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Android转发:1回复:3喜欢:5
#问界新M7Ultra首日大定12000台#
比较好奇这个12000台到底是什么口径的?听说他们昨晚的销售系统被挤崩了。
M7 Ultra的爆发是必然的,两个方面原因:
一方面是因为问界的品牌势能彻底起来了,新M7八个月拿了18万大定、M9五个月拿了9万大定,新M5一个月也拿了2万大定。随着问界的车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身边,华为的自动驾驶和主动安全从官方宣传变成用户之间的口碑传播,这个势能的发展,只会越来越快。
另一方面是问界新M7 Ultra的产品诚意给得非常足,这次产品升级的核心我觉得是两个,底盘的大幅度改善、外观的小M9设计,而这个两个,恰恰是上一代新M7的核心痛点。
此外,包括华为自研激光雷达、车内的驾乘优化、施罗德散射体上车,包括外观和内饰的进一步优化,都使得新M7 Ultra的成熟度更高,以及,加量不加价,这次的定价非常有诚意。
这一次的新品虽然叫新问界M7 Ultra,但其实就是新问界M7的下一代产品,相当于取消了非智驾版本。而根本原因是,华为当前的车,智驾版本的占比越来越高。
余总在今天的大湾区车展上说,别的厂商卷价格,华为卷价值。其实就是在起售价不下探的同时,大幅度提升产品本身,用产品价值提升而不是价格降低来赋能新车。
这条路对于别的车企很难,但对于华为来说,是自然而然的,你这么想:
华为的折叠屏Mate X5,一万五的均价上成为了中国折叠屏的销量担当。一个愿意花1.5万买手机的人,三十万买车太正常了。
鸿蒙智行,或者说之前的智选,大家最初纠结的是华为的LOGO到底能不能上车,这个本质其实是华为的品牌赋能。
但到现在,随着问界的车大规模交付之后,大家发现,原来华为最牛逼的根本就不是品牌,而是技术和体验。华为对鸿蒙智行的赋能正在从品牌赋能转向技术和体验赋能。
当大家的关注点从是不是华为的车,转向华为到底能够提供什么的时候,华为到底造不造车已经不重要了。
很显然,鸿蒙智行就是品牌,一个正在急速成长的全新汽车品牌。
品牌是一个很重要的东西,但大家需要记住一件事儿,品牌的本质是塑造的,而不是天生的。
就像今天的华为手机,就是高端的代名词,可华为手机这个品牌,从14年Mate7到如今,也就十年的时间,这是华为过去市年塑造的一个手机行业的品牌。
那么,下一个市年,鸿蒙智行显然就是华为在“华为手机”之外塑造的一个全新的整车市场的品牌。
问界、智界、享界,就相当于华为手机下面的Mate、P和nova,这些未来也会成为品牌。
品牌的塑造,根本是技术和产品,是体验和服务。而华为对鸿蒙智行的赋能,根本是华为一整套的技术体系、组织架构和方法论的赋能。
智驾、主动安全和鸿蒙座舱是大家熟悉的三个点,但显然不只是如此,华为的质量控制、华为的产品迭代速度、华为的新技术突破、华为延续自终端的一整套的面向消费者的设计语言,包括华为全集团业务对车的赋能。
比如纯电车的快充系统,华为依托于能源业务,直接把目标干到了十万个桩,我们再去看其他的品牌,超充桩是按照百,最多以千为单位发展。
又比如华为的智慧工厂,一整套的生产和质量检验体系,包括对于供应链的质量管控,这一整套的方法论是领先于整个行业的。
之前很多所谓的车圈的人说华为不懂造车,所以质量无法保证,这显然是对华为的误解,对制造业的误解。
事实证明,华为对于整个制造业的理解,是跨产业的,这也是为什么华为的基站质量做的好,手机的质量也好,手机质量好了,笔记本、平板、手表、电视,质量都好。
所以我们去看过去这么长时间网上关于华为车的负面消息很多,但正儿八经的质量问题,几乎没有。
智能化变革,正在解构传统的豪车内核,在重新定义这个行业,而从问界M9到M7 Ultra,从智能驾驶到主动安全,从安全到品控,华为正在高速大家,什么是智能汽车时代的豪华内核,怎么去定义。
华为正走在这个行业的时代最前沿,某种意义上,华为正在担当行业的吹风人角色,更像是手机智能化时代的苹果+谷歌。未来的华为,鸿蒙智行必然是行业的新巨头,而当下,M7 Ultra这个1万2的首日大定,不过是阶段性的一个小成绩而已,没啥值得吹的,在未来,这个会是新常态。
$赛力斯(SH601127)$ $北汽蓝谷(SH600733)$ $江淮汽车(SH600418)$

全部讨论

06-02 21:24

底盘改善了傻?不是买佛孙了嘛?

06-02 00:23

转发收藏

06-02 00:23

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