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雪球转发:1回复:10喜欢:1
黑子数量的11年周期性
1843年,德国天文爱好者施瓦布通过自己1826年——1843年间的日常黑子观测,首次发现日面上黑子数量的多少存在11年左右的周期变化。
从长期的黑子相对数记录可见,黑子相对数的平均值明显的表现出11年左右的周期性,最短为9.0年,最长为13.6年。从黑子数的多寡以及太阳10.7厘米射电流量的变化,就能很容易看出太阳活动的这种周期变化。黑子相对数的年均值的极大和极小年份,分别称为太阳活动的极大年(峰年)和极小年(谷年)。通常,也将黑子相对数年均值相对高的太阳活动极大年和其相邻的几年,称为太阳活动高年;黑子相对数年均值相对较少的太阳活动极小年和其相邻的几年,称为太阳活动低年。
两次相邻极小年之间为一个太阳活动周。人们规定以1755年极小年起算的活动周为第一周。2014年10月下旬,太阳的可见日面上出现了24年以来的最大黑子群。
太阳黑子很少单独活动,通常是成群出现。黑子的活动周期为11年,活跃时会对地球的磁场产生影响,当太阳上有大群黑子出现的时候,会出现磁暴现象使指南针乱抖动,不能正确地指示方向;平时很善于识别方向的信鸽会迷路;无线电通讯也会受到严重阻碍,甚至会突然中断一段时间,这些反常现象将会对飞机、轮船和人造卫星的安全航行、还有电视传真等等方面造成严重威胁。//@forcode:回复@forcode:蒙德极小期(Maunder minimum),公元 1645~1715 年太阳活动非常衰微的时期,持续时间长达不可思议的70年,此时也恰好是地球的小冰河期,但两者是否有关联,仍然没有定论。
自1610年使用望远镜观测太阳黑子以后﹐到十九世纪中叶已经积累了大量观测资料。黑子的11年周期已为天文界所公认(见太阳黑子周期)。1843年﹐德国天文学家斯玻勒在研究黑子纬度分布时发现﹕1645~1715年的七十年间﹐几乎没有黑子记录。1894年﹐英国天文学家蒙德在总结斯玻勒的发现时﹐把1645~1715年这一时期称为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The prolonged minimum period)。1922年他又撰文以极光记录的显著减小来论述存在黑子延长极小期的可能性。
随着对太阳活动现象研究的扩大和深入﹐各方面的资料都证实了黑子11年周期的普适性。因而﹐关于黑子“延长极小期”问题似乎已被人们否定并逐渐淡忘。1976年﹐埃迪旧案重提﹐他综合欧洲极光的记录﹑东方肉眼所见黑子的记录﹑树木年轮中放射性C含量的测定结果以及早期日冕观测记载﹐论述了在1645~1715年间太阳活动的情况﹐认为这七十年间太阳活动异常衰微﹐实际上可以说是停止了。埃迪把它称之为蒙德极小期。埃迪认为﹐从上千年的太阳活动史来看﹐近二百多年人们所看到的11年周期﹐如果不是一种暂时的现象﹐至少也是颇为反常的。
埃迪对蒙德极小期的理解同所熟知的太阳活动周期性观念有矛盾﹐因而也涉及对太阳活动规律和物理机制以及日地关系物理本质的认识。对蒙德极小期究竟是否存在﹐争论颇大。但在1970年代对历史资料的新研究和树木年轮中放射性碳-14数量的分析则完全消除了这些怀疑,碳-14是地球大气中与太阳宇宙线的参与有关的互相作用中产生的,该研究表明,17世纪后半叶,太阳确实是平静的。
引用:
2020-11-06 10:10
forcode:昨晚(201103),MOS暴跌15%,从19.56最低跌到16.53,主要原因是MOS 2020年Q3财报低于预期,最近几个月磷肥价格已经在持续上涨,对Q3财报应该有比较乐观的预期,没想到Q3还是亏损。
另外,市场可能担心磷肥价格见顶了,长期供需情况预期不乐观,MOS计提了7000万美元的磷酸盐退休义务...

全部讨论

2021-02-19 10:36

真係世界變 聽講有個熱帶氣旋正由菲律賓吹向香港

2021-02-19 09:18

三足乌鸦

2021-02-19 04:30

扯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