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雪球转发:5回复:8喜欢:9

//印度政府前首席经济顾问阿文德·萨勃拉曼尼安:当然,俄乌战争带来了新的挑战。人们预计会在印度政府和企业这里发现重大机遇。人们预计,对俄罗斯入侵的反应(制裁)将越来越迫使投资者将生产转移出俄罗斯,明天也可能转移出中国。同样,中俄出口的商品进入国外市场的机会也变得更加不确定。

在此背景下,印度应该认为自己对逃离的投资者更具吸引力。但令人惊讶的是,印度人越来越担心印度本身未来可能成为西方类似行动的目标。其论点是,如果美国能够出于地缘战略原因对伊朗、委内瑞拉或俄罗斯采取行动,那么未来总能找到借口冻结印度资产或对印度商品和服务设置壁垒。因此,有关支付系统本土化以减少对美元体系依赖、外汇储备多元化以及易货贸易协定谈判的讨论已经开始。

这种代价高昂的去全球化行动将符合甚至强化政府的内向型经济的转向。过去几年,印度提高了关税壁垒,实施了选择性产业政策,并置身于一体化协议之外,尤其是在充满活力的亚洲。

1950年至1980年间,印度人均GDP增长率接近1.5%(著名的“印度教”增长率),但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平均增长率约为3.5-4%。

我们的解释是,印度进行了所谓的亲商业改革,以区别于 20 世纪 90 年代初的亲市场改革。本质上,对于国内生产商和现有企业来说,获得了更大的经营自由(对他们的繁重限制逐渐放松),他们获得了更多获得外国投入、技术和外汇的机会,而所有这一切都没有真正向外国开放经济竞争(非关税壁垒有所下降,但关税在 20 世纪 80 年代并没有下降太多,贸易也没有起飞)。我们认为,由于印度距离其收入可能性边界如此遥远,因此出现了相对温和的亲商业改革的大爆炸。

与此同时,政府开始了相当于凯恩斯主义的大规模财政支出刺激,这并没有什么坏处。当然,这种财政刺激导致了通过外国借款融资的巨额经常账户赤字,并最终导致储备耗尽。除了其他直接触发因素(油价上涨、印度非居民投资者撤回投资)和固定汇率制度外,印度在 1991 年经历了典型的克鲁格曼式第一代国际收支危机。

我们和批评者之间尚未解决的争论是,经济增长的起飞是由于 20 世纪 80 年代不可持续的财政挥霍,还是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 1980 年代的亲商业改革。

那么,为什么会发生温和的改革和挥霍呢?本质上,是因为政治开始变得更具竞争性。由于英迪拉·甘地夫人于 1975 年实施紧急状态,国大党对中央(即所谓的联邦一级)权力的垄断于 1977 年被打破。 1980年,但没有政治主导地位的保证:结果她变得更加民粹主义(导致宏观挥霍),并且不得不为了选举优势而讨好企业,这迫使进行有利于企业的改革。

辛格改革是对过去管制的真正结构性突破——贸易和外国直接投资自由化;汇率更加灵活;公司可以更自由地筹集资金,工业许可被取消。随后,20世纪90年代末/2000年代初出现了第二波改革,开放了许多行业,特别是电信、航空、银行、电力,并大力推动了农村和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印度还开始从国家作为运营商/生产商转变为国家更多地作为监管者。

后果是巨大的。20 世纪 90 年代和 2000 年代,经济快速增长,贫困大幅减少,商品和服务的供应增加,教育机会也因经济繁荣而扩大。

最近的一个问题是,近25年来,发展模式基本上是东亚的,但有一个重要的区别。相似之处在于,不仅在服务业,而且在制造业也实现了两位数的出口增长(世界第三)。不同之处在于,出口增长,即使是制造业,也是基于对抗而不是神化比较优势,集中于技能密集型产业而非劳动密集型产业。

IT 服务革命源于一系列偶然的事件,包括 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移民限制的放松和随后 H-1B 签证的扩大、对印度卓越教育中心(著名的技术和管理学校、分别是 IIT 和 IIM)和英语语言能力(殖民地继承)。当IT革命发生时,印度人才不仅在美国获得了立足点,而且赢得了声誉,这让美国公司放心地利用印度的英语人才库。

印度发展的难题之一是为什么早期领导层没有大力推动普及初等教育。根据印度宪法,教育是各邦而不是联邦政府的责任,而联邦政府由于语言多样性和早年棘手的政治而不愿介入。一种有说服力的结构性解释可以追溯到已故麻省理工学院的政治学家迈伦·韦纳(Myron Weiner),他研究了童工和基础教育,并认为在印度等级森严的社会中,既受过教育又属于上层种姓的精英并没有真正致力于社会的发展。教育的传播也没有动力这样做。从历史上看,这种传播与宗教(美国和欧洲)和意识形态(例如中国和韩国)有很大关系,其动机包括传播信仰(共产主义)、创造民族意识(法国)等。而这些行动的源泉在印度并不强大。

全部讨论

2023-09-28 12:33

我认为印度的天花板很低,虽然现在距离天花板很远,可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无论是地理禀赋,还是文化禀赋,他们未来的变数更多,能发展起来需要的运气成分要更大

2023-09-28 12:53

1、印度内部是撕裂的。老仙想用印度教来统一内部,是一个愚民化的过程。最终如果不能通过世俗化提升教育水平,显然发展的天花板不会高。伊朗【巴列维时代】、土鸡【凯末尔时代】都是在世俗化、普及教育的时候取得巨大的发展,愚民化解决内部的分裂,与促进发展的基础是背道而驰。
2、民族性在发展中是很关键的,也需要时机运气。印度目前在地缘政治博弈中占据一定优势,但是内在的发展机制不足:
一是贫富分化严重;
二是百姓散漫不利于工业化生产,即便上层精英都有这个问题。印度搞个活动,7点开始,8点人慢慢到达,8点半开始都不错了,至少我见过的很多地方是仅有的。
沃达丰等很多西方大量的公司都在印度被坑的很厉害过,粮厂不过小case而已,营商环境长期看还不知道怎么演变。
泛泛想到。

2023-09-28 11:34

我觉得现在的印度是一个妥协的产物。老仙打算靠民族主义和宗教来把印度从中央到地方的环节打通从而实现真正的一统,但我怀疑一个未经过彻底歌命并解放思想的印度到了触及到各邦和各势力的利益后,很容易陷入各自为政甚至内战的局面。

2023-09-28 11:06

印度也有人间清醒的学者

2023-09-28 20:46

民族性格看,印度更加容易,与西方产生冲突。李光耀看天下中,对印度有定量和定性分析。结论是,印度搞工业化,掀不起太大风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