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Android转发:0回复:0喜欢:0
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 | 端午的艾
原创: 悬壶远志 悬壶远志 昨天

又是一年端午到,除了粽子、咸蛋、赛龙舟,也少不了艾和菖蒲,这些民间风俗延续到今天仍然深入民心。

超市里,各种形状和馅料的粽子、咸蛋早一个月已经铺在了最显眼也触手可及的地方,提醒节日的来临。每日匆匆忙忙过日子的中国人,已经难得像十年、二十年前那般,泡上粽叶糯米,围坐在挂着棕榈叶的靠背椅旁,和着满屋弥漫的粽子清香,其乐融融地包粽子了吧!最简单也承载中老年人最多记忆的白糖碱水粽,今天已难觅踪影。

家中阳台正对那条窄窄小小的河涌,一到这个时节就会有龙舟敲锣打鼓地经过,引人围观。河道实在太小,划龙舟的仅是凑个热闹,来回划两圈,嘿呵嘿呵就结束了。在这闹市之中,仍然怀揣这份尊重民俗和怀旧的心,也是很值得敬重的。

城市里,门前挂艾和菖蒲的人家愈发见少,熏艾的倒是多了。端午之后的天气,越发往热走,蚊虫渐多、细菌滋扰,烧些艾条驱虫消毒、驱逐邪气,也算是劳动人民智慧结晶之下变通的民风吧。

端午绕不开的艾,有些什么作用呢?
艾是我国民间认识和使用较早的植物,《诗经》、《离骚》、《孟子》、《楚辞》等文学著作中都有关于艾的记载。

艾叶作为药用,始载于梁代陶弘景所著《名医别录》,曰:“艾叶,微温,无毒,主灸百病……止下痢、吐血、下部匿虫疮、妇人漏血……”。而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收载的是现代已不太常用的白蒿(艾的同属近缘植物),虽然那时民间使用艾叶已非常普遍。故不少学者认为,那一时期的艾叶很可能与白蒿混用。

现代,我国药典收载的艾叶来源于菊科植物艾的干燥叶,夏季花未开时采摘,除去杂质,晒干而得。艾叶性辛温味苦,有小毒,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祛湿止痒之功,一般供灸治或熏洗,可用于吐血、衄血、月经过多、胎漏下血、少腹冷痛、经寒不调、宫冷不孕,外用治疗皮肤瘙痒。

艾叶的植物化学和药理研究表明,其化学成分主要为挥发油、有机酸、鞣质、黄酮、多糖,以及微量元素等,具有抗菌、抗病毒、抗过敏、止血、镇咳祛痰、解热镇静、护肝利胆等多种药理作用。

中医治病时使用的艾条,原料是艾的叶子。临床上,艾叶最早的用途是灸,主要通过艾叶燃烧时产生的药力和艾热刺激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防病治病之目的。此外,以艾叶煎煮的药液熏洗和外用也比较常见,可用于治疗湿疹、疥癣、荨麻疹、妇女经漏等。

民间流行用艾叶煎煮药液足浴,以祛除体内寒湿、改善女性宫寒和痛经、缓解足部真菌感染等。需要强调的是,足浴不应过于频繁,一般以三天左右一次,每次约30分钟,身体微汗为宜。寒湿较重的人群,可在泡浴时配合饮用热姜茶,帮助发汗,祛除寒湿。
坊间还有些艾叶的妙用偏方,如:以鲜艾叶汁擦洗皮肤治疗寻常疣;风湿腰腿肿痛,可以艾叶灸痛处,或以艾叶煎水熏洗;艾叶加鸡蛋和红糖煎服,缓解经期或经前腰腹冷痛(注意内服的艾叶宜采摘春天的嫩芽)等,有相关问题的朋友可以尝试。

艾叶作为食疗,始于唐朝,曰“若患冷气,取熟艾面裹作馄饨”,说的是采艾叶的嫩尖和面做馄饨,可以止冷痢。

以艾叶为原料制作的食物香味和色泽均十分独特。我国各地都有制作艾叶美食的习俗,如两广和湖南等地以艾叶粑粑为主打,西南地区则习惯以艾叶为原料制做面食、汤品和菜肴等。

艾叶有小毒,用作食物原料时,一要注意采摘春天的嫩芽、二不宜作主食,以嫩嫩碎碎、清香袭人的艾叶末来搭配映衬主食,享受它的色、香和味,也享用它对健康的贡献,才是最完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