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酸公司康为世纪刚上市就亏损,当初为何能超募发行?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1

不久前,上市刚满一年的康为世纪(688426.SH)披露了2023年业绩快报,公司当期营业总收入1.77亿元,同比下降65.98%;归母净利润为-8101.36万元,同比下降150.87%;扣非净利润-1.17亿元,同比下降178.31%。

也就是说,公司科创板上市次年就业绩变脸,营收、利润均大幅下滑,并且由盈转亏。

$康为世纪(SH688426)$ 于2022年10月登陆A股市场,是借疫情“东风”上市的核酸公司。公司上市后不到一个月,“防控二十条”即出台,又过不久,疫情归为“乙类乙管”,各地大规模核酸检测停止。

然而,复盘康为世纪的上市,疑点颇多。公司上市的时机选择和离谱高估,都让这个IPO显得像一个“资本局”。

1、借疫“发财”可持续性存疑却获高估

康为世纪主要产品是分子检测原料酶、核酸保存试剂、核酸提取纯化试剂、分子诊断试剂盒、分子检测服务。

上市以前,在新冠相关产品和服务的支撑下,公司业绩稳步大增。

2019-2022年,康为世纪实现营业收入分别约为7394万元、2.33亿元、3.39亿元、5.22亿元;对应实现归属净利润分别约为897.2万元、1.08亿元、1.26亿元、1.59亿元。

康为世纪彼时招股书中披露的数据,2020年、2021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金额分别为2.33亿元、3.39亿元,其中来自新冠相关产品及服务收入金额分别为1.27亿元和1.77亿元,如扣除新冠相关产品及服务收入,公司实现的营业收入金额分别为1.06亿元、1.62亿元。

不难看出,新冠相关产品及服务为康为世纪贡献过半营收,这其中主要涉及核酸保存试剂、核酸提取纯化试剂以及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服务。

这种突发增长显然不具任何可持续性。此外,在康为世纪上市之前,大规模核酸检测因为集采压价,利润已经非常微薄。而康为世纪却能以极高估值完成IPO,显得十分吊诡。

2022年5月,北京、河北的混检指导价3.4元/人份。彼时《证券时报》报道,该价格已经低于部分企业的成本价。

不过,在中信证券的保荐下,康为世纪依然通过资本市场大捞了一笔。

多家机构在申购时纷纷给出高价。如,富国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通过242支旗下基金以73.7元的报价共计拟申购15.97亿股;广发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通过53支旗下基金以63.88元的报价共计拟申购3.25亿股;保荐机构中信证券通过71支旗下基金以59.9元的报价共计拟申购4.97亿股。

最终,康为世纪发行价格定为48.98元/股。发行总市值达到45.63亿元。而疫情以前2019年康为世纪归母净利润仅897.16万元。如果以疫情以前2019年,即公司正常情况下的盈利水平计算,市盈率超过了500倍。

最终,康为世纪募资11.41亿元,超募1.55亿元。

一家疫情前年度盈利不足千万,靠核酸检测临时将业绩拉起来的企业,保荐机构及众多公募基金却无视风险,给出高估值,令人不解。

2、中信证券借转融通做空套利?

上市至今,康为世纪累计下跌39.61%,区间最大回撤70.37%,当前,公司股价较发行价下跌47.11%,已经腰斩。

然而,保荐机构中信证券不仅通过超募获得6448.68万元的保荐承销费用,同时或许还参与了做空套利。

公司2022年年报中的股份变动情况表显示,在上市2个月后,就有37.33万股限售股因“战略投资者”出借获配股票而解除限购。

康为世纪仅有的两个“战略投资者”正是中信证券和中信证券康为世纪员工参与科创板战略配售集合资产管理计划。

3、募投项目不及预期

IPO之后,康为世纪募投项目落地情况及预期。据招股书,康为世纪共有4项募投项目,分别为医疗器械及生物检测试剂产业化项目、营销网络建设项目、分子检测产品研发项目、补充流动资金,项目募集资金承诺投资总额分别为4.87亿元、1.17亿元、1.42亿元和2.4亿元。

其中,医疗器械及生物检测试剂产业化项目募集资金承诺投资总额最多,项目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日期预计为202 3年8月31日,而截至23年半年报披露,项目累计投入进度仅为61.36%。也就是说,该项目大概率要延期了。

(本文数据来源:同花顺iFinD等)

本文首发于泡财经风口解读专题,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