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六小龄童:探寻“美猴王”光辉背后的孤诣之旅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如果要严格划分演员类型,我们就必须为六小龄童单独开设一个分类:著名神话角色演员。

在影视和曲艺界,能当之无愧地被称为“著名表演艺术家”的人寥寥无几,而在所处领域做到第一人的,则更是凤毛麟角。在这个意义上,六小龄童超越了他所扮演的经典IP孙悟空本身。

讨论中国影视行业发展史,86版《西游记》绝对是绕不开的重要篇章——它不但是古装神话剧领域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也拉开了上世纪中国大陆影视作品群星璀璨时代的序幕。

人人皆知时势造英雄,但在有些时候,是一个个英雄共同造就了时势。

在那段欣欣向荣、求新求变的火热岁月中,一批艺术家和优秀匠人怀揣着在各自领域做到极致的纯粹理想,不断磨练技艺,在继承传统文化、艺术内容的基础上,积极运用现代化技术和表现手法,大胆创新、敢想敢为,为现代中国文化事业的崛起探明了方向。

六小龄童(本名章金莱)就是其中尤为杰出的一员。

在荧幕上,他留下了“美猴王”这一脍炙人口的影视形象,将神话故事从文字和想象中带入现实;在荧幕之外,他是一位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曲艺技艺的杰出匠人,并以自身对艺术的纯粹理想和不懈追求,感动并鼓舞了一大批有志之士踏上求真至远的征途。

凭借在中国传统曲艺领域的卓越造诣,以及在中国影视事业发展进程中做出的杰出贡献,六小龄童于去年入选“2023福布斯中国杰出匠人TOP 100”。

现在,让我们走进这位“美猴王”的内心世界,感受这位艺术前辈的心路历程,以及对待艺术应有的样子。

福布斯中国:长期以来,您以孙悟空扮演者的身份闻名中外,是孙悟空这一热门IP的重要塑造者。您是如何演绎这一角色的?有哪些感悟和心得?

六小龄童:我有幸参加拍摄电视剧《西游记》。这部剧前后竟花费了 17年时间,它的成功,无论是从国家和全世界的角度,还是从我们家族的角度来说,都是一件无比辉煌的事。

我常说,我赶上了一个好的时代。大的时代背景,为我的出现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艺术舞台。同时,我的家庭因素同样很重要。我们家族四代人都曾扮演过孙悟空,可谓猴王世家,所以我自身就有演孙悟空的基因。加之自己有幸见到过众多的艺术大师,他们给了我许多指点和帮助。家学与周遭环境的影响,也促成了我的美猴王形象的出现。

我认为如果想演好孙悟空,必须接触中国传统的戏曲表演。最佳的美猴王形象不是准确、到位,而是生动、鲜活。那么这个“鲜活”从哪里来?只有在中国传统的戏曲表演当中会出现。孙悟空的喜怒哀乐、一举一动、七情六欲,中国戏曲都会告诉你。前人创造的经验不去吸收,完全是自创门户,对人物进行曲解,那么观众肯定不会接受。但无论如何演绎,万变不能离其宗。孙悟空猴的动物性、神的传奇性、人的社会性,这三者的关系在表演中必须互相依赖,相辅相成。此外还要肯下功夫,塑造一个成功的艺术形象不可能一蹴而就。“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福布斯中国:您还出演了不少其他影视作品,角色跨度很大。您是如何成功面对这些挑战的?是否与您早年间接受的传统曲艺训练有关?

六小龄童:在拍摄完了《西游记》之后,我就想自己一定要跳出“孙悟空”这个角色,况且我的职业就是演员,为什么不去尝试演别的角色呢。

红得发紫的时候,从几麻袋观众来信中,我还看到过这样一句话:“拍完《西游记》才是你人生‘九九八十一难’的开始!”现在想来,还真被高人说中了!

我用了10年的时间想跳出“孙悟空”这个角色。可“筋斗云”翻了一个又一个,折腾了一大圈,发现这个角色今生我都难以逾越。1988年到1991年,我基本上闲了3年。其实我也没少看剧本,但总是心存顾虑,怕演出来大家不接受。我拍了多年的《西游记》,我的一举一动都有猴样,找我拍戏的导演心里也会犯这样的嘀咕。那3年,我实在不好受。

命运出现了一个转机。1991年,我被黄健中导演看中,拍了电影《过年》。我挺感谢他,他真有魄力,能让“齐天大圣”去演一个窝窝囊囊、“妻管严”的中学教师。在剧组时我几次跟导演交心,导演却一次次鼓励我。怕笑场,导演严禁其他演员在片场跟我开玩笑,连“猴”字都不许提。我想,当年玄奘大师西去取经时遇到的危险也是越来越多,而他的信心却与日俱增。因为他明白,当目标和困难同时摆在眼前,关注惧怕的事物只会消磨意志,而关注想要的目标才能成就自己。于是,我静下心来反复用心揣摩角色,设计细节。

让我开心的是,在审片时,陈凯歌的父亲、著名导演陈怀皑说,“这里面13个演员都很好,尤其是那个大哥,非常出色,哪儿来的?”老先生压根儿没看出来是我。猴样没了,圈里圈外对我的认可和信心也有了。

于是,后来我参演了很多的影视剧,在《喜剧明星》《祝你好运》《猴娃》《追踪309》《义海风云》《啼笑因缘》《连城诀》《欢天喜地七仙女》、《吴承恩与西游记》《新燕子李三》等剧中陆续扮演了记者、导演、警察、商人、大反派、太上老君、武林宗师等角色。我也出演了不少名人、伟人,比如鲁迅、胡适、周恩来,我尝试各种角色,力图让“孙悟空”有七十三变。

拍摄《连城诀》时,在造型设计上,为了让观众看到这个形象不会联想到我曾扮演的孙悟空,造型设计师乔乔与我反复商讨,最后在我的人中位置贴了两撇小胡子,这种亦正亦邪的造型给我的表演留下了充分的发挥余地。此外,我多年在戏曲舞台上的古装戏底子也对我塑造这个角色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福布斯中国:作为章氏猴戏第四代传人,您如何看待传统曲艺在当下的传承与创新?

六小龄童:我个人认为,在全世界范围内真正能够提供孙悟空表演艺术系统训练的只有我们中国的戏曲院校、院团、剧团。希望在未来,美猴王可以继承传统,在传统的基础之上创新,否则,便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每年年末,国家领导人都会与各界观众一起观看全国各地各戏曲剧种的经典剧目的演出,对戏曲的弘扬有着很好的推动作用。从2004年至2023年,我已去过31个省、市、自治区的700多所中小学,并且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英国牛津大学、伦敦大学、法国巴黎第六大学、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泰国崇圣大学、越南河内文化大学、缅甸仰光文化大学、新加坡道教学院等国内外大学及院校进行了1,000多场次的讲演,传播戏曲艺术,让孩子们从小就接触戏曲艺术。

中国的戏曲是国粹艺术,由我的伯父七龄童、父亲六龄童始创的绍剧“章氏猴戏”已经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福布斯中国:您如何理解如今大力提倡的匠人精神?它在未来会有哪些发展?

六小龄童:匠人精神就是对工作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它是一种职业精神,也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更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各行业都需要匠人精神。

我的父辈,包括我自己为了演好孙悟空专门养了猴子,高度模仿,精心提炼,为创作艺术形象服务。我认为,演员的一身之戏在于脸,一脸之戏在于眼。孙悟空火眼金睛,而我却是个大近视眼,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把生理上的弱点变为优点,才能给观众展现出神采奕奕的火眼金睛。

声明:品牌之声相关资讯来自于被采访对象,非福布斯编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