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里雾里瞎折腾 的讨论

发布于: 雪球回复:0喜欢:0
30元的认购证出现在92年,发行时根本没考虑股票发那么多,但小平那年南巡后到上海过节,上海步子才迈得大了一些,多发了几批次。首批认购证,被黄牛炒上天时,大约是市百一店、华联发行时(且是不记名的),不是在一年后。到了氯碱化工上市时已跌破发行价,原水股份等更是有很多人放弃。认购证也就成了废纸。
老庙(豫园)万元时代,基本是有价无市,远不是现在想买就买的,有涨停板限制的,结果大户们操纵市场,为了成交量(没成交无法上涨),今天你卖我买,明天我卖你买。普通散户觉醒是在延中、小飞乐放开涨跌停板的那天。放开当天延中从98元一股(10元面值)涨到168元(刚百度查的价格),惊动了上海滩,于是便出现电影《股疯》的情节。

300元买5股的时代,应该出现在上交所成立前约90年的时候,当时要买到也不是很容易的,要运气。
再往前就是倒服装、电子产品,这是个体户捣腾的时,一般人也没这胆,基本沪上第一批万元户都是山上下来的(指蹲过监狱)。
当时人们的经营头脑、金融意思都不强,否则也不会出现,国库券实际收益率高于银行存款的收益率的怪相,更不会出现同城静安万国与静安申银、海通间国债的差价(从a处买入,拿到b处卖出就有每百元就有几毛的差价),要是胆子再大些(冒着投机倒把的风险,当时有被查、没收钱款的)在全国各地捣腾的话,每次就有5%以上的收益。
至于您说的花了18万买认购证的小蔡大户,的确了不得,大户!敢赌!18万,当时可以在上海买套房子了!记得92年万科当时也就3千吧!至于你同学啥的,估计家里开矿[大笑]或已是股民,300张,近万元的花费真不是小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