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势追涨还是逆势买跌?”----那些定投韭菜们头疼的问题

发布于: 雪球转发:1回复:0喜欢:2

最近,招商证券出了个很有意思的研报《抱团启示录,那些年我们一起报过的团》。浙商证券的研究员认为公募基金等类型的机构投资人通常拥有相似的决策框架、考核机制、信息渠道、行为模式,会导致公募基金集中一致对某些行业、某些板块、某些公司“抱团”进行投资,这些行业、板块、公司的估值持续被强化、推升,同时基金也实现了较好的账面浮盈。

我们不妨做一个简单的推演。

公募基金的管理人与阳光私募的管理人有所不同,公募只有管理费来保温饱,没有业绩分成可致富,所以公募基金管理人目标就是做大管理费。由于管理费是按照基金规模以固定费率收取的,管理费收入和基金管理规模直接挂钩,而管理规模的增加又依赖于管理人的营销能力、基金的业绩表现等。显然,营销能力相近的公募管理人,其基金的业绩表现更好的,基金管理规模会更大,管理费收入也更多,更能够提供优厚条件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增强投资研究能力。

好的投资业绩表现,无非两大类,第一类是基金投资长期稳定成长的行业、板块、公司,带来基金净值持续稳定上升;第二类是追逐市场热点享受流动性溢价、左侧买入低估的行业、板块、公司,等待估值调整的方式推动基金净值上升。

常看龙虎榜的韭菜就知道,买卖个股龙虎前5名的成交金额多数是千万元级别,而基金的重仓持股多数在亿元级别,建仓和调仓周期以月为单位,显然短期不断追逐市场热点的建仓和调仓是不适合基金的,而左侧买入等待估值回归又得承担较长时间的浮亏,不利于规模的持续增长,这最终导致了公募基金投资多数集中在行业、公司长期稳定成长类,追求长期稳定的投资收益。

这种行业、公司长期稳定成长类的可投资标的在整个A股市场里也是大熊猫级别的罕见品种,多数基金集中扎堆这类标的,这类上市公司股票的流动性和估值水平就会比较稳定,投资其股票的基金相应也会业绩长期稳定,而基金规模增长带来的增量资金也将用于再投资这类标的,强化基金自身的业绩表现,形成正向反馈循环,直到出现新的更好盈利逻辑且被验证是真的行业、板块、公司,届时公募基金会毫不留情的出货、调仓。

其实公募基金的这个行为代表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那就是投资人在行业大趋势面前选择“顺势而为、买高追涨”还是“逆水行舟、买跌避险”。

公募基金“顺势而为、买高追涨”行为背后的动因是追求高胜率,获取稳定投资业绩。在行业、板块、公司整体业绩长期稳定向好的过程中,投资人仅需对行业盈利逻辑是否证或是否出现增长拐点进行分析判断,若为否,则持股不动或追加买入,无需在每个交易日进行买入卖出决策,这样持股稳定性会较好,随着外部投资人的陆续加价买入,股票价格平稳或上涨的可能性会大于下跌的可能性,每日浮盈的成功机率大于每日浮亏的失败机率,在这个期间持股不动或追加买入的投资人最终获得的平均投资收益率以及平均投资获胜机率远超其他类型投资人。(难点在于对行业、公司盈利核心逻辑出现重大转变的判断,出货、调仓时间将对最终绝对收益率形成较大影响)

事实上在2010年以来,A股市场有几次典型的基金抱团重仓情形,比如2010-2013年的抱团大消费,2014-2016年的抱团移动互联网,2017至今的抱团大消费。在这几个区间中重仓并不断盈利加仓抱团行业板块,坚定持有至高点的投资人往往是“高概率盈利,低概率亏损”,真真是科技树上点满了“真*涨不停*不停涨”这个天赋,平均的预期收益率显著超过投资其他行业板块的投资人。

还是拿定投韭菜们做个例子:

我们不妨假设自己是一个定投韭菜,每周无脑拿出100元对计算机生物医药、家用电器、食品饮料这个4个行业指数基金进行定投,看看在2010-2013、2014-2016、2017-2019这3个时间段会发生什么事情:

如果一个定投韭菜一直在医药生物计算机领域折腾,2010年以来的感受一定是“世风日下”,无论怎么折腾,总是会遇到各种惊天大雷,胜率越来越低,折腾赔钱,不折腾更赔钱,怎么做都是赔钱,市值越来越低,心情越来越差。

如果一个韭菜在家用电器领域折腾,胜率好像在下降,收益率好像在下降,但和那些搞计算机的韭菜比,好像又要好上一些,还能50步笑100步。

但如果这个韭菜从计算机转投食品饮料,感受一定是“桃花泛滥”,无论怎么折腾,总是会遇到各种小姐姐青睐,胜率越来越高,折腾赚钱,不折腾更赚钱,怎么做都是赚钱,市值越来越高,心情越来越好。

这个选择优势行业进行定投的过程,其实就是让定投微笑曲线稍微旋转一下,降低浮亏,提高浮盈。

这个时候,定投韭菜们得问了:“我现在开始定投,选什么行业指数?吃花生喝白酒搞食品饮料?还是吃药搞生物医药?还是买电器搞房子?还是押注未来科技搞计算机?”

这个问题事关中国经济改革大势。2008年经济危机的4万亿之后,政府通过基建和房产拉动经济,脉冲后经济失速进入“L”型探底,经济结构性调整大幕拉开。如果韭菜对房子有坚定信仰,就应该继续定投家用电器行业;如果韭菜们认为政府降息拉经济,同时成功限制流动性流入房子,则流动性会被赶到消费品中,CPI的必然上行抬高食品饮料利润率,就应该继续定投食品饮料。

作为我个人而言,坚定认可看好中国老龄化人口规模越来越大带来的医药生物市场机会,行业结构调整带来估值回归与再上车的机会,从定投的角度看,“左减半买跌,右侧加倍追涨”或为较好的策略。

至于计算机行业,至少需要等到行业盈利逻辑和确定性的再次确认,才会将其加入定投策略中把,毕竟本文中咱们在论证大行业中“右侧交易”的胜率更高呢,但从经济的周期性规律看,否极泰来,春天不远了!

2017年来收益率

161725.OF招商中证白酒107%

159928.OF汇添富中证主要消费ETF101%

512600.OF嘉实中证主要消费ETF92%

510630.OF华夏上证主要消费ETF79%

161126.OF易方达标普医疗保健30%

161127.OF易方达标普生物科技28%

000369.OF广发全球医疗保健27%

512010.OF易方达沪深300医药卫生ETF25%

165522.OF信诚中证TMT产业-7%

001630.OF天弘中证计算机-7%

160636.OF鹏华中证移动互联网-7%

585001.OF东吴中证新兴产业-9%

160224.OF国泰深证TMT50-9%

512330.OF南方中证500信息技术ETF-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