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私募)投资里的几个智商税

发布于: 雪球转发:1回复:1喜欢:0

作为旁观者或者半个业内人士,一直觉得资管和投资其实是两回事,后者只需要搞好净值,前者还得弄好用户体验的方方面面。但是这几年下来,很多在投资端的智商税因为注册制的推出在快速的正本清源,但不少渠道端的智商税仍基本无变化。。

1  银行客户经理反复忽悠持有人卖掉老基金,申购新发基金(包括同一个jjjl的新发)

站在银行客户经理的角度很好理解,银行提高周转赚申购赎回费远比管理费的后端尾佣来的爽,问题是客户经理对持有人为啥有那么大的影响力?现在互联网那么发达了各种信息到处都有,随便看篇文章都能看懂其中的弊端。。由于能力圈的问题,同一个jjjl不同产品基本都是复制策略,新产品又有建仓期的弊端,风险收益比怎么可能会优于老产品呢?

好在现在90后基民开始崛起,不注重用户的迟早被用户革命掉。支付宝把选择权交给了基民自己(其实也不是完全交给,因为首页展出也是一种诱导,但比原来的银行渠道好多了),银行的客户经理再不转变还老想着收智商税以后迟早被支付宝之类的给干掉。 看了点数据,现在某些大基金,支付宝火箭般的速度已经成为前两位的渠道来源了,超过了传统的工行招行渠道。。

2  忽悠老百姓买没有特色策略的私募,而不是公募

说这点容易被人怼, @不明真相的群众  包括现在雪球也在不断地孵化及推荐私募,雪球的大V也基本都是私募从业者或有这个想法。但是拉长看在当前缺乏各种多空衍生品的环境下,对于绝绝绝大部分的合格投资者,私募都不是个好选择。因为选到个适中的公募费后收益和选到个顶尖的私募费后收益是差不多的,但是前者的难度显然是远低于后者的。

具体来说有几点原因:

(1)注册制后大环境的变化使得私募和公募的投资策略趋同。 以前市场波动率大,私募有择时的灵活性,以前市场追捧小公司,私募有规模小的优势,但现在这两者都没有了。以前因为激励上的原因私募投资经理相对更敬业些,这点或许还继续存在点,但这些年大浪淘沙下公募jjjl的敬业程度已经没有任何问题,而且激励也非常到位了。而公募总体而言,研究平台的积累还是多少存在优势的。

(2)既然投资策略趋同,大家再看下私募业绩报酬的影响有多大,特别是“高水位法”的业绩报酬计提方式影响更隐蔽。

我们随便假设下,10年复合收益率15%的产品应该是个非常优秀的选手了,我按照A股的波动率虽然拍脑袋写的每年的净值变化,第一列是扣业绩报酬前的,第二列是按年度高水位法扣业绩报酬后的,这里的隐蔽性在于“高水位法”在提走业绩报酬后净值下跌时,并不会把业绩报酬给吐回来,导致净值再次上涨时本金是变小的。所以十年的业绩报酬后的复合收益率就变成了只有10.8%而不是13%。

在这里,我的假设仅仅是每年只在年底提一次业绩报酬,但很多产品甚至每个月都有开放赎回日,每个月只要净值新高了都可以提,这会导致两者差值更大,到手的收益率更加显著的低于10.8%。另外,假如市场的波动率加大,也就是净值波动加大,影响同样是更大的。

看到这个数据应该很明白了吧,15%的十年复合收益率是个非常优秀的产品了,但业绩报酬后到手的仅仅约10%,其实变成公募产品里的中位数水平了。也就是说我只有精挑细选刚好挑到个很顶尖的私募产品,到手收益率才能比得上我随便挑个略过得去的中庸公募产品。。你有信心一定能挑的到那个顶尖产品么?

其实什么时候私募产品能占优?我个人觉得等我们的多空机制成熟,各种衍生品和另类投资策略都发展后,私募产品能提供出差异化的净值曲线的。 类似于海外不少特殊策略的对冲基金,净值曲线非常不同于公募产品。

 @今日话题   

全部讨论

有意思的,让我多了一层理解。为做不到的策略付费。找时间再回头看看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