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上涨-冲动-光速买入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0回复:2喜欢:0

         这两天花了很多时间挑选蓝牙耳机,需求是骑电动车的路上不需要一手拿手机放在耳朵边上听喜马拉雅有声小说,比较安全。首先是在200元价位上货比三家看哪个性价比更高;然后注意力集中在各产品对耳朵佩戴无感体验的强调上;之后开始考虑自己到底是要入耳/半入耳还是骨传导或是挂耳。当看到低到19.9的蓝牙也有很大销量和不错评价的时候,觉得有没有必要买168的产品,我真的需要音质吗,还是就是听个响(从需求上看是听有声书而不是听歌)。最后,想起自己有一个好几年没用的华为freelace,印象中是挺不好用的。凑活着用两次后,觉得还不错,于是决定先就用这个,等双11看看有没有更便宜的价格。

         彼得林奇说,我们做投资决策的时候用很少的时间迅速下单而在小价值商品上却千挑万选反复比较。

我的蓝牙耳机挑选经历让自己非常迷惑,我在炒股的时候为什么就完全不同呢?买东西的千挑万选和炒股时的冲动追杀天差地别,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参照自身,我感受到的可能的原因有两个,将一个称呼为“时间压力”,另一个称为“信息的有效性”。

“时间压力”方面,比如在淘宝挑选商品,大部分情况下价格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是恒定的。对于买者而言,现在买和一个小时后买没有区别,不存在价格上涨或买不到的风险。相反我们还要担心是否存在过段时间价格下跌的风险(买入+下跌),因此风险是单方面的。但分时图情境中,我们的买入决策面临着(买入+下跌)及(不买+上涨)两种风险。而在看好某个标的的心理前提下,我个人感受到更多的是“再不买下一秒就要上涨了”,基本上忘记了(买入+下跌)的风险,当时的心理可以用“和时间进行赛跑”来形容。因此,在“时间压力”方面分时图情境下,(买入+下跌)及(不买+上涨)两种风险带来双重压力,进而产生情绪下的冲动操作。

“信息的有效性”方面,由于商品在大部分情况下是充分竞争的,替代品多。这种情况下,当我们越多的了解信息,知道竞品越多,感觉主动性越强就越不急。因此,商品的信息是有效的。相比之下,在股市中,由于所有信息都可以做出两面性的解读,所以更多的信息只能带来更复杂的迷思(反向理解的可能),股票的基本面与是否会涨相关性则没有那么密切,加之市场变化诡异无常的经历只会带来越看越看不懂的负面体验,因此其信息是无效的,也就“不值得花时间研究”。其次,商品因功能而具有吸引力,股票则不同,能赚钱的股票才是好股票。散户以想赚钱为前提,那么其结果一定是要买入(买这个还是买那个的区别),更多的信息只是其买入的借口而已。其逻辑不是我真的需要某个功能才买具有这个功能的商品,而是我先决定要买然后再决定买某个类型的股票。因此,股票更像是一个骰子,骰子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投出来的点数。所以,商品的信息直接对应使用价值,而股票的方面信息与涨跌并没有必然关系,股票“信息的有效性”大大低于商品。

因此,“我们做投资决策的时候用很少的时间迅速下单而在小价值商品上却千挑万选反复比较”是符合理性人的经济规律,因为在股票上,千挑万选并不比随机买入更有胜率。

那什么是理性人,在“迅速下单”这个案例中,理性体现在决定买入后光速下单而不千挑万选买哪个。但“买入”决策本身并包含在“理性”中,因此是非常局部的,或者是细枝末节的“理性”。

这个观点的推论是,如果我有迫切的“想买”的冲动,那么之后的努力多与少都相差不大,注定了亏大赢少的结局。

         那么如何控制迫切的“想买”的冲动?挑选蓝牙耳机的经历给我的解决路径是降低预期(听个响而不是追求音质),上涨预期越高想买的冲动就越强,如果预期很低那就更能够掌握心理上的主动权,减少被价格牵引的追涨杀跌。

        降低预期又该如何做到,我还不知道。

全部讨论

03-17 10:49

我的思路是,用验证想法来替代赚钱的激励,达到多看少做

03-17 10:46

说的很好啊