个四五线城市的下沉市场,找到了一个阿里、京东、甚至淘宝都没有触达的那些用户,因为微信普及可能更广一点,包括它的年龄阶层,市场的范围,可能大家还是认为这样的,就是我们做了低端市场,你怎么看待这样的看法?
黄峥:其实不存在渴望不渴望,因为很简单,如果我真的特别渴望,其实在今天,拼多多是很容易做这样的事情,比方说针对北京的用户,它就做一个不一样的界面,针对上海内环的用户就做一个不一样的界面,根据你的地理位置不一样,瞬间你就觉得高大上了,但是这不太符合我们的价值观,这个效率很低,有点做作,你为了讨好而讨好,我们应该做的事情是针对最广大的人群到底需要什么,我们是不是在让越来越多的用户有越来越丰富的产品,我们整体算法的匹配是不是越来越好。中国最广大的人群,确实不是我们所在的这个区的高级白领。但是随着我们的能力越来越强,应该会逐步逐步越来越好,最终总会覆盖这部分用户。但是我们没有必要为了一部分人,或者是为了迎合某种舆论,去故意做一个东西,说你看我也有这个,这个是没有意义的。相反的是正因为我们像今天这样,所以才会有那么消费者支持我们。
财约你:未来拼多多如果想做一些消费升级的产品,我们有没有什么规划?
黄峥:我不是特别感冒消费升级这个词,因为每个人对消费升级的理解都不一样的。上海长宁区平均年龄已经达到了84岁,现在中国很多地区已经是世界一流的消费水平生活水平。当然有人还可以再升,比如都是法国的化妆品,阿尔卑斯的水,但这个是不是我们需要追求的?我觉得当贫富差距更大的时候,能不能让更多地区的人在消费方面都有各自不同的升级,在消费方面的公平应该会是更重要的。更贫困的地方,有的时候消费产品更少更贵。今天的问题不是我们先进的人不够先进,而是大部分人消费不均衡。
财约你:拼多多确实是一个带着光环的创业公司,但是我们也不可否认,一路走过来也有很多的质疑,包括出现假货问题、质量问题,包括和一些供应商的矛盾,你觉得它是在一个好的基本面上的正常问题的产生,还是说有一些很难从根本上解决的障碍?
黄峥:就刚才您讲的很对,拼多多是从夹缝中长出来的,长出来之后,并且撑开了一片空间的过程当中是不容易的,同时也打破了一些既有的利益,当你打破既有的利益格局的时候,必然有人不舒服,有人不满意。我觉得这个是竞争导致的。另外一方面,作为一个平台在迭代演进的过程当中,其实你很难做到3、4亿人,包括几百万商户之间毫无矛盾,中间有一些矛盾会冒出来,这里关键是比例上,包括我们是否能够从一次次的矛盾解决当中去进步。拼多多幸运的地方是在于一定程度上我们看到阿里等前人走过的路,我们有可能避免其中一部分,把有一些恶性的问题缓和掉,相当于别人预演了一遍,这是我们占便宜的地方。但是整个过程,我觉得我们是很难去跳跃的,别人走过的路,受过的苦难,我们都得去受一遍。只是有可能我在学习别人的经验,我能够走的稍微快一点,但是不可能跳跃这个历史的发展。
财与你;你自己对拼多多未来最大的担心是什么?
黄峥:当前来讲我们在人员上还是有很大的压力,相比同量级的公司,一般他们都是几万人,我们现在才2000人,这是非常大压力的,很多事情来不及做,人力也不够,我们只能是花最主要的精力做最主要的事情,但是就会遗留下来很多不完善的东西,这是第一个。第二个,业务扩张快,我们的人数扩张不可能指数级的,前端的消费者、订单量是可以指数级增长的,因为有裂变,有市场,但是人员,每一个人进来,融入到一个团队是一个线性的过程,很难指数级增加,所以人员增长和业务增长之间是会有一个比较大的空间。这个空间越大对我们的压力越大,甚至不得不控制业务的增量来缓解人员增长的压力,这在很长时间都是我们的挑战。
财约你:我们在上市之后最重要的战略和任务是什么?
黄峥:我们不会因为上市不上市有特别的改变,我们每天都在围绕消费者的需求认真做事情,不会说突然之间股票市场上有一个代码好像就不一样了,或者说黄峥头上顶了一个市值,难道这个人就变了吗?其实什么也没有变,今天的我们和明天的我们只是一天的差别,而不是像很多时候公众的感觉,好像一个性质的差别,我觉得并没有。所以在这一点上,我觉得我们会一如既往的沿着原来的道路走,甚至像上市这种活动,像今天,我们所有的员工都是正常上班的,并不会因为上市就放假啊。
财约你:您对拼多多的市值有预期吗?希望做成多少亿美金的公司?
黄峥:真是没有预期,我觉得这件事情是个副产品。如果做公司的目标就是为了做大,为了做的估值高,我觉得这是本末倒置的,没有一家公司的生存是因为这个原因,它一定是你在这个社会上为消费者也好,为商户也好,或者是为更大的广泛的社会创造了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被价格反应出来,所以价格是围绕价值波动的,并且价格永远是价值的副产品,所以我们应该做的事情永远是专注在长期价值上。上市会带来一些干扰,我们要做的事情是把自己从这些干扰里面隔离出来。
网页链接

forcode2023-11-26 15:38

它的模式,非常适合容易腐烂变质的农产品集中上市时的快速消化库存;本质上,它不是去满足客户需求,而是制造用户需求,本来你现在没想吃橘子(虽然你实际上会喜欢吃),但是因为橘子大量上市了,拼多多就把桔子的促销信息推送到大量你这类喜欢吃但现在没想着要吃桔子用户手机上,你刷着刷着总能刷到桔子,最后价格又特别便宜,你就顺手买了点……
所以,黄峥说拼多多不是流量逻辑,而是基于人的逻辑。我还没读完他这几篇,就感觉干货满满。我感觉,拼多多比美团更像团购,只不过是品种更丰富的那种实物产品团购,而非服务类团购。它又加入了今日头条、抖音的瀑布信息流,将足够丰富可探索的团购信息流推送给兴趣匹配的海量用户,从而让大量团购都能达到足够的规模经济,实现更低成本的反向定制。

阿拉丁01042023-11-26 11:48

会不会有点讽刺,创业拼多多原因之一是创造良币驱逐劣币的环境,现实呢,拼多多三无产品泛滥成灾,低价策略疯狂鼓励劣币驱逐良币。

全部讨论

会不会有点讽刺,创业拼多多原因之一是创造良币驱逐劣币的环境,现实呢,拼多多三无产品泛滥成灾,低价策略疯狂鼓励劣币驱逐良币。

2023-12-02 10:03

黄峥2016年这篇随感中,很多话蛮值得玩味的。资产与费用,加深生意护城河的是资产,削弱护城河的是费用;让我想起《穷爸爸富爸爸》里作者说往你口袋里装钱(带来自由现金流入)的是资产,从你口袋里掏钱(带走自由现金流)的是负债。
研发开支如果产生了专利、创新、软件著作权之类的,这笔费用就可以资本化,实际上费用变成了一种资产。快消品的营销开支,实际上就有这种效果,营销开支建立起消费者心智(品牌知名度、美誉度、情感认同甚至宗教般的热忱),引发反复终生的复购、推荐,那妥妥的是资产。而很多低频、一次性消费的行业,广告费带来的订单,很难带来重复消费,只能算是费用。
这种研发开支带来的专利或软件价值,营销开支带来的品牌资产的增值、忠实客户的积累,或许不体现在账面净资产上,但对于企业成功至关重要。所以,很多高科技企业(技术价值)或快消品牌企业(品牌价值)的PB往往很高,因为它们的B被大大低估了。
//那些随着时间流逝、对加深生意的护城河有利的往往是“资产”,那些时间越久对自己越不利的可以看成是费用。
如果费用都变成了可增值资产,那估计我们的CFO、投资人都要笑得睡不着了。
//如创业的投资和如投资的创业
黄峥 2016-04-05 16:44
最近接触了一些机构投资人,对机构投资的procedure慢慢有了一些了解,感觉有时候投资人和创业者的角度确实是不太一样的。以前我创业没有融过资,做二级市场投资的时候也没细想过这个差别。一方面我逐渐在理解机构投资者角度和创业者的差别,这对我是新的、陌生的,另一方面我在回想之前做二级市场投资时自己的思路,好像和创业是一致的,没什么太多差别。现在看来也许自己接受的投资和做企业的教育是相对小众的,但从过程的时间来看,它又是大概率上有效的。所以,我想把之前做投资的思路和创业的思路记录一些下来。对照一下,也许是件有点意思的事儿。
一,如创业的投资
我理解巴菲特说买股票就是买part of the company,要有长期持有的心态去寻找好的生意,好的合伙人。这其实和创业很像,一方面要关注生意的模式,选择正确的生意模式(不是所有的模式都是通的),要花大量时间去研究这个生意模式的细节。另一方面要挑好的“合伙人”,在投资的时候要去把founder、CEO当成自己未来的合伙人,自己是不是愿意和他们长期在一起做一些事。如果这个创始人、CEO的人品或者文化让你长期合作感到难受,那最好第一天就别买。这和创业一样,如果你感觉一个人长期并不适合团队,但有一时之用,这样的同事招进来往往令自己后悔,如果这个不合适的人是合伙人,那就不光是后悔,而是后悔莫及了。
投资除了关注好生意,好团队,还需要在乎是否是好价钱。这一点看起来是和创业有区别的,但细想其实又是一样的。巴菲特很多地方提到,Charlie Munger使他的猿进化到了人,是Charlie Munger让巴菲特意识到应该用一个合理的价钱去买好公司,而不是花时间去捡烟蒂(价格便宜,有些残余价值的、但往往不那么好的公司)这在创业里是更加容易体会到的,如果一个业务特别容易做,也不需要付出大的代价,往往不是长期带来大量现金流的好业务。好的决定往往是艰难的,需要付出痛的代价的。一个好的公司应该去花力气去解决/克服那些正确又难的问题,而不是四处捡一大堆芝麻(四处捡芝麻的心态往往是连芝麻都捡不到的,这和积小胜为大胜是完全两码事)。投资另一个和价钱相关的点是看这个deal in loss是否是整体上可以承受的。这个用创业的角度去看会更具象,即投入一个事业的时候要看会不会把自己搞死,活着是创业的第一要务。同时往往又要以另一个角度来评估,即能不能赢,有没有足够的力量去投入去赢。
二,如投资的创业
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和投资特别要关注business model一样,创业本身对行业及生意模式的选择也往往决定了很大一部分结果。也就是说要花大量时间去研究什么是正确的事,然后再去想如何把事做正确。在正确的方向上逐步前进远比在不正确的方向上狂奔要好。巴菲特说他见过很多一般的人,在金融行业赚了不少钱,也见过好些很聪明优秀的人在不好的行业里苦苦挣扎。在创业的路上很多时候也如投资,选择比努力重要。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行哪怕慢一点,犹如投资中的复利连续20年20%的年回报是很厉害的,远比今年涨100%明年跌50%来得收益高。
巴菲特和Bill Gates在某次和MBA同学的对话中问台下的同学一个问题,大意是如果你把你的每一个同学当做一个公司,然后你要把自己当前所有的钱投给一个“他”,占5%,你会选哪一个?往往你不会选最聪明的或是能力最强的,而往往你会选最可信赖的。这个比喻对于创业选合伙人来说尤为适当,往往我们要的是可信任的长期搭档,而不是看似能力很强却永远不知道他会不会背后捅刀的人。
巴菲特在谈到投资标的的时候,时常会提到一个概念:生意的护城河(moats),如果把创业过程中的各种决策都当做是投资决策,那么我们得去分辨我们用时间和钱换来的东西哪些是资产(asset)哪些是费用(cost),那些随着时间流逝、对加深生意的护城河有利的往往是“资产”,那些时间越久对自己越不利的可以看成是费用。在资产的购置上,错误的浪费其实是不太会的,最多只是买贵了一些。而在费用的浪费上则是非常可恶的,往往还有负作用,创业过程中有一类特殊的资产是在某一种文化下团结起来的人,也有一类费用是用来购买劳力或技能的成本。这两者的分辨和转化是很有意思的事儿,也是ROI特别高的事儿。如果费用都变成了可增值资产,那估计我们的CFO、投资人都要笑得睡不着了。但有意思的是很多时候投资的时候,对这样重大的、差异的分辨又往往是草率且权重远远不足的。
网页链接

2023-11-27 17:50

//专访拼多多CEO黄峥:上市是战略选择 不关心公司市值
2018-07-26
以下为整理的部分采访实录:
财约你:今天拼多多在美国上市之后,您的身价可能会排入中国内地富豪榜前三十,您对这个有特别的感觉吗?
黄峥:没什么感觉,我跟以前一样。可能会有一些负面影响,对我个人来讲。
财约你:最近几个月中国有大概30家左右互联网公司选择或者已经在美国、香港上市,拼多多作为其中的一家,您觉得背后有什么样的原因?
黄峥:我觉得拼多多的案例可能相对特殊一点。我们在考虑上市的时候并没有太多的考虑市场环境,它更多的是我们的战略选择,因为拼多多的属性跟其它的公司还是有点不一样,它是一个平台性公司,有更强的社会属性,规模越来越大之后它的公众属性也越来越强,我们希望通过上市,一方面让这个公司更加公众化,在公众监督之下能够做的越来越好。另外一方面,也通过上市能够让这个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更加有公信力。
财约你:你为什么这次没有选择去美国敲钟?
黄峥:我自己没有特别向往这件事情,另外一个就是,尽管上市对很多人来讲确实是一件大事,但是毕竟只是公司成长过程中很小的一部分。我们一直是说要以消费者为中心,我觉得在这个时候,如果能够把我们的消费者请过来,还有媒体朋友、投资人请过来,跟大家待在一起,远比一个人在美国敲钟要有意义。
财约你:拼多多只用了三年的时间做到这样的规模,回过头来看,请您分享一下当初你是怎么看到这样一个创业的机遇?
黄峥:拼多多的成长要感谢时代。我以前也做过其他的公司,拼多多光靠自己个人的努力是不行的。中国很多东西都在完善,物流和制造业都在成长。
三年多前我在家休息的时候看到移动互联网,尤其是手机对人每天行为带来的改变是巨大的。现在是不一样的,大家都习惯拿着手机拍照和人聊天,但是在4,5年前,人的行为是不一样的,人们会在电脑前呆很久,偶尔出去一下,电话只是用来打电话。但是很多人因为在这个里面,所有并没有在外面感受到具体的变化。
当然拼多多也要感谢包括社交网络的兴起、移动支付、以及全国化的物流体系。
财约你:过去几年时间,中国的互联网是一个所谓的大并购时代,在一些风口领域,包括打车、共享单车,有一家企业成长起来,必然会有另外一个扶持的公司,两家会打的头破血流。为什么资本没有扶持出一个拼多多的竞争对手?
黄峥:我觉得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拼多多是平台模式,相对于其它的,比如说我是做洗发水的,我做了飘柔可能还有潘婷,手机领域也是一样的,多个并存,作为平台模式其实是有更强的头部效应,所以第二名更难一些,倒不是说拼多多强,而是模式本身有这样的特点。第二个原因可能是因为拼多多快,就是特别快的就到了一个体量,相当于资本的反应,包括要做这样的竞品的反应都没有这样快,你做这样的竞品只有你在一定规模之下才有意义,如果你的规模没有到的话,做这个东西就没有意义了。
财约你:怎么评价腾讯的角色和作用?
黄峥:黄峥:我觉得首先有一点,就是在成长的前面一年半,甚至两年时间里面,开始A轮、B轮的时候,腾讯不是我们的股东,所以在最开始的时候,都是一样的。接受了腾讯的投资以后,我发现腾讯非常好的地方就是它是一个非常包容的投资人,它从来不试图去改变你,反过来会在经营管理和需要帮忙的地方来帮一些忙,这个是最好的。它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现在时下流行说营商环境,腾讯这个大的体系上面投了很多公司,几百上千家公司,它在这个小的虚拟的世界里,我觉得是创造了一个比较好的营商环境。
财约你:外界可能更愿意这样去评价,拼多多是因为找到了一个四五线城市的下沉市场,找到了一个阿里、京东、甚至淘宝都没有触达的那些用户,因为微信普及可能更广一点,包括它的年龄阶层,市场的范围,可能大家还是认为这样的,就是我们做了低端市场,你怎么看待这样的看法?
黄峥:其实不存在渴望不渴望,因为很简单,如果我真的特别渴望,其实在今天,拼多多是很容易做这样的事情,比方说针对北京的用户,它就做一个不一样的界面,针对上海内环的用户就做一个不一样的界面,根据你的地理位置不一样,瞬间你就觉得高大上了,但是这不太符合我们的价值观,这个效率很低,有点做作,你为了讨好而讨好,我们应该做的事情是针对最广大的人群到底需要什么,我们是不是在让越来越多的用户有越来越丰富的产品,我们整体算法的匹配是不是越来越好。中国最广大的人群,确实不是我们所在的这个区的高级白领。但是随着我们的能力越来越强,应该会逐步逐步越来越好,最终总会覆盖这部分用户。但是我们没有必要为了一部分人,或者是为了迎合某种舆论,去故意做一个东西,说你看我也有这个,这个是没有意义的。相反的是正因为我们像今天这样,所以才会有那么消费者支持我们。
财约你:未来拼多多如果想做一些消费升级的产品,我们有没有什么规划?
黄峥:我不是特别感冒消费升级这个词,因为每个人对消费升级的理解都不一样的。上海长宁区平均年龄已经达到了84岁,现在中国很多地区已经是世界一流的消费水平生活水平。当然有人还可以再升,比如都是法国的化妆品,阿尔卑斯的水,但这个是不是我们需要追求的?我觉得当贫富差距更大的时候,能不能让更多地区的人在消费方面都有各自不同的升级,在消费方面的公平应该会是更重要的。更贫困的地方,有的时候消费产品更少更贵。今天的问题不是我们先进的人不够先进,而是大部分人消费不均衡。
财约你:拼多多确实是一个带着光环的创业公司,但是我们也不可否认,一路走过来也有很多的质疑,包括出现假货问题、质量问题,包括和一些供应商的矛盾,你觉得它是在一个好的基本面上的正常问题的产生,还是说有一些很难从根本上解决的障碍?
黄峥:就刚才您讲的很对,拼多多是从夹缝中长出来的,长出来之后,并且撑开了一片空间的过程当中是不容易的,同时也打破了一些既有的利益,当你打破既有的利益格局的时候,必然有人不舒服,有人不满意。我觉得这个是竞争导致的。另外一方面,作为一个平台在迭代演进的过程当中,其实你很难做到3、4亿人,包括几百万商户之间毫无矛盾,中间有一些矛盾会冒出来,这里关键是比例上,包括我们是否能够从一次次的矛盾解决当中去进步。拼多多幸运的地方是在于一定程度上我们看到阿里等前人走过的路,我们有可能避免其中一部分,把有一些恶性的问题缓和掉,相当于别人预演了一遍,这是我们占便宜的地方。但是整个过程,我觉得我们是很难去跳跃的,别人走过的路,受过的苦难,我们都得去受一遍。只是有可能我在学习别人的经验,我能够走的稍微快一点,但是不可能跳跃这个历史的发展。
财与你;你自己对拼多多未来最大的担心是什么?
黄峥:当前来讲我们在人员上还是有很大的压力,相比同量级的公司,一般他们都是几万人,我们现在才2000人,这是非常大压力的,很多事情来不及做,人力也不够,我们只能是花最主要的精力做最主要的事情,但是就会遗留下来很多不完善的东西,这是第一个。第二个,业务扩张快,我们的人数扩张不可能指数级的,前端的消费者、订单量是可以指数级增长的,因为有裂变,有市场,但是人员,每一个人进来,融入到一个团队是一个线性的过程,很难指数级增加,所以人员增长和业务增长之间是会有一个比较大的空间。这个空间越大对我们的压力越大,甚至不得不控制业务的增量来缓解人员增长的压力,这在很长时间都是我们的挑战。
财约你:我们在上市之后最重要的战略和任务是什么?
黄峥:我们不会因为上市不上市有特别的改变,我们每天都在围绕消费者的需求认真做事情,不会说突然之间股票市场上有一个代码好像就不一样了,或者说黄峥头上顶了一个市值,难道这个人就变了吗?其实什么也没有变,今天的我们和明天的我们只是一天的差别,而不是像很多时候公众的感觉,好像一个性质的差别,我觉得并没有。所以在这一点上,我觉得我们会一如既往的沿着原来的道路走,甚至像上市这种活动,像今天,我们所有的员工都是正常上班的,并不会因为上市就放假啊。
财约你:您对拼多多的市值有预期吗?希望做成多少亿美金的公司?
黄峥:真是没有预期,我觉得这件事情是个副产品。如果做公司的目标就是为了做大,为了做的估值高,我觉得这是本末倒置的,没有一家公司的生存是因为这个原因,它一定是你在这个社会上为消费者也好,为商户也好,或者是为更大的广泛的社会创造了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被价格反应出来,所以价格是围绕价值波动的,并且价格永远是价值的副产品,所以我们应该做的事情永远是专注在长期价值上。上市会带来一些干扰,我们要做的事情是把自己从这些干扰里面隔离出来。
网页链接

2023-11-26 12:51

你未来的梦想是什么?
黄峥:我们这个团队可能跟阿里团队差了20年,我觉得我们也许有机会在新的流量分布形式,新的用户交互形式,和新的国际化的情况下,能够做出一个不一样的阿里,当然这句话可能当前看起来有点太大了,但是一步一步走过去,也不见得没有机会。我不光是梦想,我也分析过,就是第一你去看,就是说整个电商市场,它的形式其实在发生很多改变,今天阿里成功的形式未必是明天成功的形式,但是人的需求是依然存在,而且会进一步被放大的,所以潜在的市场很大。第二,老一辈总是要老的,年轻一代或者我们逐渐步入中年的这部分人总会走到那一步的,不是我,也是跟我同龄的另外一些人,所以我该做的事情是说有平常心,踏踏实实做好我该做的事情,努力成为我同一代人里面最靠谱的那一个。

2023-11-26 15:08

融入时代发展的主流程。
“2004年研究生毕业,我去了硅谷,Google成了我一份正式的工作,做码农、产品经理。后来又恰逢Google进中国,我有幸作为第一批回中国的员工参与了Google中国的初创阶段。”
“首先,现实地讲,Google在很短的时间内基本上给了我财务上的自由。我进Google是在Google上市前半年左右,刚毕业懵懵懂懂地进了公司做广告后台系统开发的工作......我是在离开Google三四年以后,才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Google这样的公司是多么难得,有机会在那样一个时间点进那样一家公司是多么的难得。从概率上来说,人一生能碰上一次也算是很幸运的了。至少至少也是十年二十年一遇的机会。”

2023-11-26 22:11

mark

2023-11-26 22:16

看他的文章,感觉黄峥是个很低调务实的人,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也没有高大的口号,文风很平淡,但思考又有深度

2023-11-26 13:00

投资除了关注好生意,好团队,还需要在乎是否是好价钱。这一点看起来是和创业有区别的,但细想其实又是一样的。巴菲特很多地方提到,Charlie Munger使他的猿进化到了人,是Charlie Munger让巴菲特意识到应该用一个合理的价钱去买好公司,而不是花时间去捡烟蒂(价格便宜,有些残余价值的、但往往不那么好的公司)这在创业里是更加容易体会到的,如果一个业务特别容易做,也不需要付出大的代价,往往不是长期带来大量现金流的好业务。好的决定往往是艰难的,需要付出痛的代价的。一个好的公司应该去花力气去解决/克服那些正确又难的问题,而不是四处捡一大堆芝麻(四处捡芝麻的心态往往是连芝麻都捡不到的,这和积小胜为大胜是完全两码事)。投资另一个和价钱相关的点是看这个deal in loss是否是整体上可以承受的。这个用创业的角度去看会更具象,即投入一个事业的时候要看会不会把自己搞死,活着是创业的第一要务。同时往往又要以另一个角度来评估,即能不能赢,有没有足够的力量去投入去赢。

2023-11-26 15:09

黄铮准确看到了中国的消费阶级还能进一步划分,提前预判到了中国的财富会更一步集中大部分人会更进一步消费降级他很了解中国,加上他在世界最前沿的互联网公司的历练,只能说这个中西结合好、妙啊,但我知道其实有大部分人看不上他认为他没创造什么价值

2023-11-26 13:15

但拼多多实际上并没有创造什么价值。非常讽刺,钱不是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